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在大城市裏不花錢過周末,可能嗎?

2024-03-02情感

題圖來源:The Gratis 走地雞

在處處都是「消費陷阱」的城市,想要不花錢過一個周末,可能嗎? 一群年輕人以「走地雞」為名,開始了自己的實驗。

他們發現,衣服可以迴圈分享,快樂也並非明碼實價。最根本的問題是:當討論「不花錢」,真正應該倡導的是什麽?

文| 薛源

編輯|王菲宇

27個年輕人,要研究不花錢過周末的100種方法

穿名牌瑜伽服,喝昂貴的單一產地咖啡,進行一場Citywalk,這些行為構成了「滬簽」的準入門檻,成為了互聯網的笑談之一。在年輕人的調侃裏,「滬簽」意味著自己有足夠的消費能力,不至於被這座大都市拒之門外。

然而在大城市裏,想要有生活感,真的離不開消費嗎?「不花錢過周末」計畫發起人陳菱怡並不這麽認為。

三年多前,她剛剛大學畢業,開始有了穩定的收入,以為自己就此邁入了積累財富的人生新階段。結果現實卻給了她上了一課,工作半年之後,她的銀行卡余額仍在個位數浮動。盡管是上海本地人,但如今的城市生活依舊讓她詫異,錢都花哪裏去了?她不知道,也想不起來。但是稍微想一下,似乎在城市裏度過的每一天都在花錢:好喝的咖啡要花錢,剪頭發、吃飯、鮮花……似乎城市裏獲得的每一份快樂,都是明碼標價的。

大城市裏的周末生活似乎離不開消費

來源:視覺中國

但是價格和貨幣也並不那麽穩定。2022年春天上海封控期間,人們「以物易物」進行交易,可樂成為了硬通貨,日常用品的貨幣價值全部被重新洗牌。這讓一直觀察社會、策劃社群活動的陳菱怡對城市裏的消費有了更大的興趣。

從意識到自己的錢不知不覺花光了開始,陳菱怡就對城市裏的免費資源有了異於常人的敏感度。她發現咖啡店或者理發店新手上崗時,常常會有短暫的免費期,以幫助新手練習;一些花店門口有時會有免費花束,通常是沒那麽新鮮的臨期鮮花;而徐匯區一家包袋專營店裏,竟然常年提供著免費的現磨咖啡。這些無意的發現讓陳菱怡看到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城市裏明明有那麽豐富的資源,除了消費,我們可以如何用盡城市裏的每一寸空間?」 陳菱怡和26個抱有同款疑惑的年輕人,開啟了一個業余命題——如何在大城市不花錢過周末。

免費的鮮花和免費的現磨咖啡

供圖:The Gratis 走地雞

他們以「走地雞」作為組織的名字。走地雞,是一種自然放養的小雞,只要在一些免費的草地和空地上,吃一些農家丟來的剩菜、米粒、小蟲子,就能長出鮮嫩的肉質。免費卻能不斷成長,不花錢也可以生活,陳菱怡和其他成員都覺得,百度百科裏對「走地雞‘的描述,和他們對自我的定義完全一致。2022年5月,「走地雞」研究小組正式成立,他們計劃,要研究出「在大城市不花錢過周末的100種方法」。

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家、學者……27只「走地雞」擁有不同的背景和職業,但是聚到一起,他們發現了共同的疑問:為什麽大家的生活方式與消費聯系在一起?花錢過周末是現在的大部份人的主流嗎?它是一種感覺還是事實?城市空間是如何演變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實打實的大問題,著實把成員們問住了。一開始,成員們線上上平台進行討論,伴隨著討論、爭吵和說服,作答的維度逐漸被拓寬稱到三個不同的分支: 在現實層面和花錢過周末的人群進行討論和調研,從理論層面探討消費主義和生活方式的演進,從城市出發對公共空間進行再研究。

城市裏的人都是如何過周末的?

