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當當讀書匯book
ID|book_dangdang
作者|彭潔明
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他的小說
1955年,金庸在【新晚報】發表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從此踏入江湖。1972年,【鹿鼎記】連載完結,金庸坦然封筆,自此江湖止步。
金庸,被譽為全球華人圈,最受歡迎的作家。他的15部小說全球發行量已經超過了3億冊, 翻拍的影視劇多達100多部 。
他用一支筆,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瑰麗奇幻的夢想,為武俠小說史乃至中國通俗文學史翻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他一生創造了1427個人物 ,郭靖、黃蓉、小龍女......都是我們熟悉的熒幕形象。
金庸筆下的英雄和美人,他的江湖恩仇和刀光劍影,填滿了無數人倉皇的少年時代。
電視劇【神雕俠侶】劇照(1995版)在金庸誕辰100周年之際,讓我們透過 彭潔明博士 【江湖的倒影:金庸的武俠世界與人生寓言】 ,重溫金庸的武俠世界和人生寓言。
南美亞馬孫叢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動了一下翅膀,就可能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 的理論, 已經廣為人知。然而,「蝴蝶效應」不僅能跨越空間發生作用,有時候,它還能穿越時間,在歲月中留下漫長的回聲。1998 年,當十四歲的我踏入家附近的租書店,花五角錢租下【天龍八部】的第一冊時,並沒有預料 到,這件事於我而言,就是蝴蝶的振翅。
二十五年之後,我嘗遍了人生百味,走過了山南水北,眉間有了光陰的刻痕,但自認依然未改初服。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是無數際遇疊加的結果,而在這玄妙混沌、復雜難測的無數際遇中,我總會把「邂逅金庸小說」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金庸有無數的讀者和擁躉,在這千萬人中,我不顯赫,不高超,亦不偉大,不過有時 反躬自省,差可自慰之處,是覺得自己還算熱忱、鮮活。我的真誠、勇氣,以及胸臆中搖蕩的柔情和壯思,與金庸小說的教益不無關系。正因如此, 金庸小說對我而言永遠是特別的, 我也永遠感謝金庸。
雖說我深受金庸小說的教益,但其實,金庸的高明之處正在於,他從未刻意教誨世人。在他眼中,世界五色斑斕,人性善惡俱存,人生苦樂交雜。他用觀世之眼、憫世之心創造了一個江湖,讓攘攘勞勞的人們,多了一方 遊目騁懷的天地。
什麽是「江湖」?
它的外殼,是奇詭炫目的武功、來去自如的俠客、紛繁蕪雜的門派、恩怨紛爭的武林;而它的內核,是熾熱難熄的欲望、纏結難解的情愫、一夫當關的豪情、九死不悔的信念。不錯,
「江湖」,就是人生
。人生中所有的歡樂、苦痛、無奈、纏結,它都有,只是,它是比我們的日常更戲劇化、更熱烈的那個版本。江湖中有快意恩仇,也有身不由己;有揮灑自如,也有進退兩難;有掉頭不顧,也有百轉千回。讀金庸小說,
我們能代入,能投射,能在人物的身上看到自己,能在他們的生活中看到世界——這種特質,當然是所有優秀的文學作品所共有的。 但我想說的是,金庸小說中不僅有堅實的、可以踏足的大地,還有廣袤的、可以仰望的天空。金庸一直在回答關於人生的種種問題:人性善與惡的極致是怎樣的?一個人可以有多大的勇氣去面對人世的磋磨和人生的絕境?人在面臨「兩難選擇」的時候應該怎麽辦?人應該怎樣自知、自見、自我超越?為什麽「情」和 「義」對人來說重逾生命?
