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海外

東亞小孩變形計:從美高轉學到英國,爸媽覺得我瘋了

2024-03-09海外

來源 | 谷雨星球

ID | 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化學小澤非,倫敦大學學院UCL化學系大二在讀。

在電腦上敲下這些字的時候,正是下午四點,英國不停歇的雨正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我望向窗外,又有一輛Chiltern Railway在雨中從倫敦開往牛津。

■已經習慣了倫敦灰蒙蒙的雨天

「我為什麽會來到了這裏?」

我小時候比較自卑,經歷過打壓教育, 機緣巧合去了美高,但跟大多數同學不同的是,我半道轉去了英國。

聽過我求學經歷的朋友,通常都會百思不得其解: 千辛萬苦申請到美高,為什麽還要折騰到英國 又有什麽得與失?

我一直很想寫我在國外的成長經歷,於是接受了谷雨星球的邀請,有了這一篇文章。

不過我的語文也就是滬教版初二加幾本網路小說的水平 ,如果有什麽地方不夠通暢,還請各位見諒。

「只要成績比別人好就可以

初中之前,我一直很自卑,因為我感覺自己很笨。

我上課很容易開小差,數學和英語一直考不及格。父母曾一度要求我每天帶一個本子去學校,每節課請老師評價今天上課的表現。如果不好,那自然回家是一頓竹筍炒肉。

那時候, 成績不好就會成為老師同學眼中的「壞學生」

老師跟同學們說不要跟我玩,我上體育課組隊都沒人願意跟我一起,一跟同學起沖突,老師也第一時間覺得這是我的錯。

現在回過頭看,我小學時應該有輕微的註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ADHD)。

我控制不住自己,所以上課經常玩鉛筆,反正就是不喜歡聽老師上課。上語文課的時候,我最喜歡讀課文,而不是註意著老師。

好在上了初中後,我遇到了一個還不錯的老師,他把我們當作青少年,不再會用成績來評判人。這給了我空間,讓我慢慢開始有自控力了,我學會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反思,逐漸有能力控制註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我發現,原本覺得很難的題目其實自己可以慢慢地想出來,鉆研如何將課本上的知識套用在解題上。

漸漸地,我的分數開始變好,也越來越受歡迎。

我享受著考高分時同學羨慕的目光和老師的表揚,仿佛一切都在變好 。但是,當時的我遠遠不知道:

這樣的功利心反而是一種對於自己的枷鎖。

因為對於成績和名次的追逐,我不僅與同學起過沖突,也有過心情抑郁。我那時想當一個有力的競爭者,得到別人贊賞的目光,卻又不理解為什麽要這麽做。

但是,14歲的自己那年沒有想過太多, 只要成績比別人好就可以

我初二的時候,我爸提議:暑假要不去美國感受一下吧?

當時,海外夏校在國內是剛興起的階段,我們什麽都不懂,就找了專門申請夏校的老師。他們推薦我去康州一個名高中Choate Rosemary Hall,據說是美國總統甘迺迪的母校,夏校的品質也很高。

原本,我也是抱著見見世面的心態去的,但沒想到, 這次經歷徹底改變了我的求學方向。

Choate Rosemary Hall是美國 小常春藤盟校之一,也是美國最頂尖的私立中學之一,被稱為「耶魯預備校」,有好幾個夏校計畫,學術、語言,以及很有特色的甘迺迪政府學院計畫

夏校也有學術課,老師會讓你好好聽課,譬如說不能玩手機或者開小差。但老師不會因為你成績好不好就對你區別對待,或者勸你好好學習。一般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也只會說「下次好好努力」。