首先被研究的是第一個問題:城市裏的人們都是如何過周末的?為了獲得答案,成員們從身邊的朋友出發,與不同城市、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展開對話。結果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的。有人會去KTV和夜店,也有人選擇看展覽、看電影、下館子,還有人會去露營、打橄欖球或者選擇和朋友聚餐——自然這些活動都需要花錢;當然還有很多不花錢或者花費比較少的娛樂活動,比如在家寫書法、外出寫生、散步或者上山捉蟲制作標本。成員們將這些答案匯總整理,分別冠以「體驗人類文明」、「自己創造」等不同分類,由此制成了一份視覺化表格,用顏色的深淺來表示活動花錢多少,顏色越深,表示消費的金額也就越高。

在整理的過程中,成員們無意中發現,他們獲得的分類與美國學者傑伊·奈許(Jay B Nash)在1953年提出的「休閑層次」理論是完全吻合的。這位美國心理和哲學家將人們的休閑活動區分出了不同層次,並由此組成了一個層層遞進的金字塔:娛樂消遣、打發時間位於金字塔底,往上依此是呼喚情感參與的參觀、欣賞和呼喚更多自身參與的體驗和愛好活動,而包括作曲、設計在內的創造性參與位於金字塔頂。

成員們發現,他們整理出的「自己創造」就對應著奈許所說的「創造性參與」。他們也同奈許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等級越高、越具有創造性的活動,對消費的依賴反而越少,但卻能獲得更長久的快樂。

「周末可以做什麽?」調研,顏色越深花費越多

供圖:The Gratis 走地雞

從這個結論出發,陳菱怡想到了被稱為「窮人藝術家」的日本社會活動家松本哉。松本哉在1990年代上大學,為了對抗當時日本社會的消費之風,他在大學裏就成立了「窮酸之氣守護會」,後來一直在日本開展「笨蛋式的反叛活動」。他所謂的「笨蛋」,指的是想離開有錢人和大公司的主導、不被KPI追著跑的自由人。

在他的【世界大笨蛋反叛手冊:胡鬧場所建設指南】一書中,他回憶了年少時期來中國旅行的見聞。

「日落分時一到,就會看到人群密密麻麻地聚集在這些地方。小屁孩在狹窄的街道裏跑來跑去,大叔在路上下象棋,大娘們也在喝茶乘涼……到最後,大家會席地而坐,開始用放映機播放電影,或者在廣場上唱卡拉OK!而且還一邊喝喝茶、吃吃菜、磕磕瓜子嘮嘮嗑,熱鬧非凡。」

當時在中國街頭看到的景象,讓松本哉懷念起他出生長大的、充滿社群氛圍的日本「下町」江東區。在他看來,這些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因消費而獲得的快樂,正是日本在經濟的高速開發中所喪失的。

市民在濱水空間裏休閑遊玩

來源:視覺中國

陳菱怡覺得,近二十年中國城市的發展和高度商業化,讓中國的年輕人體驗著和當年的松本哉相似的感受。「小的時候我的家住在世博園附近,‘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鋪天蓋地,那個時候我常常感到好奇,什麽是城市呢?直到隨著街區改造,我家附近的流動商販被連鎖商超、便利商店取代,我才真正的意識到‘城市’似乎是一種力量,在不知不覺地改變著許多事情。」她因而開始思考,是否也可以透過一本小冊子來回應當下的時代情緒?是否能透過一種創造性的行為,邀請更多人一起拓寬不花錢的想象力?

「只靠興趣驅動的行動滑行不了太遠,這是所有‘興趣小組’的弊端。所有非功利的、持久的熱情背後似乎都是信念。」而一本雜誌,成為了「走地雞」小組成員繼續討論問題的「有意識」的信念。

當我們討論「不花錢」,我們真正應該倡導的是什麽?

2022年12月1日,一本名為「不花錢獨處」的獨立雜誌問世了。它是「在大城市不花錢過周末」系列的創刊號。一只紫色的短腿小雞,是雜誌封面的最顯著標誌。雜誌不售賣,最開始出現在書店、共享辦公空間,後來也來到了餐廳、理發店,從上海、廣州來到了海南陵水、福建漳州。

「這本雜誌被期待成為公共空間、消費空間、商用空間裏的一顆小石子,呆在那裏等著在被翻開的時候投擲出漣漪。」雜誌的卷首語如是寫道。

當面對打造一本雜誌這樣的議題,團隊裏的27個成員不得不面臨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當我們討論「不花錢」,我們真正應該倡導的是什麽?

