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普通家庭最大的認知誤區:老人沒有義務幫忙帶孩子

2024-06-06情感

前段時間,一則老人帶娃的貼文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

女博主發帖稱,自己以前一直覺得,老人撫養子女到18歲甚至是結婚成家,他們的義務就完成了,完全沒有義務幫忙帶娃。

直到今年她突然意識到,沒有老人幫忙帶娃的普通家庭,大多過得一地雞毛。

圖源小紅書@小雅想退休

想想不無道理。

特別是近幾年,那些已經結婚生子的女性朋友們,默契地分成了兩大陣營:

有老人和沒有老人帶娃的,幸福指數截然相反。

自己帶娃的,哪怕大學上的是985、211,統統回歸家庭當全職媽媽,婆媳關系緊張;全家靠丈夫一個人養活,夫妻倆總為五鬥米陷入無盡爭吵。

有老人帶娃的,一家人各司其職,女性有精力在職場打拼,家庭幸福和諧,越過越美滿。

這中間,暴露了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真相:

普通家庭想要脫貧,關鍵在於全家一心,合理分配家庭資源,該賺錢的賺錢,有精力的付出精力。

越是普通家庭,越需要老人幫忙帶娃,年輕人才有時間和精力去打拼。

而如果你還深信網上「老人沒有義務帶娃」的觀點,堅持自己帶娃,有可能導致自己最後騎虎難下的窘境。

前幾天跟閨蜜見面,她一臉倦意,整個人無精打采。

擱以前,她可是天天化著精致的妝容、踩著恨天高,周末約著小姐妹出去逛街的辣媽。現在,完全像變了一個人,一臉憔悴。

詢問了才知道,婆婆上個月回老家了,她只能白天上班,下班回來帶娃。

兩個娃都是最鬧騰的年紀,一會兒打擾她工作,一會兒又不讓她安心做家務,搞得她兩眼昏花。

才一個月,公司領導已經有怨言了,昨天直接給了最佳化警告。

一邊是職場危機,一邊是帶不好的娃,閨蜜頭疼得失眠好幾天。

我問她,為什麽不請你婆婆回來幫忙啊,起碼你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她嘆了口氣,說:「算了吧,人家也沒義務幫咱帶娃。」

之前婆婆在的時候,兩個人就大小矛盾不間斷。

閨蜜因為看不慣老一代的育兒觀念跟婆婆多次爭吵,一來一回,老人直接不幹了。

閨蜜以為自己松了一口氣,卻不曾想,自己經驗不足,照顧兩個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現在又險些丟了工作,日後恐怕也不好過。

加上兩個吞金獸,真不是靠老公萬把塊錢月薪能支撐住的。

我能理解,但更明白,辭職帶娃對一個女人意味著什麽?

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吃不完的苦和熬不完的夜,給物件帶來更重的經濟負擔,多數只會越過越磕磣。

確實,從法律角度上講,找不到一條法律條文要求父母給子女帶娃。

但一個有人情味大家庭,絕不只是拿義務說事的。

只看義務,不論感情,親情便成了一種等價交換,婆媳之情也淪為「你不幫我帶孩子,我就不給你養老」。

鄰居李阿姨,前幾天在樓下摔了一跤。

本想讓兒子兒媳婦回來照顧她,可兒媳婦卻直接拒絕了。

因為之前小兩口想趁年輕好好打拼事業,提了幾次讓李阿姨來幫忙帶娃,李阿姨就是不願意。

兒媳不得已只能辭職,兒子一人養家壓力也大,小兩口隔三岔五地吵架。

李阿姨還到處跟親戚們訴苦,說子女不孝順,基本沒給多少生活費。

兒媳婦知道後氣不打一處來:「這些年我在家帶娃我也沒工作,哪來的錢啊」。

李阿姨如今躺在床上,看著手機螢幕裏除了叫一聲奶奶、就再也沒有話說的孫子,心中也有一絲後悔。

人家說,人至暮年,最幸福不過是三代同堂、老有所依。沒有幫子女帶娃,晚年有可能陷入孤苦無依的境地。

家是講情的地方,親人之間談義務和權利,只會讓關系變得冰冷,想要再捂熱很難。

認識一位媽媽,他們家的相處方式就很值得借鑒。

結婚前,她婆婆便醜話說在前頭,表示自己只想好好享受晚年生活;兒媳婦也很理解,老人操勞了一輩子很辛苦。

後來孩子出生,她才意識到自己無法投入百分百的時間和精力在工作上,但請保姆的話,一方面顧慮價格昂貴,另一方面也不放心。

再三考慮下,她跟婆婆商量,想付費請婆婆幫忙看孩子:

一個月給固定薪資,婆婆只需要工作日照顧孩子,等周末兒媳婦休息,婆婆就可以去忙自己的事。

婆婆當然樂意啊!兒媳婦安心賺錢,自己陪伴孫子又能休假出去玩,同時還增加一份收入,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所以說,如果老人不願無償幫子女帶娃,子女又需要父母的協助,付出報酬也是一種不錯的解決方案。

