1885年,浙江奉化葛竹村附近的金竹庵在办一场丧事,庵中的一位老尼病世,除了庵中的尼姑之外,一些善男信女也都过来帮忙,就在众人忙着料理丧葬事宜时,一位20出头的女子向首事提出在此修行的要求,首事看她神情绝决,虽然看她红尘未了,但也答应了她的要求,女子就这样不顾母亲反对出家做了尼姑。这位女子名叫王采玉,她遇到了什么事情而让她放弃大好的青春年华要与青灯古佛相伴呢?
王采玉出生在一个生活殷实的家庭之中,父亲精明能干,又受过传统的知识教育,凭借聪明的头脑开垦荒地致富。母亲是继室,婚后生下一女二子,王采玉是家中的长女,年少时生活富足,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然而这一切随着父亲的离世都变成了过去式。当时王采玉才19岁,就承担了家庭经济来源的主力,她精于女红,家道中落后就以此为生。
王采玉的两个弟弟都不省心,大弟嗜赌成性、幼弟精神不好,所有的压力都压在这个传统女性身上,她每天点灯熬油地做针线活,直到她嫁人后生活才有所好转。王采玉像那个时代的女性一样相夫教子,日子倒也过得安稳,只是她的儿子生下数月后因病夭折,让她倍受打击,漏屋偏逢连夜雨,她的丈夫不久又患上时疫病亡。
一年之中接连的打击,让王采玉情绪十分低落,无奈之下她只能回娘家生活,至少自己还有门手艺可以养家。只是日子仍然是那样的艰难,她回村之后每天都听别人说她「克夫克子」,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让她心灰意冷,于是就有了遁入空门的念头。当金竹庵办丧事时,王采玉趁机向首事提出出家为尼的要求,母亲得知后死活不肯,当时王采玉才22岁,年纪轻轻出家为尼太可惜,后来见王采玉去意已决,无奈之下只能让女儿带发修行。
没有了世俗的压力,王采玉在庵庙过得很安稳,这更加坚定了在这里了却余生的打算。也许她尘缘真的未了,否则首事也不会答应她带发修行,早早就预见了她的未来,当时首事就称她是富贵相,未来能「育有非凡之子」。当时王采玉经历了丧子丧夫之痛后,早已万念俱灰,她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只当作首事随口说的一句慰藉之语,当时的她一心想要出家为尼。
世事无常,就在王采玉每天与青灯古佛为伴时,她的堂兄突然做起了「媒人」,堂兄是玉泰盐铺的老伙计,盐铺是蒋家的店面,富商蒋肇聪是出了名的「埠头黄鳝」,天生是做生意的料,在他的打理之下生意红火。蒋肇聪的原配病逝,给他造成不小的打击,他的状态与王采玉十分相似,堂兄便有心撮合一门婚事。
堂兄见到王采玉后,言简意赅说明来意,并且着重提醒堂妹:「漫长岁月,殊非容易」,王采玉听后便动摇了心思,只是不知如何回答,便说要征求母亲的意见,当初母亲本就不想王采玉出家,听到这样的事情自然同意。1886年,23岁的王采玉还俗出嫁,嫁给了45岁的蒋肇聪,第二年生下一子取名中正,他就是后来近代史中的风云人物——蒋介石。
因有之前「育有非凡之子」的说法,蒋介石出生之后就享尽了家中所有长辈的疼爱,也是这份疼爱让幼时的蒋介石成为街坊中令人头疼的「瑞元无赖」,每次他惹出祸事都由家人出来摆平,祖父更是指望这个孙子将来能够「光宗耀祖」。
这样的幸福日子过了八九年的光景,后来公公去世,第二年丈夫染上时疫也随他而去,32岁的王采玉再一次经历了生活与精神上的灾难,而这样的残酷打击还在继续,在丈夫去世的四年时间里,王采玉的幼子与幼女也相继夭折,蒋介石成了王采玉唯一的精神依靠。王采玉没有再宠溺,她狠心把儿子送到外乡私塾读书,这段时间蒋介石有了明显的长进。
真正让蒋介石「蜕变」的是,母亲为了救他变卖家产赎他出狱,当时富户与官吏勾结欺负他们孤儿寡母,被摊派上了巨额税收,不交钱就抓人,王采玉无奈之下只能如数交钱。蒋介石出狱后,王采玉抱着儿子痛哭,是母亲的哭声让蒋介石产生了救国存亡的想法。19岁时,蒋介石剪去辫子留学日本,后来也算是成为了一代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