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行為出問題,不要在行為上做功課,要看到他行為背後的情緒,一個人情緒出問題,不要在他情緒上做功課,要看到他情緒背後的認知,他的認知改變了,情緒就沒有問題了,行為就不出問題了。
心理學中的一個理論,叫做「冰山理論」。這個理論指的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能被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份,而更大一部份的內在世界藏在更深的人格層次裏。
所以如果你想真的看懂一個人的行為,那你就要去深挖他這些行為背後的真實意圖。那怎麽深挖?就冰山理論我給大家做個參考分析。
首先一個人的人格冰山的最上面的部份叫 做「應對方式」。 所謂的應對方式其實就是指一個人的溝通策略,也就是行為表象。
薩提亞把溝通策略分成了五類。第一類叫做「指責型」,指責型的人無論發生什麽事,第一反應都是推卸責任,他會高高在上地淩駕在一切之上。
其次第二類是「討好型」 ,這類人他們通常會將自己放在一個比較低的位置,不會拒絕別人,遇到問題或者沖突時,寧願壓抑自己的感受需求,也要滿足別人的感受需求。
然後是第三類,叫做「超理智型」,所謂的超理智,就是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就像電腦一樣,只能看到客觀環境和事實,無法考慮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情緒。一般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人叫述情障礙。
第四類叫做「打岔型」,這類人通常都是缺乏穩定的內在自我,遇到一些困難或者壓力的時候,就會選擇岔開話題。
最後第五類,「一致型」, 簡單來說就是會重視自我、他人和環境。這類人在遇到問題時,不僅會考慮到自己,還會關心他人。
那接下來我們再順著人格冰山來往下看,在應對方式的下面,叫做「感受層」。 什麽是感受層?就是指我們的情緒,喜怒哀樂這部份。那感受是怎麽來的呢?感受是由我們的觀點引發的,就是當你認為這個事情跟你的想法一致的時候,那麽你的感受就會好。而當外面的事情出現了跟你的內在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你就會感到不愉快。所以感受跟觀點的關系很簡單,觀點影可以響感受。
我們再順著「觀點」往人格冰山下看,下一層就是「期待」。 為什麽一個人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觀點?因為我們的內心有很多期待沒得到滿足。比如前面說的,一個指責型的人,他為什麽會愛指責?因為他心底的期待沒有被滿足,所以他憤怒,他要去指責別人,他要透過這種方式來讓別人滿足自己。
包括打岔型的人,一個人為什麽會習慣打岔?還是因為他底下有一個沒被滿足的期待。打岔型的人,他不敢向他身邊人索取,所以只能透過打岔來減輕自己感受到的壓力,明白吧?
然後在「期待」的底下,還有一層人格冰山層,叫做「渴望」。 這一點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是我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比如說我們都渴望被愛,渴望被肯定、被欣賞、被鼓勵、被接納,這些精神層面的,我們叫做渴望。
最後 在 「 渴望 」 的下面, 還有 一個最重要的 , 也是最 核心的一個層面,叫做 「 自我 」。 我們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有一個定位,也就是你想要成為什麽樣的人?
比如說有的人,為什麽他一輩子都很窮?明明他也很聰明、很勤勞,但他就是一輩子都很窮?很有可能就是他從小到大都被灌輸了一個信念,也就是:你是窮人生的小孩,所以你一輩子都只能勤勤懇懇的勞作度日。
於是哪怕他很勤勞,他最後可能也只能做一個勤勞的窮人。而反之,如果這個小孩,他從小到大,被教育的都是:你是一個老板,或者你是一個偉人,你是要改變別人命運的人,那就算他的物質條件不豐富,他大機率也能夠做一個比較大的事情。所以懂了嗎?我們認為自己是誰,決定了我們未來會做什麽。
以上這 7 個層次,就是冰山理論的一個模型。 當你明白了這整個冰山,你就能夠理解一個人的行為了。可能你現在單看一個人的行為,會對他產生很多的奇怪的想法,但是如果你了解了他整個冰山, 知道 他的行為是由他的性格決定,他的性格會體現出他的感受,他的感受由他的觀點決定,他的觀點 又 由他的 期待 決定, 而他的期待下面 還有另外 一個精神的需要,而這個精神的需有又由他的內在決定。那麽你就知道了,他最底層的內在人格到底是什麽樣子。
所以想要真正看透一個人,那麽你只需要將他的表面行為按照這 7 個層次一層一層地拆分下來,你就能真正弄懂他的內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