金庸和夏夢當然,這些問題,金庸並不是直接提出、直接回答。金庸是個擅長講故事的人,平素十分謙遜的他,也深知自己的這一天賦,他曾說: 「我可以把平平無奇的一件小事,加上許多幻想而說成一件大奇事。」 聽過他口述故事 的人,都很認同他的說法。1955 年到 1972 年的十七年間,金庸致力於用筆來寫故事,這只是他主業之外的一項工作,無心插柳,竟成森林。他寫了無數的故事、無數的人物,據我所知,愛讀金庸小說的人往往有一個愛好, 就是和同好一起討論喜歡金庸小說中的哪個人物,又討厭哪個人物。任我行說舉世他佩服的人有三個半,不佩服的人也是三個半,而金庸的讀者面對小說中的諸多人物,會覺得「三個半」的名額遠不足以容下他們的愛憎。這當然是金庸的成功:他造出來的江湖, 如此波瀾壯闊;他寫出來的人物, 如此鮮活生動。
就我個人而言,我傾慕蕭峰的本色坦蕩,也喜歡張無忌的溫和慈悲;我心儀令狐沖的灑脫不羈,也欣賞楊過的熱忱真實。此外,郭靖的正道直行、胡斐的至情至性、段譽的真摯謙和、郭襄的天真率直、程靈素的深情婉 轉、任盈盈的恬退隱忍、儀琳的真淳至善,或令我肅然起敬,或讓我心向往之,或使我思之莞爾。
金庸筆下的江湖兒女,呈現了若幹種理想的人格範本,他們和我們同受七情六欲之累、生死無常之限,卻比我們更決然、更灑落、更超脫。
郭靖義守襄陽二十年,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最終與城同殉;楊過救友人、救故人、救敵人、救仇人, 「熱血一沖」,死生不問;張無忌武功卓絕,醫術通神,卻不向逼死自己父母的仇人復仇,因他懂得世間最難的事是「放下」;蕭峰手握兵權,身居高位,擁有了熱衷名利的人們向往的一切,卻因不願以萬骨之枯成一己之功, 最後自盡於雁門關。
1976年,TVB開拍首部金庸武俠名作【書劍恩仇錄】「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金庸筆下的豪俠們,從不標榜自己仁善,也並不覺得自己了不起,他們只是從心而行,盡力而為,如此而已。
讀金庸小說,我常常熱血沸騰,神遊天際,暗嘆如此過活,方不枉一世為人。掩卷之後,我也清楚現實中沒有降龍十八掌和九陽神功,知道現實中的人沒辦法隨意躍馬山川、浮舟江海,但我願意相信,當郭靖、楊過、張無忌、蕭峰、令狐沖這樣的人被寫出來時,人性的邊界便已經被拓寬了。他們像鏡子, 讓困於凡塵的我們自慚形穢;也像星辰,讓翹首瞻望的我們心懷希冀,願意相信「我欲仁,斯仁至矣」,願意相信塵世中有超越柴米油鹽之瑣碎、利益得失之短長的東西。
不過,讀金庸小說,絕非看情節來猜「他是好人還是壞人」的遊戲。
金庸深知人性的復雜,也最體諒凡人的不得已。
他筆下的所謂「惡人」,並不只是主角的背景板、小說中的工具人。他們有來龍去脈,不會因為情節的需要突然出現;他們有自己的愛和痛,不是千篇一律的「大白臉」。讀者不會忘記金庸筆下的李莫愁、馬夫人、慕容 博、嶽不群——如果以善惡的標準說,他們毫無可取之處,但他們是極成功的小說人物,不僅給人留下深刻印 象,還讓人掩卷深思。
更讓人感慨的一類人物,是身處善惡之間,被無常捉弄的那些人,如謝遜、慕容復、林平之。他們奮力和命運相抗,卻一敗塗地,身入魔障。幸運一點的,最終獲得救贖;不幸的,最終走向淪陷。
在金庸筆下,有的人毫不費力就能稱心順遂,有的人費盡心力卻南轅北轍,因為金庸始終相信, 不謀求更好,不著力更佳,不刻意更高明 。可與此同時,金庸絕不輕視、苛責那些已經拼盡全力的人,哪怕他們不幸走上歧路、最終吞下苦果。金庸對凡人的弱點和由之而生的苦難,總是懷著唏噓和悲憫。
金庸作品被翻拍成影視劇的部份海報
不過,也有一種人是金庸常常批評和譏諷的,那就是欲念滿身,為獲得名位、利益、權力而汲汲營營,甚至踐踏、傷害他人的人,如公孫止、鳩摩智、左冷禪、戚長發。金庸勾勒出他們的面目, 是為了警醒世人:有的「登天」之路,是以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為代價的。
雖然金庸常常賦予不謀求、不著力、不刻意的人「幸運」的人生,如他讓無心學武的段譽學到絕世的武功, 讓無欲無求的虛竹得享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讓全無機心的石破天每每化險為夷,甚至「征服」了那些城府深沈者,但與此同時,
