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內地中產「卷」到香港幼稚園,娃就能輕松上名校嗎?

2024-03-02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 調反唱唱

一位香港「雞娃」的忙碌一天是這樣的:上午上一間幼稚園,下午上另一間。放學後上三個興趣班,分別是編程、遊泳、爵士舞。期間上學路上見到英文還要隨時隨地學習,上兩間幼稚園間隙要跑去廁所換校服。晚上9點回到家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被媽媽逼每份必須在手機倒計時10分鐘的緊張氣氛下完成。

這一幕發生在2017年TVB制作的一檔真人秀節目【沒有起跑線】裏,節目就是告訴你香港教育怎麽「卷」的。上文提到的那個「雞娃」並不是真的小孩,是香港一位女明星,她的孩子也即將進入幼稚園,節目組安排她去一個雞娃家庭,體驗幼稚園小孩的一天。

【沒有起跑線】劇照

「一天上兩個幼稚園,一點也不誇張,現實中真的有媽媽這樣做」,節目裏的那位雞娃媽媽講。如果從內地赴港的中產媽媽看到這一幕,估計要加重焦慮,她們中許多人是帶著正在讀小學的孩子赴港的,而與他們拼機會的香港小孩已經從幼稚園開始「卷」了。

這層焦慮並不是猜想,前年底香港推出的「優才計劃」吸引了許多內地中產,其中有的家庭就是為了給下一代更舒適的教育環境,申請這個計劃赴港的。

讓孩子去香港念書,許多媽媽打著這樣的算盤:參加香港DSE(相當於內地高考),報考人數不超過10萬,可以在比內地競爭壓力小太多的情況下,輕松申請香港八大名校。就算不參加DSE,也可以透過港澳台華僑生聯考,以低於內地近200的分數進入985/211院校。

但事與願違,原本以為可以逃離國內教育內卷的大環境,可到了才發現,香港更「卷」,要走上以上兩條路,孩子起跑的時間要早得多。 在2017年的【沒有起跑線】裏有一位叫Irene的香港媽媽,就說出了經典台詞「贏在子宮裏」。

說出這話的時候,Irene正躺在做B超的床上,她的小女兒還在肚子裏,就已經摩拳擦掌了。Irene的大兒子21個月,因為媽媽的「放養」,沒有被心儀的幼稚園錄取,Irene吸取教訓,一定要讓小女兒「贏」——英文字母表胎教兒歌放起來,媽媽已經幫還沒出生的她拿到了50多張幼稚園報名表。

Irene還有一層擔心,小女兒並不是1月寶寶,據說一年中生得越早的寶寶越有錄取的優勢。其原因是和同樣進入一個年級的年末寶寶相比,年初寶寶大了將近一歲,腦力和身體發育更成熟。這麽算來,起跑線還要拉到更早以前。

有一種說法稱,香港教育的內卷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究其原因或許是香港去工業化的社會轉型,導致精英化的教育成為整個社會追求的目標。

那麽為什麽在香港,想讓孩子未來上到好大學,要從「子宮裏」就開始贏呢?內地赴港媽媽圈裏流傳著一個在香港讀書的「必備常識」——許多香港學校的一條龍教育。簡言之就是一個學校分為從幼稚園開始的各個學部,要想念它的中學,就必須上它的小學,依次類推。所以開頭提到的幼稚園雞娃的一天,可以一直延續到中學畢業,就像節目中一位剛考完香港高考的學生所說,整個學生生涯,就像用短跑的力氣去跑馬拉松。

【沒有起跑線】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的節奏像開了二倍速,非常快地推進下去,就像模擬孩子生活中那種慢不下來的節奏。另一個參加「體驗」的明星在一整天的小學生活後也開始反思,自己好像也總是不自覺地催促孩子,吃飯要快,走路要快。 就像節目中這位明星的「假爸爸」說的,「我見到你有時間,真的很不舒服」,這句話似乎是為了制造戲謔的節目效果,卻直指沈重的現實。

