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兩個人相愛為什麽這麽難。因為我們都在愛情裏尋求,內心缺失的東西

2024-04-14情感

愛是什麽,為什麽我會愛上TA:
深度心理學給出了答案,當我們愛上一個人,那股力量那麽強大,是因為在潛意識裏本身就隱含著一些強勁的心理動力。這些心理動力裏有多種力量並存,

但其中有 兩股力量是最為核心的力量 ,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這兩股核心力量的 大不一樣。

相愛兩個人的潛意識

一股強大的力量是:找到跟自己父親或母親,相同品質的人

正常情況下,每個兒童到了3~5歲都會愛上自己的異性父母,但隨著兒童意識到自己不可能跟自己的異性父母在一起後,不得不把心中的愛戀壓抑起來,變成一個妥協方案,即長大了做一個像自己同性父母一樣的人,然後找一個像自己異性父母的人。

可以想象, 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對異性父母的愛戀有多深,長大後遇上一個像異性父母的人時愛上這個人的動力就可能有多麽地強勁

第二股核心動力:
就是找一個擁有父母身上該有但卻沒有的品質的人。

孩子無法照顧自己家,所以一切需要都需要父母在滿足。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些需求由於父母沒有能力滿足,讓他無法體驗到。因此形成心理上缺失。

那麽長大後,就希望透過戀人,來獲得兒時 兒時沒有獲得過的一些體驗,彌補自己內心的缺失。

比如被愛、被接納、被認可、被重視等等。這也是為什麽愛上一個人時的動力會那麽強大, 甚至可以為之付出一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才會常常聽說:

一個女孩兒兒時,父母對她不是打就是罵,不準讓她哭,不準失敗,經常打擊她。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體驗到是打和罵。

那麽很有可能,長大後遇到了一個主動關心她,稍微給她一點溫暖。但是這個男人有賭博,有懶惰,甚至還經常撒謊,家裏也很窮。但她依然還是選擇了跟這個男生在一起。

但在這裏,我們不是抱怨原生家庭,也不是指責父母,畢竟沒有沒有完美的人,所以 沒有人的父母是完美的, 也沒有誰心理上是沒有缺失的

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著這股動力: 就是找一個擁有父母身上該有但卻沒有的品質的人, 只是大小不同。

我們都想在愛情裏尋找內心缺失的

人的心理發展是有規律的,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需要,當需要被滿足,心理會繼續向前發展。

而如果需要沒有被滿足,這時所帶來的痛苦強度超出了人在當時可以承受的程度,就會打斷心理的發展行程,使部份或全部的心理發展停在那個被打斷的時間點上。

痛苦的程度、時間的長短、當時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心理發展停滯的程度也不同。

人的心理發展最重要的時期是五六歲之前,如果要說得更準確一些,是3歲之前,人的核心人格特質,都是那時形成的。

俗話說的「3歲看大7歲看老」,也說明人們已經根據生活經驗觀察到了兒時形成的人格特質會影響人的一生這一關鍵規律。

之後,人的身體會長大,智力會發展,心理的其他部份也會發展,但那個被打斷階段的心理特點會被留下,成人後會依然擁有那個階段孩子的一些心理特點。

生活中我們常說某某人跟孩子似的,就是我們感覺到了他身上有孩子特點的部份,也就是他心理的某個部份或全部的發展停滯在了某個階段的孩子時期了。

比如有的人不能延遲滿足,需要什麽了就必須馬上得到,有的人焦慮了就想吃東西,有的人覺得別人就應該照顧自己。

這些都是1歲前嬰兒擁有的特點,表明這樣的人在1歲之前,有過一些心理發展的需要滿足的缺失。

在人的一生中,那些 沒有被滿足 的心理發展需要,會一直 期待可以被滿足 ,而這些需要一旦被滿足,心理發展會再次啟動。

再比如, 如果一個人在兒時沒有感受到過自己在父母心裏是最重要的,就可能會一直想要滿足這個需要。

表現在親密關系中就可能會是要反復驗證對方是在乎自己的,自己在對方心裏足夠重要,才敢進入親密關系。

並且進入親密關系之後,還會愛吃醋、計較對方心裏有沒有他,有的人甚至會在意對方以前是否曾經愛上過其他人,等等。

令很多男人頭疼的婆媳關系問題,有時就跟這一點是有關系的,婆婆和媳婦在競爭,誰在這個男人心裏更重要一些。

而一旦男人可以持續把妻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時間足夠久的話,妻子內心的體驗會積累成一種穩定的感覺,即「我是重要的」。

這些內心的基石一旦形成,之後,即便在親密關系裏有時不被重視,妻子也不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重要導致的,不會輕易地計較和難過。

從這股動力的角度來看,愛上一個人,是在內心深處隱隱地感覺到眼前這個人可以給我們所需要的某些重要的東西。

透過與這個人的結合,可以獲得兒時應該得到而沒有得到的東西,然後成為一個圓融、完整的人。

缺失不同,喜歡的人不同

就像蜜蜂采蜜不是所有的花都喜歡采,羊兒不是所有草都喜歡吃一樣,我們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上,蜜蜂喜歡顏色艷、溫度高的花,羊兒喜歡吃營養價值最高的草,

我們喜歡的人也一定是在心理上最有利於我們的,可以提供給我們內心發展所需的,也就是可以 滋養到我們的人

比如:過於渴望被認可的人,會容易喜歡上崇拜或欣賞自己的人,是希望可以從這樣的人那裏獲得認可。

兒時沒有被照顧好的人,會容易喜歡上愛照顧人的人,是希望透過與這樣的人的結合,獲得那些缺失的照顧和關愛。

兒時父母形象太糟糕的人,會容易喜歡上理想化的人,渴望透過與對方的結合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安全。

有依賴心理的人,會找能力強的人來依賴,表面看是想要依賴這樣的人來過上正常的生活。

實際在潛意識層面,也只有透過依賴對方,重新做孩子,才有機會回到當年創傷的位置再一次啟動他人格發展的行程。

這些心理上需要的滿足,對應的都是兒時的缺失。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我們愛上的人通常都是一類人的原因,我們內心的需要未變,渴望的人的型別就不會變。

一旦我們內在發生了成長,我們渴望的物件也就變了

我們可能也都有這樣的觀察,內心缺失越嚴重的人,越迫切想找到可以滿足自己的人,嚴重缺失愛的人會饑不擇食,只要有人對他好,就會愛上對方。

所以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有些自身條件很好的人,跟明顯不太匹配他的人在一起,這往往就是因為他覺得只要對我好,別的都不重要了。

有些單親或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容易早戀,也是因為太渴望盡快從愛情中尋求家裏缺少的關愛和溫暖。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的一位女同學輟學了,結婚生子去了。據我所知,她就是成長在父愛缺失的家庭中的。

如果要把人們心理上的缺失總結為一個字的話,這個字就是「愛」

你的情感樹洞 普一 :an1230007

愛的能力比較弱的人,在親密關系中,往往只會渴望被滋養(你要愛我),很難滋對方 所建立的關系也 就比較脆弱,很難長久的維持一段幸福的感情

在親密關系中,每個人渴望的不一樣,需要的滋養也不同,比如有的人更渴望被認可和欣賞,有的人更渴望在對方心裏重要,有的人更渴望能被對方懂得,等等。

每個人渴望的滋養,都與自己內心的缺失和創傷有一定的關系。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缺失和創傷,每個人也都渴望著 能在愛情中被深深地滋養,來彌補兒時內心的缺失,甚至療愈過往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