雜誌出現在公共空間、消費空間、商用空間供人免費翻閱

供圖:The Gratis 走地雞

成員Elise,在討論中引入了鮑德裏亞的論述,「消費已經控制當代人的全部生活」。她從自己的經歷出發,試著闡釋這句話在當下的意義:「從熱愛運動到熱愛參加運動社群,再到需要拍好看的照片發朋友圈、需要買好的品牌的裝備證明自己運動的專業性……在消費的裹挾之下,運動不再是運動本身,而是帶著各種衍生的意味。」Elise得出的結論是,「不花錢」最重要的就是對消費主義的洞察,並學會在自己的價值觀中,不把錢視作第一標準。

陳菱怡則從【連線】雜誌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享用遠比占有來的好」(Access is better than ownership)的觀點中獲取靈感,強調事物之間的永續和流通性。這某種程度也與時代的發展一致:以前我們會買一本書、一張唱片、一張碟片,但現在我們更傾向在串流媒體網站上付費買作品的存取權。

在共益企業工作的阿挺與寫作者Mian也提出了「不花錢」的紅線,即所有人都不能惡意消費面對特定群體的免費資源,也都應當保持善意的永續性。與此同時,也不應該把薅羊毛的快感當作「不花錢」的一種,而是更加強調應當在體驗、獲得中找尋真正令我愉悅的部份,並學會提煉和加以創造。

「走地雞」所提出的10個觀點

供圖:The Gratis 走地雞

27名「走地雞」成員,每個人提出了3到5條關於不花錢的定義,最終選出了最後的10條,構成了「不花錢的原則」。 10條原則又被成員濃縮排了12個字:消費反思,物品共享,主動創造。 以此作為指引,成員們就開始踐行自己的「不花錢」實驗。

每個人都驚奇地發現,一旦開始,不花錢並不是一件難事。成員們發出了一個不花錢過周末的問卷,想看看大家有沒有一些不花錢的點子。最後收集到的近百條靈感,覆蓋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場景:做發模免費理發、散步練習、尋找本地不同的落日拍攝地點、去寺廟做義工、去朋友家撿閑置廢品、和朋友一起組織一場小型開放麥……而在「在公園帶小音箱跳舞鍛煉」這樣的點子,則讓陳菱怡打趣「原來跳廣場舞的阿姨早就是不花錢的實踐者了。」

脫去了社會身份,大家在課堂上更敢於「出醜」了

【不花錢獨處】雜誌中的欄目從四個維度展開:原來可以不消費、用身體丈量城市、敞開懷抱的公共空間、隨時開始的創造行動。

「原來可以不消費」提供了不花錢生活的資源和途徑。成員芒果提供了利用在地公共服務,在杭州、上海和廣州找到本地免費健身房的方法,另一名成員則提供了充分利用商家行銷資源、體驗舞蹈課程的靈感。

在加入「走地雞」之前,Mian已經是不花錢過周末的踐行者了。她的周末主要在上海圖書館度過。一開始是出於錢包負擔和居家工作的不適,但隨著踏進圖書館,她發現這裏有比她想象得更多的樂趣。圖書館裏有種類繁多的期刊報紙,很多期刊的內容讓Mian連連驚嘆。一些展覽和講座也會定期在圖書館舉辦,後來Mian還發現了讀者食堂,不僅菜式豐富價格也很有價效比。

上海圖書館舉辦的寫春聯福字活動

供圖:上海圖書館

2016年開始,上海的群眾藝術館推出了「市民藝術夜校」,18到55歲市民都可以報名參加。夜校的課程五花八門,既有手工皮具、藍染、刺繡、非洲鼓,還有上海方言、手語、視訊剪輯和茶道。2023年9月份,秋季班招生不過1萬人,但同時有65萬人線上報名。走地雞的成員土狗,幸運地「搶」到了兩期茶道體驗課。

去上課的時候,她發現大家在課堂上都非常活躍,每個人都敢於表達。她覺得,也許是因為低廉的價格加上搶課這種隨機的方式,讓社會上的普遍存在的過濾器變得無效了。 「相較於明碼標價的補習班,大家脫去了自己的社會身份,更敢於‘出醜’了,也能體會到純粹的學習的樂趣。」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開設的手碟夜夜校課程

