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對什麽都淡淡地「算了」,可能和抑郁有關

2024-03-10情感

策劃、撰文 / 盧舫

專業支持 / 露純、阿藍

編輯 / KY主創們

2024年的中文互聯網,最近迎來一項新發明 —— 「淡人」。

戀愛淡淡的:

「談不談都可以,約不約會都可以,聊不聊天都可以,分不分手都可以。」

工作淡淡的:

「漲薪最好,不漲可以理解,降薪也行吧,我不努力我就是機器,你卷跟我沒啥關系。」

社交淡淡的:

「有個朋友好久沒聯系了,是不是已經忘記我了?要找他聊聊嗎?可以打字好累噢,蒜了。」

我立刻想起我的一個高淡朋友,分享一些她的經典語錄:

放了三個聊天記錄,上下滑動檢視


我也思索了很久,她是不是有點問題?如果這對話是現在發生的,我就可以跟她說:

你就是個純淡人!

「淡人」梗火了之後,我跟她也不亦樂乎地玩起了梗來。她還說:「作為淡人生出一絲平靜的喜悅,從今往後也算是有了組織,可以去參加淡仔派對了。」

不過,玩著玩著,逐漸發現,好像哪裏不對。 網上羅列出來那些淡人特征,怎麽乍眼看上去,有點像抑郁狀態呢?

我和我朋友的相處過程中不覺著她抑郁,是因為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相處的細節,足以讓我知道她是個情緒穩定的人。

而我和編輯部的同事又淡淡地討論了一下,大家紛紛認為:

「淡人」也分幾類,其中有一類,需要自我警惕。


型別一

☁️ 天生淡:

蒽,我從小就雲淡風輕

有一部份「淡人」,是從記事開始,好像就對許多事情都淡淡的。

上幼稚園,別的小孩子哭得稀裏嘩啦,自己很安靜,總被老師誇乖, 其實只是不知道有啥好哭的;

上中學了,兩個班對決籃球場,大家群情激昂,唯獨自己淡淡的, 輸贏這麽重要嗎?

直到現在工作,新季度的績效指標公布了,同事們一片焦慮、緊張、在私聊群裏大呼救命,並約好周末去廟裏上香。只有自己,腦海裏淡淡地想著: 「啊?這麽誇張嗎?」

回望人生,似乎很難想起什麽稍微「濃」一點的時刻。

這部份淡人,可能是因為屬於「安靜型」的高級神經活動型別。

巴普洛夫認為,人的氣質是由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型別決定的。

高級神經活動,指的是大腦中涉及認知、情緒、決策等高級功能的神經過程。

高級神經活動有三個特性: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根據這三個特性,可以將個體的神經活動分為不同型別: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抑制型。

「安靜型」擁有高強度、均衡、不靈活的神經活動。

「高強度」的高級神經活動,原本是會讓一個人的感知更敏感的,個體的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都強。但均衡的特點讓個體有更強的調節情緒能力,興奮和抑制剛好可以相互制衡,達到相對穩定、而且不容易被外界幹擾的狀態。

而由於神經過程的不靈活性,這樣的個體通常不能立刻根據外部變化而做出敏銳的反應,甚至如果變化太快,ta們會很難適應。也因此,ta們總顯得遲緩,卻很堅韌。

高級神經活動的形成和遺傳有較高的相關性,但當然,也無法排除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

假如一個人對於濃烈地感知生活、刺激地體驗世界沒有很大興趣,那麽天生的「安靜型」可說是一種饋贈。 因為,這樣的氣質型別讓人可以在面對外界沖擊時,形成一個緩沖區。

而這個緩沖區其實是很寶貴的,ta們天生就有了,是幸運的事情。

接下來要說的兩種後天淡人,也可以看作是擁有了這個緩沖區,但都有一個前置的基礎 ——

Ta們都經歷過某種程度的痛苦。

型別二

🚨 無助淡:

還能怎樣?我無能為力了


如果看了「天生淡」以後,你心裏想的是:

誒不對啊,我以前不這麽淡啊。 我上幼稚園也哭啊,遇到不公也據理力爭啊....好像不知道從啥時候開始,變得淡淡的了。」

那可得往下看了。

人通常不會無端端活著活著就淡了。 如果你以前不這樣,那很可能,你是因為有了一些不好、甚至可以說是痛苦的經驗後,慢慢地進入了「低喚起狀態」。

低喚起狀態,也被稱為低喚醒情緒,是指人們處於一種較為低迷的情緒狀態,缺乏動力和熱情,容易感到疲憊和無聊。這是心理學上一個經典的概念,通常被認為和焦慮、壓力、抑郁等心理問題密切相關。

