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談車

油車還有人要嗎?豐田THS顛覆您的想象

2024-05-18談車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不斷發展,傳統燃油車似乎正在逐漸被邊緣化。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個人認為,燃油車雖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它們並沒有被完全取代的危險。

電動化確實是大勢所趨,但燃油車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空間。比如在中國這樣擁有2300萬消費能力的大市場,燃油車憑借其耐用、可靠、工具內容等優勢,仍然有著廣闊的生存空間。再者,像豐田的THS混合動力系統這樣"油為主、電為輔"的技術路線,未來在藍牌車市場中也大有可為。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燃油車等同於落後,電動車等同於先進。兩者都有自身的優缺點,關鍵在於如何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來選擇最合適的動力系統。對於消費者來說,多種選擇意味著更大的自主權;對於企業來說,則需要在技術創新上精益求精,努力滿足不同使用者群體的需求。

大家都知道,汽車電動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根據乘聯會的數據,今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將達到40%,使用者對電動化的熱情可見一斑。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插電混動還是純電動車型,發展的阻力其實並不大。隨著大規模量產能力的提升、電池成本的下降,新能源車的價格將進一步走低,屆時電動化行程必將加速。

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對傳統燃油車也不能全盤否定。畢竟,燃油車在過去的百年間已經發展出了非常成熟的技術體系,在可靠性、耐用性、使用成本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優勢。尤其是在像中國這樣人口基數巨大的國家,燃油車憑借其工具內容,仍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

我們不妨看看豐田公司的做法。作為混合動力技術的拓荒者,豐田從未放棄對傳統燃油車的研發投入。它們的THS混合動力系統雖然在中國被歸類為燃油車,但實際上已經有30年的歷史,並一直在持續升級最佳化。未來,THS系統完全可以實作6秒加速、4L/百公裏的超低油耗,在剩余的50%藍牌車市場中大有作為。

當然,我並不是要否定新能源車的發展前景。事實上,純電動車和插電混動車在駕駛體驗和節能環保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新能源車目前在續航裏程、充電設施、電池壽命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因此很難做到完全替代燃油車。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客觀看待不同動力系統的定位。純電動車和插電混動車主打的是"電為主、油為輔"的動力架構,適合城市代步和中短途出行;而像THS這樣"油為主、電為輔"的混合動力系統,則更適合長途駕駛和工具化使用場景。

所以說,新能源車和燃油車並非非黑即白的對立關系,而是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下各有所長。對於消費者來說,多種選擇意味著更大的自主權;對於企業來說,則需要在技術創新上精益求精,努力滿足不同使用者群體的需求。

比如說,歐美車企已經開始放棄內燃機的研發,轉而加入純電動和插電混動的陣營。但這並不意味著內燃機就徹底沒有出路了。事實上,在小排量渦輪增壓技術領域,歐美車企一直領先於其他地區。如果能夠將這些技術移植到混合動力系統中,將內燃機與電機完美結合,必將大大提升整個系統的綜合效能表現。

不過,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單純依賴內燃機技術的發展已經行不通了。畢竟,在能源消耗和尾氣排放方面,內燃機與馬達存在著本質的差距。如果不借助電動化技術的助力,內燃機很難在成本、排放、效能、油耗等方面做到完美平衡。

因此,未來的發展趨勢是電動化與內燃機技術的深度融合。透過馬達與內燃機的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彌補雙方的不足,而且還能發揮出1+1>2的協同效應。

比如說,在THS系統中加入功率更大的電機,就可以進一步提升整個系統的動力性;將內燃機進行渦輪增壓改造,則能夠在不增加排量的情況下提高燃油經濟性。透過這種方式,傳統的內燃機技術將獲得全新的生命力。

當然,要實作這一目標,還需要企業在電池技術、電機技術、系統整合等方面下大力氣,不斷突破技術瓶頸。但只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堅持創新的步伐,燃油車和新能源車一定能夠在未來的道路上並駕齊驅。

說到底,汽車電動化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動力系統的變革,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人們對於駕駛的感知。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無疑能夠帶來更快、更安靜、更省錢的駕駛體驗,這也是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電動化產品的重要原因。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部份消費者對於燃油車的偏好是根深蒂固的。他們更看重燃油車在可靠性、耐用性、使用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對於駕駛體驗的追求則相對不那麽高。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燃油車都將與新能源車並存。

這就好比當年有線電視和互聯網的出現,雖然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但廣播和電視並沒有因此而完全消失。相反,它們透過自我改革和創新,與新興媒體形成了良性互補,共同滿足了不同群體的需求。

同樣,汽車行業的發展也必將沿著這樣一條多元並存的道路前行。未來的市場將由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共同分享,前者或許會占據更大的份額,但後者也絕不會就此消失。關鍵在於企業如何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選擇。對此,你怎麽看呢?歡迎轉發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