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設為星標 ⭐️
前陣子我們寫了一篇文章,叫做【當情侶一方失業,誰會先提分手】。我的朋友看了文章以後很有感觸,因為她同樣也正在失業當中。
她比許多人幸運,她的男友完全托住了她,她的沮喪在親密關系中被溫柔綿密地治愈了。
她甚至覺得,托男友的福,她反而在失業這段時間,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具體發生了什麽,我們一起看看朋友發來的狗糧 ——
一把狗糧吃飽後,不得不承認朋友真的幸運,因為她的男友,看起來很像「支持型伴侶」。
所謂支持型伴侶
並不是無限度支持你的人
在心理學領域,「支持型伴侶」(supportive partner)通常指的是在親密關系中,能夠提供情感支持、理解、鼓勵和積極反饋的伴侶。 [1]
看著這字面意思,它很容易讓人產生誤會 —— 一個支持型伴侶,是不是就意味著不管什麽情況,都順應和成全對方?
其實不是的, 一個真正的支持型伴侶,提供的更多是精神和心靈層面上的支持。
而這種支持行為,建立在尊重你的獨立人格、鼓勵和幫助你走自己的路的基礎上。
我們可以從更具體的場景中,去厘清這微妙的差別 [2][3] ——
當想法產生分歧時
比如我的朋友堅持只找自己想做的工作,她無法接受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中,體會到「被異化」的感覺;而她男友則覺得,其實可以先做著別的更好找的工作,慢慢騎牛找馬。
- 偽支持行為
如果我朋友表達自己的倔強後,她男友雖然不理解、卻也不過問,而是全盤接受,甚至其實他內心是很抗拒這種態度的,卻在口頭上說「你怎麽樣都行」,那麽,這就是一種偽支持行為。
Ta也許認為自己表達了支持和認可,但事實上,這樣既無法讓關系雙方開拓出新的共識,也讓你失去了一個聽見不同聲音的機會。
- 真支持行為
同樣是我的朋友表達了自己的倔強,她男朋友同樣不理解,但現實中,她男朋友選擇了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和她討論,並且很認真地聽了她的想法,最終兩個人達成了理解。
這個過程中,面對不理解的觀點和看法,男朋友嘗試保留了自己的意見,並試著理解和包容。
「試著」是很重要的。這意味著ta會和你一起為達成共識而作出努力,ta會表達自己的不理解、以及自己的思考。
這意味著ta首先尊重了ta的自我,並且也把你當成一個獨立的人,與你共同探索新的認知。
當你需要個人空間和時間時
- 偽支持行為
更傾向於認為你需要人陪,如果真的要讓你獨自一人,ta會感到疑惑和不安,會有負罪感,也會不理解你的需求 —— ta要自己待著,難道我不被需要了嗎?
- 真支持行為
很理解與尊重你的需求,自覺留出空間,甚至會對此表示認可。因為作為一名支持型伴侶,ta打從心裏理解每個人都有獨立建立社會關系、或者單純是需要一個人待著充電的需要。
當面對生活中需要一起決定的事情時
每段戀愛裏都會有這種事情,小至明天去哪裏約會,大至怎麽規劃未來。
- 偽支持行為
可能是全聽你的,自己跟著走就好了;也可能是把事情大包大攬,讓你全聽ta的。你有時候會覺得,ta是個很讓人省心、不添堵的人。
但問題是,全聽你的,可能會讓你看不見ta的需求,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麽問題;讓你全聽ta的,則可能會讓你看不見自己的需求,甚至慢慢地成為在關系中姿態更低的人。
- 真支持行為
更像是小組合作時大家會一起討論,詢問你的意願和感受,也提出自己的意願和感受,並討論一個方案。 這個方案是在雙方都被充分「看見」的情況下達成的。「被看見」,始終是愛情裏,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當你消沈時
- 偽支持行為
有可能會激進地幫助你振作起來、有可能會無限縱容你的擺爛,事實上,ta們很可能是出於真心在做這些事情,甚至這些事情也會耗費ta們比較大的心力。
但有時候,你會感覺到ta們的努力用錯了位置, 比如伴侶給失業的你發來十個崗位資訊,但你想要的其實是休息;或者伴侶總想著帶你到處去玩,而你想要的是一些更實際的幫助。
這些行為會讓你在某些時刻浮現起一種感受:「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 真支持行為
會提供安慰和鼓勵,但也會確保你仍在正常的生活軌域中,而不是徹底擺爛。朋友的男友就是很好的例子,即使朋友很不開心,但依然會確保朋友過著規律的、有活力的生活,會按時吃飯、定期出門,並且保持有價值的輸入。
事實上,這才是真正的「托底」,那個被托住的底,指的就是一個最低限度的正常生活節奏。 唯有如此,當你終於重新振作時,才能比較絲滑地再度回到主流的社會節奏當中。
支持型伴侶身上
通常有什麽特征?