尤其是普通家庭,人脈、背景、認知本就拼不過人家,人就是最珍貴的資源了。

仔細觀察周圍過得好的家庭,基本都是一家人齊心協力,互相幫助,家庭的生產力才能得以大振幅提升。

更何況,隔代教育其實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1. 老人有經驗也有時間

0-3歲時孩子的關鍵養育期,生活起居都需要無微不至地照顧,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

相比較新手爸媽,老人們往往有更多的時間和經驗。

孩子生病和哭鬧時,可以第一時間察覺到原因,並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2.祖孫間的血緣親情是無可替代的

中國有個詞叫「隔輩親」,很多老人家對孫輩的疼愛甚至勝於子女,心甘情願為小朋友付出。

就像我一個朋友說的,她自己都沒舍得帶孩子去過遊樂園,她婆婆居然自掏腰包,每周都帶孩子去玩。

老人將愛傳承給了下一代,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支持;

孩子感受到來自祖輩的關愛,也時刻保持敬畏和感恩之心。

3.減輕年輕人壓力

對於普通年輕人來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最為致命。

房貸、車貸、孩子各種興趣班等等,如果兒媳婦還得辭職帶娃,只靠一個人的薪資,真的很難維持。

尤其是對於紮根城市的農村家庭來說,如果能說服老人幫忙,年輕人安心打拼,才能解決當下的緊要難題,緩解小家經濟壓力。

畢竟,心聚才財旺,家和萬事興。

有調查顯示,采訪中,將近一半的老人不願意帶娃。

因為幫忙帶娃就意味著,沒有自己的社交,無法自由活動,耗費精力和年邁的身體的同時,有時候還得出力又出錢。

更過分的,還有一邊辛苦付出,一邊還要遭受子女嫌棄和埋怨的例子。

如果是你,你願意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嗎?

前不久,就看到了這樣一條新聞:

孩子奶奶把媳婦告上了法庭,以「自己60周歲無收入來源,常年撫養孫女應得到經濟補償」為由,索要10萬元「帶孫費」,結果卻慘遭駁回。

荒誕的是,老太太遭到了眾多網友的一頓謾罵:「心寒啊,帶自己親孫子還得收錢。」

本是頤養天年、等子女贍養自己的階段,老人好心幫帶孩子,未收到過一分錢卻落個如此下場。試問,誰更寒心呢?

想必很多人忘了,老人養老已是不易,帶娃永遠是出於情分,而非本分。

為人子女者,應當看到父母的辛苦付出,常懷感激之心,金錢和精神上都不可讓父母寒了心。

他們既然願意放棄閑適的晚年生活,成為一個帶娃「老漂族」,我們身為子女,也理當用心經營好這份恩情,主動做好4件事:

①幫助老人適應新環境,把「家」當家

很多老人一輩子沒怎麽出過遠門,來到新環境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一樣,有的還與老伴「天各一方」,會有很強的孤獨感。

要主動帶他們熟悉環境,結識新夥伴,多陪伴他們感受當地的生活氣息,讓他們有家的歸屬感。

②懂得感恩,別一味索取

體諒老人的辛苦,平日裏多些好話或者買些小禮物,也可以支付報酬,以感恩他們的時間、精力和犧牲。這種支付也被視為對他們勞動的尊重和認可。

③關心老人,老有所依是他們的願望

父母上了年紀,體力和精力都跟不上孩子,有時候一連幾天都睡不了好覺,常常硬撐著頭皮去應付和照顧。

要時刻關註他們的身體健康,定期帶他們做體檢,讓他們感受自己是被關心的,是有所依靠的。

④尊重老人的育兒經驗,一起學習進步

老人帶孩子的經驗是幾十年慢慢積累起來的,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要嘗試理解和包容。

我們也不是生來就會教育小孩的,不妨換個心態,和父母一起探討和學習新時代教育方式,保持一致的意見,孩子也會比較聽話好管。

有人說,經營好老幼關系,就是「富養」一個家。

很多生娃後過得不如意的家庭,往往都是因為沒有在家庭人員配置上做好規劃,老人和子女之間出現嫌隙,各不退讓,最後家財散盡,一片狼藉。

很多時候,老人們雖然嘴上不願意幫忙,但真正看子女陷入困境而袖手旁觀的少之又少。

所以,與其一家子各懷心思,互相算計,不如齊心協力過好日子。

年輕人更要提前做好資源分配規劃,主動邀請老人幫忙。

最後謹記一點,老人不是「免費保姆」,莫要用親情綁架他們,不管願意與否,都應心懷感恩。

十點讀書開視訊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訊裏學知識

歡迎 點贊關註

本期解讀: 崔顥 【黃鶴樓】

作者 | 鹿呦呦 ,來源:小十點(ID:sdikid)。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