雖然香港小學生會在英文課上接電路板;10歲就學電腦編程,會開發軟體;音樂課上只要聽兩個音符,就可以猜出曲名……但是節目中參照的數據顯示,有38.8%受訪的小學家長表示,子女每天遊戲時間不足一小時,有19.1%家長更表示,子女完全沒有娛樂時間。

孩子悲慘,家長也好不到哪裏去。【沒有起跑線】的開頭就有金句,一位香港媽媽說, 「在香港,有兩件事不做,這輩子可以活得很瀟酒:不要買房子,不要生小孩。買了房子,就會成為銀行的奴隸;生了小孩,就會成為社會的奴隸」。

針對雞娃家長的累,【沒有起跑線】中也有大量的舉例。為了讓孩子進到心儀的幼稚園,假如說下禮拜面試,星期四的晚上就有家長排隊排到轉彎處,影響交通到有人報警的程度。更有甚者,有孩子的家長申請去學校面試當校工。

中國社科院的楊可研究員有一篇論文叫【母職的經紀人化】,說的就是在教育內卷的群體壓力下,母親漸漸地變成孩子的經紀人,把所有資源整合在一起,成為子女教育計畫中精明的CEO。

但是單單是母親在教育中付出嗎?或許這麽講對父親來說,並不算公平。節目組邀請了幾個媽媽坐在一個房間,幾個爸爸坐在另一個房間聊教育內卷的話題。你會發現夫妻雙方會因理念不同而爭執不休。母親們聊的是母職的艱辛,但父親們則抱怨妻子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過分緊張,他們似乎沒有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但其中一個父親提出了難以反駁的觀點:家裏誰來賺錢。節目中的母親大多是家庭婦女,也一定為孩子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但孩子教育費用的支出,其實也在讓一些並不贊同內卷的父親,也被卷入其中。

節目組邀請家長們算出子女完成大學本科的教育成本,計算的結果全是上百萬,其中最高的是880萬港幣。這不單單指學費和興趣班的費用,還有如果要進國際學校需要購買的債券(上學期間家長所持有的該校無息貸款,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且有貶值風險),以及社交成本,一位媽媽說孩子辦生日派對三個鐘頭花去三萬多。HSBC最近統計的一項數據指出,香港家庭的教育支出成本,全世界排名第一。

在一篇雞娃報道的評論底下,我註意到一個分享有很意思,一位在德國拿到博士學位的中國父親,在自己專業領域已經算是國際頂尖學者,但是他的同事並不羨慕他學術成就和地位,只羨慕他的孩子們全都上了名校。一位內地赴港寶媽也曾感慨,香港名校面試會赤裸裸地詢問父母的學歷和職位。

這不禁讓人產生疑惑,在教育場域裏的這場賽局,到底拼的是什麽?「媽媽的面子」,在【沒有起跑線】中一位放棄內卷的媽媽這麽回答這個問題。喊著「贏在子宮裏」的媽媽Irene,說自己是凡夫俗子,言下之意是渴望孩子可以實作階層跨越。 而節目裏受訪的中產媽媽則有些許不同,與其說渴望贏,不如說害怕輸,輸意味著階層下滑,所以才會有一邊不斷地投資與經營孩子的教育,一邊帶著返貧的焦慮不斷地催促孩子快跑。

香港的教育強調多元化發展,體育、藝術、修養 等選修課的內容 也被 卷了進去 節目中的一幕有些反諷意味,禮儀課上老師教育孩子做到優雅的秘訣之一是慢: 慢慢地舉起叉子,再慢慢地放到嘴邊 可是這樣「慢」的禮儀,只要出了課堂就完全與孩子們「什麽都講究快」的生活脫節。禮儀課也像是為了某種應付,而變得假模假式起來。

這樣的細節,讓人意識到當今教育內卷的功利化越來越赤裸。 節目中有人傳授「贏」的心得——不要和學遊泳、畫畫的人交朋友,要和學彈豎琴、打高爾夫、冰球的孩子做朋友,因為後者的父母很可能是有錢人。還有一個例子是,一位媽媽問孩子,同學的生日禮物要送什麽,孩子脫口而出,送莎士比亞的書。