從這些真支持行為裏,你大概不難總結出「支持型伴侶」通常都有怎樣的人格特點。
或許,你可以在和一個人相處的過程中,感受ta是否有這些特點,從而判斷,一旦進入親密關系,ta會不會更有可能成為支持型伴侶 [4] ——
有較好的自我意識
較好的自我意識,意味著個體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如何影響他人,也意味著ta是一個對生活有自己的態度和思考、不會毫無原則的人。這是支持型伴侶的重要特征。
情緒穩定性
情緒穩定的人更有可能在壓力下保持支持性,而不會因情緒波動而改變對伴侶的態度。
反應性
在緊急或壓力情境下,個體的即時反應可以揭示其真實性格。支持型伴侶傾向於在壓力下提供幫助和安慰。
深度的同理心
深度的同理心不僅僅是表面的同情,而是能夠深刻理解並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和需求。比如,當一個人因為失業消沈時,深度的同理心可以帶領個體穿越對其失業狀態的單純同情,而抵達其消沈的根源:想要過自己的生活,卻遭遇挫敗。
看見這一點後,ta可能不會止於對失業者的同情和縱容,而會督促ta更好地振作,不忘記自己的目標。
自我犧牲的意願
支持型伴侶往往願意為了在乎的人做出犧牲,這種意願通常不容易偽裝。當然,這種犧牲也是有邊界的,它不是為了進行情感勒索、也不應該讓人感到有道德壓力。
溝通的開放性
支持型伴侶傾向於開放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種透明度有助於建立信任和親密感。
適應力
適應力強的人能夠靈活應對變化,並在關系中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滿足伴侶的需求。
值得註意的是:
雖然以上提到的品質,其實是不容易偽裝出來的特質,但我們觀察一個人,依然要透過一定時間的相處,在長期關系模式下,才能得出結論。
觀察一個人在長期關系中的行為模式,無論是友情、親情、甚至職場中的關系,可以揭示其是否具有持續的支持性行為。
一個人的一貫行為比偶爾的行為更能反映其真實特質。如果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對不同的人都能表現出支持性行為,這通常是其性格的一部份。
成為一名支持型伴侶
不僅對親密關系有好處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覺得,這麽完美的人,去哪找啊。
確實,要憑空遇到這麽一位支持型伴侶,真不容易。而我接下來,還要提出一個聽起來更為難各位的建議:
先讓自己成為一個支持型伴侶。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習得如何成為支持型伴侶。
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很多時候源於ta的「內部工作模型」。這是一種認知/情感性的構造,是在嬰兒/孩子與父母行為互動作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對他人和自我的一種心理表征。它有點像一個人行為的「原始碼」。
所以,能夠成為「支持型伴侶」的人,確實很可能是從小就培養出了相應的個性,這些個性讓ta們順理成章成為這樣的人。但事實上, 就像一段程式碼可以被不斷完善一樣,「內部工作模型」也是可以「打修補程式」的。
最簡單的習得方法,就是像一個「支持型伴侶」那樣去對待關系,去學習不同情境中的「支持行為」, 久而久之,我們會培養起相應的技能來,如有效溝通、積極傾聽、同理心和情感支持。
你一定想問,憑什麽要花費這麽大力氣去當支持型伴侶呢?
首先,顯而易見的就是,這對發展一段健康的親密關系很有好處。而成為這樣的人,也會讓你更容易吸引到同樣如此的人,又或者,會感染身邊人,共同成為這樣的人。
而當我們離開親密關系,到更廣闊的生活層面上去看,你會發現,成為支持型伴侶,會對生活各方各面都有好處。
人在不同環境和關系中,會發生「技能轉移」。在親密關系裏習得的技能,都可以轉移到工作、友誼和其他社交關系中的通用技能。
也就是說,成為一個「支持型伴侶」,會引導著你,在親密關系以外,也成為一名「支持型個體」。
在個人成長上, 支持型個體透過積極傾聽和同理心,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觀點和需求,這有助於ta們擴充套件自己的視野和知識,這種成長心態促進了個人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實作。
在社會互動中, 作為社會支持的一部份,支持型個體能夠建立更廣泛的社群網路,這有助於ta們在社會互動中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幫助。良好的社會關系與提高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有關。
在職場中, 支持型個體透過有效溝通和團隊合作,能夠促進工作環境的和諧,提高團隊效率。此外,ta們更容易被視為團隊中的關鍵角色,有助於職業晉升和領導力的發展。
至於在自我情緒這方面, 研究表明,支持型個體透過提供情感支持,有助於降低自身及他人的情緒壓力和焦慮。提供支持行為,可以增強情緒智力,改善情緒調節能力。
如果我們能在一段親密關系裏,讓自己成為「支持型伴侶」,繼而成為一個「支持型個體」,這無疑是一份來自親密關系的禮物,也是「愛情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最佳詮釋之一。
假如你的伴侶也是一位「支持型伴侶」,不如 轉發 給ta,跟ta說一句:
「謝謝你願意這樣對我。」
今日互動
你曾遇到過支持型伴侶嗎?
Ta都有什麽樣的表現呢?
References:
[1][4]Cramer, D. (2006). How a supportive partner may increas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34(1), 117-131.
[2]Kelley, H. H., & Thibaut, J. W. (1978).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 theory of interdependence. Wiley.
[3]Markman, H. J., Stanley, S. M., & Blumberg, S. L. (2010). Fighting for your marria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本文關鍵詞:親密關系、伴侶、支持
歡迎大家在 KY 帳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盧舫
描寫飆風
合作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監制 / Emma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以下服務
歡迎搜尋FB公眾號關註,下載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點點
在看
,
找到美好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