金庸也欣賞、謳歌那些心懷「精誠」的人
——這兩者並不矛盾。
文天祥說天地間的「正氣」賦形之後,「在齊太史簡, 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 山舌」,同樣,「精誠」也可以有無數種表現形式。
精誠可以付諸天下,也可付諸愛人——郭靖不畏鐵木真、忽必烈的天子之威,為天下黎民,生布衣之怒;十六年的時光,沒有沖淡楊過的相思之情,他在斷腸崖候小龍女未得,悲痛欲絕,縱身躍下了萬丈深淵。精誠者可 以一往無前,也可以及時轉身——趙敏只身闖入張無忌的婚禮現場,面對一幹高手的阻攔、面對範遙「世上不如 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強不來了」的勸阻,說「我偏要勉強」;程英愛上了楊過,自知他已有良緣, 只默默做一個「局外人」,對陸無雙說著「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你又何必煩 惱」,卻「忍不住流下淚來」。
電視劇【鹿鼎記】劇照(1998版)精誠者有時是幸運的,楊過躍下懸崖,落入寒潭,竟然尋得了去谷中秘境的路,由 此與分離十六年的小龍女重逢;但有時候,他們是不幸的,陳近南一生輔佐鄭氏反清復明,心懷坦蕩,行事磊落,卻為鄭克塽所忌,最終遭其偷襲而死。但是,得失成敗,生死榮辱,何曾減損精誠者的意誌!彭瑩玉不願說 出白龜壽的下落,一目已被丁敏君刺瞎,然而他面對劍刃,還是輕蔑一笑,說「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跟你說 了,你也不會明白」;
江湖中有無數的故事,
但是所有的故事,都會有一個結局
。金庸不會讓他的人物永遠在江湖上徜徉。大多數時候,金庸會讓他們在悲歡歷盡之後,給世人留下一個遠去的背影。華山之巔,楊過作別郭靖、黃蓉、周伯通、 黃藥師、郭襄等一幹人:「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袍袖一揮,飄然而去。但是, 在場的諸位,從此再也沒和他相逢。除了楊過,陳家洛、袁承誌、張無忌、令狐沖、韋小寶等人都離開了江湖。金庸相信,在場時就該盡情盡興,責無旁貸時就該生死以之;但金庸同樣相信,屠龍的勇士要警惕自己成為惡龍,
在洪流中做中流砥柱自然了不起,但人永遠不要忽視人性的弱點
。長久被仰望、被尊奉、被歌頌不一定是好事,那意味著有可能被裹挾、被綁架,或是漸漸迷失。所以, 在洪流過去之後,還是及早抽身的好。
再跳出一層看, 江湖永遠不缺豪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金庸不會讓他的人物永遠在頂峰上佇立,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楊康油滑卑鄙,其子楊過卻成了一代大俠;郭靖慷慨坦蕩,其女郭芙卻平庸粗 陋。金庸也明白,萬事有生滅, 一切有盡頭, 「霸業等閑休,躍馬橫戈總白頭」,所以在【射雕英雄傳】中,金庸 、借周伯通之口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作黃裳的人有眾多仇家,他為了報仇,多年苦修,終於練成高明武功。等他出山去尋仇家時,卻驚訝地發現他的仇人很多已經死去,而當年一個十六七歲的小姑娘,已成了病骨支離的老婆婆。原來他沈溺武功,沒察覺已過去了四十多年。這時他猛然醒悟, 原來世間最厲害的,不是武功,是「時間」 。
金庸和倪匡
倪匡在金庸身後為他撰挽語曰「一覽眾生」,此言真是深得我心。金庸是垂眉靜看眾生苦樂悲歡的人,也是眾生中經歷過苦樂悲歡的那一個,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
江湖之中,倒映著紅塵,而紅塵中的故事,永遠不會終結。
他筆下暗藏的彩蛋,每一句都是「江湖再見」
註:本文為彭潔明博士【江湖的倒影:金庸的武俠世界與人生寓言】一書序言,標題為編者所加,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