供圖:上海市群眾藝術館

「用身體丈量城市」則是關於城市空間的再思考、再使用和再探索。攝影師小光曾經開啟上海地圖,隨機選取了一片區域,然後在地圖上畫了一只鴨子。以這只鴨子的輪廓作為散步路線,她拍下來了上海街頭的生活場景和闖入眼簾的小細節。小光將拍攝到的作品集結成冊,取名「你發現了嗎?藏在上海街頭的一只鴨子」。從這本攝影集獲得靈感,桃樂和mori號召身邊的朋友也在地圖上繪制一只鴨子,在探索城市空間的同時,完成自己的即興創作。一位名叫小肖的成員,在初次嘗試之後,留下了充滿血淚的提醒:「如果是單次行走的話,要註意地圖的比例尺問題喔。」

小光以地圖上這只鴨子的輪廓作為散步路線

供圖:小光(微博帳號@光牌柳橙汁)

成員York很喜歡被稱為「人類觀察家」的攝影師閆家成。閆家成是一個生活在廣州的普通男生,愛好攝影,主業是國企員工,副業是在街上或網上觀察各種人。他把自己的觀察到的生活畫面發到網上,形成了一套城市眾生相。York從閆家成的作品和自己在香港、重慶的迷路經歷中獲取靈感,嘗試在漫無目的的散步中發掘城市的新鮮感。「當然很多人會說,哪有那麽好玩,城市不是都大同小異?但是就像閆家成一樣, 我們總能在重復的街道上,觀察到一個個不同的人,這也會讓我們開啟接受外部變化的觸角 。」

芒果和阿德是超級騎行愛好者,他們覺得,比起走路和開車,騎車更能一頭紮進城市的茂密細節。2020年起,杭州市開始推行「大花園萬裏綠道網建設」,幾年間建成了環湖、沿山、沿江、濕地、公園等8種型別綠道近4000公裏。發現了這一寶藏,芒果和阿德開始嘗試從杭州的心臟西湖向外騎行,沿著不同的水路駛向郊野。每解鎖一條綠道,感覺就對這個江南城市的理解又多了一分。

芒果和阿德沿著水的流向開啟騎行之旅

供圖:The Gratis 走地雞

從大城市到小城,「不花錢」也能成為一種流行

陳菱怡曾經在主營二手迴圈服務的品牌多抓魚工作,在回收倉柯瑞見過一批又一批回收來的衣物。「當時對我的沖擊真的很大,原來每個人都有那麽多很新的、但是卻不要的衣服。其中回收最多的就是膠印圖案或者數位印花的衣服。衣服的視覺越具體,它在當時就越容易流行,但是也最容易過時。」

有了那次的經歷,後來陳菱怡的衣櫃裏大多是純色的衣物。但有時候她的內心又會湧起買新衣服的沖動。該怎麽辦呢?和朋友換衣服穿的想法就此產生。和幾個有著同樣想法的朋友一起,他們彼此分享衣物,在雙方都收獲美麗的同時,也不用擔心產生額外的花費。因為有這種分享,陳菱怡已經有三年沒有購置過新衣服。

而生活在中部省市的秋晨,則開始在城市的商場旁開起了自己的「漂流書攤」。她自稱自己居住地是「五六線城市」,因而第一次擺攤的經歷和過往讀書、工作的感受差異巨大。有隨意翻看舊書的老爺爺,有詢問她該如何看書的女生,還有眼神不敢停留在書籍的陌生人,有問這問那但還不太識字的好奇寶寶...... 父母擔心她,專門出門買水果,其實是在偷偷看她擺攤。 「當我和朋友喝著小酒,吹著夏夜涼爽的晚風時,我感覺擺攤交換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這無關金錢,而是一種人與人真實的連線互動。」