有人會工作很累時,對什麽都提不起勁;有人失戀以後,對一切都不再在意;這些,就是一個人遭受壓力事件後,進入低喚起狀態的例子。

可以說,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有這種時候,而一般,這種狀態過陣子也就好了。

如果一個人不知不覺已經在低喚起狀態中待了很久,直到變成了「淡人」,這有可能是不正常的。

因為或許意味著,你失去了從壓力事件中恢復的能力。這讓人想起很早之前我們曾經寫過的一種狀態 ——「習得性無助」。

也許,如今每天不帶情緒、像一顆螺絲釘一樣上班的你,曾經也滿懷希望地想要闖出一片天,但屢遭職場毒打,所以,才變得無所謂了;

也許,現在總說「什麽愛不愛的都拉倒吧」的你,曾經也有過很多浪漫的、美好的幻想,卻一次次地破滅,所以,你又已經無所謂了。

在面臨不可控情境時,形成努力也沒用的不可控認知,繼而導致放棄,這正是「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習得性無助很容易導致抑郁。這裏的抑郁,不僅僅指持續一段時間的普通的抑郁情緒,也包括更嚴重的抑郁癥狀。

習得性無助的提出者Martin Seligman 很具體地把習得性無助分成了兩種 (Abramson, Seligman, & Teasdale, 1978) ——

普遍無助 (Universal helplessness) :面對某個情況時,覺得自己無能為力,而且換誰來都一樣;

個人無助 (personal helplessness) :同樣覺得無能為力,但認為這是因為自己很差勁,換別人說不定就成功了。

Martin Seligman 和他的同事認為, 「個人無助者」往往擁有更大的情感缺陷,距離抑郁癥狀更近。

因此,當發現自己的「淡」是源自這種「無助感」時,出於自查,可以再問自己幾個問題:

☹️ 你是否認為問題全都出在自己身上,是因為自己十分差勁?

🥀 你是否會因為一件事情的挫敗,而覺得自己整個人生都很失敗?

☔️ 你的「淡」中,是否摻雜了持續性的悲傷情緒和無價值感?

eg. 當你淡淡地說「算了」時,是覺得單純的「我ok啊,都行」,還是會覺得「還能怎樣,我的意見、努力都不重要啊」?

💦 你是否對一切都失去了動力和激情,包括曾經的愛好,而不進只對上班、社交、存款這些讓人疲憊的事情?

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我們建議你尋求醫生的幫助。

當然,對於抑郁癥狀的判定還有很多維度,我們只是摘取了其中和「淡人」狀態很相近的維度。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以上的問題,但也已經長期感受到悲傷(持續時間超過兩周)、經歷過重大創傷而遲遲無法抽離、甚至已經出現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等情況時,也應該及時就醫。

🚨 這種因為無助感而被迫變淡的淡人,是淡人中最需要警惕起來的一類人。

型別三

☕️ 平胡淡:

我經過風暴,而今選擇平胡


如果你看完「無助淡」,可以足夠篤定而平淡地說一句:

「笑的,講這麽一堆,根本不是我。」或者:「笑的,曾經的我。」

那麽,你的處境可能是這兩種之一:

1 正站在淡人的分岔路口,可能走向抑郁,也可能走向真正的平胡。

2 你已經是一個平胡的淡人了。

早在去年,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崔慶龍就曾經發過一條微博,描述了一種特殊的心境體驗:

它在體驗上也接近抑郁位,但卻是有心理效能的,它是一種比平靜更加下沈一點的體驗, 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人得了一場重感冒,但卻因病痛變得更加靈敏慎獨,這時候人會有一種心靈寂止,渾濁沈澱後的清明。」

如今看來,這很像真正平胡的淡人。

和剛才說的「無助淡」一樣,真正平胡的淡人,也不會無端端變淡。很可能,也是因為經歷了一些不開心的體驗、反復邁不過去的坎後,慢慢變淡的。

之所以最後講平胡的淡人,其實也是因為, 在一位淡人邁向平胡之前,可能也曾經是「無助淡」,也品嘗過「習得性無助」的滋味。

只是,有人一直困在「無助淡」的圍墻中,而「平胡淡」在生命的某個時刻,或偶然而幸運地、或勇敢主動地, 對自己的生活和經驗有了新的理解與整合,得以反過來把痛苦的經驗「心智化」,並對當下和未來,也有了自己的態度:「我就平淡地穿行其中好了。」

