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社会变迁的宏大画卷中, 城市化进程无疑是最为显著的一笔,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一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现象逐渐浮现:一些农村人进城后,开始用「乡下」这一称谓来指代曾经的家园,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我,对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观察,我认为,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 并非所有进城的人,都会将农村称为「乡下」,这种称谓的转变,往往与个体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以及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在这其中,我们可以将进城的人大致分为两类来探讨。
第一类人,我们可以称之为「暴发户」或「新城市居民」 ,他们往往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机会或投机行为,迅速积累了财富,并在城市中购置了房产,从而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然而,这种跨越往往伴随着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且缺乏城市生活的经验和底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往往会采取一种「自我标榜」的方式,通过贬低农村和农民来彰显自己的城市身份。因此,当他们提及农村时,往往会用「乡下」这一带有贬义的词汇,以此来划清与农村和农民的界限。
这种称谓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深层的心理变化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城市人」身份,从而摆脱过去的农村背景。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他们不仅无法真正获得城市社会的认可,反而会因为这种傲慢和偏见而遭到更多人的反感。
与第一类人不同,第二类人是那些真正有能力和本事的人 ,他们离开农村,是因为他们的事业或工作需要,而非简单的逃避或追求。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农村。他们深知,无论走得多远,农村都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和最美好的回忆。因此,当他们提及农村时,往往会用「老家」这一充满深情的词汇,来表达对农村的怀念和感激。
这种称谓的转变,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态度 ,他们知道,农村和农民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他们永远的牵挂和依靠。因此,他们不会刻意去贬低或排斥农村和农民,而是会以一种更加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在董叔看来,这两类人的不同表现 ,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第一类人追求的是表面的虚荣和名利,他们希望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而第二类人则更加注重内心的充实和满足,他们知道真正的价值在于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而非外在的标签和身份。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人的偏见和傲慢而否定整个农村和农民的价值。相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福祉,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那些真正有能力和本事的人,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董叔想说的是,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不应该用「乡下」或「城里人」这样的标签来简单地划分人群。我们应该以平等、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每个人,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