我最喜歡的是這裏輕松的氛圍。

因為上課的時候老師把自己和學生放在了同一個等級上,而不是老師一定比學生等級高,學生只能被動著聽。

校園特別好看,體育運動豐富,我哪怕英文不好,每天也都能過得很開心。回國後,我真的太想在那樣的環境中學習了,就和爸媽提出: 我想去美國讀高中。

他們很震驚,畢竟身邊沒有朋友的孩子這麽小就出去的,但是他們沒有第一時間拒絕我,而是陪我去訪了幾所美國高中,也扭轉了觀念。

就這樣全家一致決定:初三不上了,直接停課補英語, 申請美高9年級入學(美國高中是4年,那裏的高一算國內的初三)。

國際生申請美高常見時間點是9年級入學。

從美高到英高

轉學的興奮,很快被緊張的申請沖淡。申請高中的這段經歷是對我爭強好勝心理的第一個打擊(後文會說到)。

經過種種波折,萬幸的是,最後還是有一所寄宿學校錄取了我,而我的留學經歷也就此開始。

很多家長或許想不到,剛去美高時, 我最不適應其實是社交

這是我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和別人住一起,可能也是獨生子女,不太會跟同齡人溝通,跟室友鬧過很多矛盾。後來大家都學會了妥協和商量,這是成長的一部份。

還有文化上的巨大差異,造成了很多誤解。

比如,在國內找不熟的人問問題,我們一般會很有禮貌地問好然後「抱歉打擾了」,但是老外會覺得你很矯情,一般都直接說「你好,想問你個問題」。

■在美高體育館裏

這種直截了當的溝通方式,反而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份。

我可以直接私下裏跟老師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同理,如果跟同學有矛盾,也可以直接說,大大方方地與別人交流,比含蓄委婉地等待別人意會讓我更舒服。

好景不常,美高的美好氛圍,很快就被我對課程的不適打破。

學校強調博雅教育,對人文學科非常重視,然而,我漸漸發現, 自己對學習文科是真的不感興趣

我喜歡讀小說,看歷史紀錄片,但是真要我寫議論文或者寫讀後感,那可是兩眼一抹黑。尤其當我得知我讀的IB課程要學3門文科時,內心就打起了退堂鼓。

有一次跟一位老師聊起這事, 他說我可能更適合讀A-Level課程

A-Level是高中最後兩年的課程,且只需要學3-4門科目,只要我全選理科,就可以揚長避短。

三大課程體系對比

研究後, 我決定在美高10年級的時候申請英高的12年級入學

當我把這個想法和爸媽說時,他們覺得我瘋了,冷靜下來發現我經過了深思熟慮,也就給了大大的支持。

英高的入學考試比我想象得難。 盡管 托福已經考到了111,但我 沒有學過I GCSE課程, 尤其是科學方面幾乎是完全沒有基礎

當時覺得最難的是化學,不懂為什麽分子式可以一樣,但是結構卻可以完全不同?也不懂有機化學的反應式中箭頭到底有什麽用?

與美國不同,英國學校的入學階段是7 年級和12年級。

於是,有兩個艱巨的任務落在了我身上:

  • 在美國9年級到10年級的那個暑假,學完GCSE兩年的數理化課程,從而準備11月份的入學考試;

  • 選擇一所適合我的英國高中。


  • 我決定放手一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要擔心結果。

    有趣的是,放輕松後我反而考進了八大名校之二的Rugby和Shrewsbury以及歷史悠久的Ampleforth。

    出於對擊劍的熱愛,我最後還是去了英國擊劍計畫最好的 Millfield ,從美高的10年級無縫銜接到英高Year 12。

    Millfield是英國最大的私立寄宿學校,也是奧運冠軍搖籃,體育非常強, 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Millfield是英國代表參賽人數最多的學校。

    相似與差異

    因為又讀過美高,又讀過英高,我也總結了一些 不一樣的地方 ——

    課程體系 :英國的A-Level最多學4門,適合已經想好大學想做什麽的。如果還沒有想好的,可以試試IB或AP,有更多的時間探索。(課程難度)

    課堂氛圍 英國老師管得嚴一點,而且普遍學生上課都比較老實。而且上課都是老師講,學生記筆記。 美國師和同學的互動比較動,也支持上課討論。

    課外活動 :區別不大,私立學校體育計畫都蠻豐富的。如果走體育升學路線,喜歡打籃球的可以去美國,踢足球的來英國。

    寄宿管理 區別很大 國宿舍你只要晚上簽個到就可以了,白天你出校園沒人管。

    英國宿舍的規則很多,每天7點宿管就會敲你的門,確保7:45能出宿舍去吃早飯。而且宿管會查你儀表,對於男生就是看你有沒有剃胡子,領帶有沒有打好,襯衫有沒有別到褲子裏,沒有的話會讓你回房間重新整理。