「走地雞」特邀作者秋晨開設的「漂流書攤」

供圖:The Gratis 走地雞

2023年聖誕節,「走地雞」的線下團建選擇了位於上海西北角的共青森林公園。共青公園的草地廣闊,四周都是郁郁蒼蒼的綠樹,即使在冬天也不寂寥。成員們帶著充氣沙發和便攜茶具,坐在草地上喝茶、交換禮物。充氣沙發是在成員的搬家派對上撿過來的。那一次搬家派對,也是一次大型的物品交換活動,朋友們帶來自己想要交換的物品,又一起過了一個不花錢的周末。

陳菱怡說,這些活動和實踐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 開心並不僅僅因為購入和擁有而獲得,共享的過程往往帶來更長久的快樂。

12字「箴言」最後4個字是「主動創造」。陳菱怡說,創造這個詞似乎總給人帶來莫名的壓力。「好像我只有做出一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才叫‘創造’。」所以她希望從反面思考,在生活裏鼓勵一些「破壞性行為」。所謂「破壞」,就是打破日常生活的慣性:提前一站地鐵下車、沖進廣場舞和大爺一起跳舞,這些都屬於「破壞性行為」。陳菱怡說,回到最初的問題 「如何不花錢過周末?」,不花錢過周末本身已經是對消費主義風潮下生活的最大「破壞」。

「不花錢過周末」系列工作坊

供圖:The Gratis 走地雞

【不花錢獨處:在大城市不花錢過周末】系列本身,也是一個打破商業常規的操作。這本小冊子無稿酬、不售賣,只在特定的地點免費借閱,印刷成本全部來自於工作坊籌款。「我們破壞的是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僱用制的勞動關系。」在創作的過程中,所有「走地雞」成員都無償付出了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也清楚自己所做的努力都是非營利的。27個成員,每個人都「不鴿」,陳菱怡開始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看到真的美夢成真,她除了驚嘆,還有一種感動。「這個不靠錢維系起來的組織,它的信任基礎是多麽難形成。」

日常工作中,陳菱怡是一個新興消費品牌的負責人,最開始,她也在「反對消費」和「制造消費」間感到矛盾,但後來她發現,商業社會給予她的經驗,幫助她營運「走地雞」這一組織,而在非營利活動中的經驗,也讓她思考如何用商業的資源表達態度,做更多向善的事情。如今,「走地雞」對陳菱怡來說,也像是一個關於未來的探索。她最近在看凱文·凱利的【5000天後的世界】,書中寫道:「新的組織形式正在出現,比如在GitHub上,人們可以擁有松散的協作關系,沒有人主導經營,也沒有下達命令的上級,我相信未來有越來越多組織透過新的形式來創造財富。」她覺得「走地雞」永續的組織嘗試,和凱文·凱利預言的未來很像。

雜誌尾頁的「走地雞友好空間」列表

供圖:The Gratis 走地雞

在雜誌的尾頁,是一頁「走地雞友好空間」的列表。 所謂「走地雞友好空間」,是一個「走地雞」成員們自己提出的官方認證標準。 只需要滿足「不消費也能喝杯水或者坐一坐」、「永續行動的環境友好空間」、「有閱讀氛圍的、註意力可被放在雜誌上的空間」和「有共享概念的空間」這四個條件中任意一項,就可以獲得認證。

從2022年雜誌第一期問世起,已經有超過八十個空間獲得了這項官方認證。多少有點出乎大眾意料的是,獲得認證的空間不僅位於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還分布在紹興、黃山、漳州這些大眾意義上的小城。陳菱怡說,這樣的分布也讓她和成員們看到了「不花錢過周末」的觀念放射線到更多地方的可能。「透過這些各式各樣的空間,有更多的人閱讀到【不花錢獨處】這本雜誌。我們也收到一些企業和公益組織邀請,希望我們能策劃組織‘不花錢過周末’工作坊。」因此獲得的收益,被成員們用作下一本雜誌的出刊成本,讓這個組織和這本小冊子能夠持續「不花錢」地營運下去。

排版|俞冰如

稽核|王菲宇

微信訂閱號改版

城市家的精彩內容無法被第一時間看到

開啟城市家CITY+公眾號主頁

點選界面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

保持聯系,不再迷路

三聯人文城市聯絡方式:

官方公眾號:@城市家City+

官方視訊號:@城市家City+

官方小紅書:@三聯人文城市

官方網站:

官方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