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設為星標 ⭐️
其實,躲在「厭童」情緒不安背後的,
往往是我們疲憊、不安、焦慮的自我。
這裏有兩個啟發 ——
首先,感受到自己的「厭童」時,
也許我們可以選擇往前一步,直面問題,
無論它是關於家庭的、工作的、
事業的、還是公共空間的;
當看見別人的「厭童」時,
也可以往前一步,穿過外顯的戾氣,
看見對方更深的困擾。
而無論作為哪一方都好,
我們都應該把站在中間、
充當某種情緒媒介的兒童釋放出來。
這個世界遠未成熟到
能讓身處其中的我們感到安穩,
但更為弱小的兒童,
不應該是替此買單的人。
如果你對此亦有同感,
如果你身邊也有「厭童」的人,
都歡迎 轉發,
假如說成年人也能在兒童節
收到什麽祝福,
那或許就是:
祝福所有成年人,
都不會成為一個討厭兒童、
討厭曾經的自己的人。
今日互動
你「厭童」嗎?
你怎麽看待這種情緒?
對此有什麽好建議可以分享嗎?
本文關鍵詞:厭童、公共空間、情緒
歡迎大家在 KY 帳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盧舫
描寫飆風
合作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知我心理入駐咨詢師 /
杜凈譯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候選分析師,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督導組畢業
監制 / Emma
編輯 / KY主創們
設計 / Abby
我們同時提供以下服務
歡迎搜尋FB公眾號關註,下載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點點 在看 ,傳遞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