這聽起來有些抽象,舉一個和原生家庭有關的例子好了 ——

一個人的父母從小對自己不好,受到了原生家庭創傷。

他沒有選擇離開原生家庭。於是,慢慢長大後,他對父母持續的辱罵、貶低開啟「左耳進右耳出」模式, 不再對自己的家庭有任何期待,覺得「我又沒得選,還能怎樣,算了」,這時候,他就處於「無助淡」的狀態中。

但更成熟後,他開始接觸到一些關於如何修復原生家庭的理論,也看見了其他人和家人的相處模式,也了解上一輩人為什麽總是用那種態度去對待孩子。

他對家庭、對父母,都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理解。

他再重新去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會更從容,哪怕發現很多事情註定無法改變、註定永遠達不到期待。

比如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不可能變了,比如父母和自己的關系就是很難平等。因此當父母又再命令他怎樣怎樣時, 他依然淡然以對,但已經不是「左耳進右耳出」了,而是懷著一種「我理解你,但又怎樣,我有我的態度」的心情。

這時候,他就已經是個「平胡淡」了。

對經驗的認知和整合,讓平胡的淡人們在內心建築起了一套自我秩序, 而ta們松弛地、淡淡地面對世界,是因為這套秩序正為ta們的內心世界提供濃烈的能量。

這種狀態,就像是心理學上說的「客體恒常性」 (object constancy)

我們把自己看作「主體」,相對地,所謂「客體」,就是我們面對的東西 —— 現實世界。

而我們面對現實世界時,會把現實世界切割成兩塊 ——

外在客體 :我們認知之外的、客觀存在著、瞬息萬變的現實。

內在客體 :我們面對現實後,內心對於現實的理解和認知。

具有客體恒常性,意味著人們有能力保留外部客體在心中對映出的穩定影像 (Fraiberg, S. ,1969)

換言之,無論生活怎麽變,都無法輕易地讓人焦慮、困惑、興奮了,因為,我們已經在內心有了一個堅固的、穩定的對生活的態度和觀點。

所以,平胡的淡人不是一群對生活充耳不聞、避之不及的人。 因為,這份恒常,往往就是透過對經驗的主動思考和靠近,不斷加固那個「內在客體」,才能獲得。

就像碰到不喜歡的工作,不是一味遮蔽自己的感受,而是去面對自己的不喜歡,從中找到讓自己痛苦的東西是什麽、自己想要的是什麽,甚至去思考工作的本質是什麽。

Ta們高解析度地觀察過生活的機理,然後選擇後退一步,不卑不亢地生活並排站著。

最後

也許會有人覺得,把一個輕松的梗搞得這麽嚴肅,有點小題大做了。 但我們更擔心的是,有真正處於困境中的人,被娛樂化的梗和氣氛蒙蔽了,自行消解或忽視身上急需尋求解決的痛。

我也註意到,和淡人相對的另一個梗,叫做「濃人」。大家把濃人和淡人置於對立面,說濃人和淡人不要互相招惹,或者濃人會拿捏淡人、又或者反過來,之類的。

我不否認,作為兩種外在表現,「濃」和「淡」所描述的特征,是有許多相反之處,但我總覺得,本質上,健康的濃人和淡人,又有共同的地方 ——

Ta們都主動地面對生活了,只是,淡人面對以後,選擇有距離感地和生活共存,而濃人,更熱衷於與生活熱烈共舞。

我想,ta們都會收獲自己想要的人生體驗的,因為生活總會嘉獎那些,有勇氣直面變幻的人。

好啦, 轉發 給你身邊的那位「淡人」,請提醒ta,玩梗快樂,但千萬不要消解掉自己身上有可能存在半點危機。

而如果ta是一位「平胡淡」,那真是值得恭喜的事情。

今日互動

你或你的朋友是哪種淡人?

留下一個淡人語錄或故事吧。

References:

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P., & Teasdale, J. D. (1978).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 49-74.

Fraiberg, S. (1969). Libidinal object constancy 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24(1), 9-47.

本文關鍵詞:抑郁、淡人、客體恒常性、習得性無助

歡迎大家在 KY 帳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無論濃或淡,都愛點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