    課間休息時不允許回宿舍休息的,只能去學生中心或者圖書館。白天只有午飯允許外出吃飯,晚飯必須回學校吃,七點之前回到宿舍( 每個宿舍的規矩不一樣)

    一般來說,年級越高的學生特權越大。高年級的學生可以住單人間,也可以在晚上學習時間不交手機。周末不會被強制的起床點名,允許外出遊玩。

    ■圖片來自美高Cranbrook Schools

    總得來說:

    英國學校比較傳統 ,規矩比美國學校多,但老師認真負責,會專門問你聽懂了嗎,畢業出來的學生也都有一種紳士或者淑女的氣質。

    美國學校課堂自由, 你坐哪裏都行,出來的很會社交,也很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完全需要自己主動去學習。

    而從費用來看,基本差別不大, 英高稍微便宜一些。

    一般來說,英高大致需要準備50萬一年,美高更貴一些,校內費用加上校外生活費,一年至少要60萬。

    ■一部關於伊頓公學的紀錄片

    去讓自己變堅強的學校

    回到文初的問題:我怎麽來到了這裏?我收獲了什麽?

    身為一個在體制內分數至上教育長大的學生,我常感覺頭上綁了一個成績緊箍咒。

    申請美高的時候,我就常感到郁悶。明明我的英語在公立初中裏屬於中上遊,為什麽我的托福分數才考了 90 出頭,尤其是別的同學能考 100 分?

    我一直覺得自己比他們好,不應該比他們差才對。當我發現別人都考進熱門學校但自己卻被保底學校也拒了之後,內心的焦慮更加嚴重。

    我沒有意識到,我更需要的是一個適合我的學校,而不是一個名氣很大的學校。

    轉學英高也是一樣,壓力自然來到了我身邊,產生了濃重的自我懷疑—— 自己考不上頂尖的名校,一切努力就付諸東流了,我還有什麽存在的價值呢?

    申請大學時候,當我沒考上夢校劍橋,但同宿舍成績一般的英國男生卻拿著體育獎學金上了普林斯頓時,這種情緒尤其嚴重。

    與其說是嫉妒,不如說是不安。 仿佛小學成績不好時被人孤立的自卑感又回來了 ,仿佛又能感覺到父母失望的眼神。

    我想起高中時候擊劍教練告訴我的: 你一直想著輸贏,就不會關註比賽本身,也就不會在比賽中學習與成長。

    這都是因為不自信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因為對自己不自信,所以一直想透過考試,升學,比賽排名來證明自己。

    如果有家長或者老師朋友看到這裏,我唯一的建議就是,請務必在孩子小時候就培養他的自信心。

    要讓他相信,即使一些事情沒別人做得好,他也有著屬於自己的閃光點。

    UCL歡迎新生

    我本科沒有考上牛劍和藤校,我也沒有那些考上的同學優秀,但這並不意味著我一無是處。

    在我看開後,我發現自己肩膀上的包袱輕了,活得沒有那麽累了。 比起小時候的不自信,我很喜歡現在的自己

    我學會了厚臉皮,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會因為拉不下臉而不去尋求幫助。比如擊劍打比賽輸了,我就老老實實地問對手自己怎麽才能提升,錯了就老老實實承認,不再死鴨子嘴硬。

    我的邏輯能力很好 ,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我總能找到每一個結果的過程。

    我很喜歡獲取新的知識 ,無論跟什麽背景的人我都可以聊上幾句(註意!這是一個很容易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事情,你永遠不知道和你說話的人是什麽背景)。

    當跳出成績決定論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不是零和賽局。

    你去了哪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個地方你學習了什麽,你成長了嗎,你覺得自己變得堅強了嗎?

    如果有,那恭喜你,那個地方值得你去。

    本文授權轉載自「谷雨星球」

    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