不過造成教育焦慮的,也不能單單怪這些望子成龍的家長。節目提出了一個疑問,如果家長不想努力,那孩子就舒服了嗎?他們找到了一個「完美雞娃」,小學四年級的泰莎,每年都考全年第一,琴棋書畫沒有不會的。她的母親經常讓她放松一點,她卻不肯放過自己,寧願去最好的學校做最後一名,也不要去差學校當第一名,因為「做第一名就像井底之蛙」,看不到其他人有多厲害,她想早一點適應競爭,出去就不會那麽緊張。

這樣的價值觀,不是父母傳授給她的,而是在學校裏她感受到的壓力。 一次她沒有考第一名被低一級學生的家長「慰問」,她覺得好尷尬,自己因為太優秀,成了「公眾人物」,就更不敢輸了。

節目中的一位爸爸開始懷疑所謂的「贏在起跑線」到底是不是真的,他把問題的癥結一部份歸根於資本市場在制造教育焦慮,大多數人都被洗腦了。當時在香港有一個頗具爭議的課外輔導機構廣告語,「就算你不愛競爭,競爭還是會找上你」,宣傳海報上的配圖是一個小女孩滿臉的淚水。節目組采訪了這個課外輔導機構的負責人,她說的話聽起來像是在給自己洗白,可是又真實到令人無法反駁,「現在香港的教育制度制造了很多競爭出來,可能會有很多家長和小朋友不認同不喜歡,但是都改變不了這個現實」。

脫離開應試教育,許多成年人也許會發現,成績的好壞並不一定直接和人生的成敗掛上鉤。 節目中一位家長舉例說,他有個同學在中二、中三時學習很差,差點被勒令退學,現在是經濟學教授。而另一個總是名列前茅的同學,現在混得並不怎麽樣。

即便做到了贏在起跑線,也未必贏在終點線。 或許這也是節目組把這檔節目取名為「沒有起跑線」的原因。

關於如何成功,節目中一位教育心理學家提到,一項外國著名的研究總結了三個成功的要素:智商、對工作的投入度和創造力。這三點沒有提到學習成績,他也教「完美雞娃」泰莎坦然面對挫折,和輸的人做朋友。挫折教育,也是人生的重要一課。

【沒有起跑線】在2017年播出時,就有觀眾評價說,內地很快也會出現如此殘酷的狀況,僅僅三年後「內卷」就已經成為中國年度熱詞,直到今天熱度依然不減。但令我沒有想到的是,豆瓣上有一些評價是這樣風格的:

「看了以後自悔不如,不說了,我去提升自我了,不然要被社會淘汰了 」; 「以後生了寶寶還要再看一遍,各種技能的學習感覺很辛苦,但是方法得當的話,應該收獲很大」; 競爭太激烈了,開始對自己失望 」……

這似乎證明,心態決定了看待事物的角度,有人覺得香港教育環境夠殘忍、夠可怕,也就有人覺得裏面的孩子居然那麽厲害,自己必須加油。 這也讓人聯想到2022年【人物】的一篇報道【逃離雞娃的中國媽媽,「卷」在泰國清邁】,文中提到一些逃離到泰國清邁的媽媽,明明在一個輕松放任的教育環境裏,卻還是不自覺地「卷」了起來。 她們認為清邁的教育品質太差,請老師給孩子們補習,不惜花重金挖走名師。 一名讀者如此評價道: 「內心是卷的,到哪裏都會卷」。

這樣的困境似乎脫離開了求學所在地的教育制度,這也是為什麽 【沒有起跑線】 雖然沒有深入地挖掘形成教育內卷的社會制度成因,我卻依然認為,它是一個優秀真人秀節目的原因之一。 沒有脫離教育功利化,把學習好當作是成功唯一路徑的家長們,似乎忘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不管是到清邁接受教育,還是所謂的為了 「逃離內卷」而赴港求學,其實都是為了節約教育成本的計算,不是逃離內卷,而是內卷的另辟蹊徑。 只要教育焦慮還在,不管身在何處,內卷便還會持續地迴圈下去。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樹樹 / 稽核:楊逸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