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為了松口氣,她在商場偷了 26 件衣服」

2024-04-18情感

記得前兩年,有一個新聞事件上了熱搜:一位在上海某公司任職高管的女性,因平時工作壓力較大無處釋放,在商場中偷竊了 26 件衣服。

當時,令很多人感到驚訝的是,這位女性完全有能力購買這些衣服,為什麽還要選擇「偷」的方式呢?

實際上,這可能是一種被稱之為 「偷竊癖(Kleptomania,KM)」 的病癥。

一位名叫 Kevin McDonnel 的偷竊癖患者在一篇采訪文章中,更細致地分享了自己患上偷竊癖後的經歷與感受:

「我從很多商店偷了東西, 我甚至不知道我得到了什麽,只是隨意地從貨架上拿東西。

我的房子裏到處都是被盜的東西:攝影器材、室內植物、繪畫、鞋子、CD、錄像帶、DVD、漱口水、阿司匹林、電池、燈泡、風扇、毛巾、禮品盒、外套、毛衣、書籍、雜誌和兒童玩具。

我有一個十乘六英尺的儲物箱,裏面裝滿了我永遠不會用到的東西……」

偷竊,對於這類人群來說,不是為了獲得金錢,也不是為了謀求生路,而更像是一種無法控制的「癮」,纏繞著他們的人生。

01

什麽是「偷竊癖」?

偷竊癖,是一種持續且不可抗拒的偷竊沖動。 在 DSM-5 中,偷竊癖被歸在 「沖動控制障礙(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 ,ICDs)」 的分類中。

一般來說,「偷竊癖」會具有以下這些特征:

偷竊物品往往不具有金錢價值或個人並不需要。 與一般偷竊者相比,偷竊癖患者選擇偷竊的物品往往都是很便宜或沒有用的小物件,比如一塊橡皮、一袋零食、一件衣服。

偷竊的沖動會反復出現並且無法抵抗。 對於偷竊癖患者來說,偷竊的沖動會持續出現,美國格蘭特(2003年)調查的一組偷竊者中,入店行竊行為的持續時間從12.1年到28.7年不等,平均持續時間為20.4年。 偷竊的念頭一旦產生,就會變成一種「壓倒性」的沖動。 只有當偷竊癖患者完成偷竊後,這 種沖動才會停止。

在實行偷竊計劃之前,緊張感會迅速增加。

偷竊時, 內心感到愉悅、滿足、解脫。

偷竊不是為了表達憤怒或報復,也不是因為產生了妄想或幻覺。

偷竊行為的發生無法用品行障礙、躁狂發作或反社會人格障礙等因素進行解釋。

▷ 【小偷】

當偷竊完成後 與一般偷竊行為不同的是,偷竊癖患者可能會把這些偷來的物品存放起來,很少會真正使用。 這些物品也可能被贈送給他人、歸還給店家或是直接扔掉。

02

「偷竊癖」為什麽會出現?

為什麽人們會患上偷竊癖?是因為「一時手癢」「道德感薄弱」「自控能力差」嗎?

實際上,偷竊癖的形成決不是某個單獨的事件或因素的影響,而是許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1.偷竊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偷竊行為往往源於一種無意識的本能沖動,這種沖動行為可以使偷竊癖患者的緊張情緒得以緩解,並產生快感。

換句話說, 「偷竊」對於偷竊癖患者而言,可能是一種緩解痛苦的有效方式。 因為偷竊癖患者往往還會伴隨其他一些精神障礙疾病,比如: 抑郁癥、酒癮、強迫性購買、病態賭博以及進食障礙等(Dannon etal.2004)。

一項 2021 年的研究 (Daniel J Devoe,etal.2021) 調查了 9646 名進食障礙患者,發現其中有 18% 的患者同時患有偷竊癖,30% 的患者曾發生過入店盜竊行為。

很多進食障礙患者會選擇偷竊那些「不允許自己吃下去」的食物,比如一整塊巧克力,一包高熱量的餅乾。

「進食障礙就像一種無路可走的疾病。 當我將手伸向超市零食貨架的瞬間, 那些長期以來因為營養不良而導致的緊繃、易怒、好鬥的情緒,似乎終於得到了釋放」, 一位患有進食障礙及偷竊癖的患者在自述中如此寫道。

▷ 【超市夜未眠】

2.偷竊,是對童年創傷的一種補償

偷竊癖通常開始於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心理學家 Farid Ramzi Talih 認為,人們被迫去偷竊,可能是為了象征性地補償童年時期遭受的損失或忽視。

【一無所有:入店行竊成癮與康復】一書的作者泰隆斯·舒爾曼(Terrence Shulman),透過與近 3000 名偷竊癖患者的交流發現,偷竊的人會有這種感覺:

我像是有東西被奪走了。我怎樣才能彌補感覺被奪走的東西? 偷竊會帶來——至少是暫時的——解脫、和平胡完成。在偷竊的那幾分鐘後,他們覺得生活又變得公平了。

心理學家認為, 在偷竊中,這些曾經被忽視被虐待的「孩子」找到了一種替代失去快樂的「快樂」, 同時也是在對那些給他們造成痛苦的人進行報復(Goldman MJ,1991)。

3.遺傳和家族史的影響

研究發現,「偷竊癖」也可能與遺傳或家族史有關。一項針對 20 名偷竊癖患者的家族史數據研究發現,35% 的一級親屬患有情緒障礙,25% 患有強迫癥,15% 患有物質使用障礙(Presta S,etal.2002) 。

4.偷竊癖也可能是「大腦出了問題」

根據 DSM-5,偷竊癖似乎部份是由大腦中與血清素和多巴胺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通路中斷引起的,這會影響大腦的獎勵系統。此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大腦阿片類藥物系統(The opioid system)的不平衡,這會影響一個人抵抗沖動的能力。

▷ 【扒手】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愛偷東西」只是一種惡作劇或者小癖好罷了,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然而,偷竊癖患者需要背負的痛苦,可能貫穿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會伴隨他們的整個人生。

03

「不想偷卻止不住」:偷竊癖如何摧毀一個人的生活?

1.「從第一次偷開始,就等著被抓的那一天」

偷竊癖對患者最直接的影響, 就是隨時會面臨法律的制裁。

2007 年的一項調查根據對101名偷竊癖患者的統計發現,有 69 名偷竊癖患者(68.3%)被捕,36.6% 被捕但未被定罪,20.8% 被定罪後被監禁,而只有10.9%被定罪後未被監禁。

即便知道會釀下嚴重的後果,偷竊癖患者依然只能在恐懼的陰影中一次次繼續。並且為了以防被抓,他們可能遲遲不敢接受專業的治療。

在一項針對 22 名偷竊癖患者的研究中,有 15 個人都沒有告訴過自己的心理醫生他們行竊的經歷。相反,他們會向尋求抑郁癥或焦慮癥的治療。

因為他們擔心醫生不會治療他們,或者醫生會通知警方。這也導致醫生無法對這些患者進行準確的診斷。

▷ 【扒手】

2.「不想偷,卻控制不住」

「我不能走進任何一家商店而不偷至少一件東西。我一直告訴自己我會停下來,但我就是做不到。」

偷竊癖患者通常不會「精心策劃」偷竊事件,偷竊的發生經常是偶發的或波動的。 當偷竊的沖動襲來時,他們可能在商場或超市等公共場所。

偷竊癖患者會將這種偷竊的沖動描述為「不合時宜」「無法控制」或「錯誤」。 盡管在盜竊時會體驗到滿足或解脫的快感,但在盜竊結束後,他們又會很快地感到內疚、悔恨或者抑郁。

這種失控的沖動,還會破壞偷竊癖患者在工作中集中註意力的能力。

一些偷竊癥患者在回憶自己的經歷時說到,「只要開始有了偷東西的念頭,我全部的註意力都會集中在這個念頭上,完全沒辦法工作,直到我真的去偷了為止。 」當他們完成了偷竊的行為,隨後的工作時間可能依然會缺勤。

盡管偷竊癖患者並不是缺乏道德,而是由於精神疾病才「被迫偷竊」的,但他們還是會被嚴重的羞恥感環繞。 很多偷竊癖患者由於羞恥感的存在,在偷竊行為行為發生多年後,才開始接受治療。

3.「因為偷東西,我的朋友離開了我」

「我從小就偷東西。這周我從一位認識 27 年的朋友那裏偷走了她的東西。她抓住了我,現在不想再和我有任何關系。」

「當我從朋友或親近的人那裏偷東西時,我會感到很內疚。我很想承認,但又感到非常羞恥和害怕,因為這會毀了許多關系。」

偷竊癖患者可能也會對朋友、家人等親近的人實施偷竊行為。在沖動過後,他們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懊悔,但卻不知道該如何挽回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對於偷竊癖患者身邊的人來說, 他們很可能不知道對方的偷竊行為是一種病癥,而是轉而認為是一種「道德品質的問題」。

這可能會導致偷竊癖患者被誤解、被疏遠,從而陷入孤立無援卻又難以自拔的境地之中。

【扒手

04

他們是需要「被理解」的人

偷竊癖患者的年齡分布非常廣泛,最小的病患年齡只有 5 歲,最大的有 77 歲。有些患者的偷竊癖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形成,但直到成年多年以後才被確診。

那麽,「偷竊癖」究竟能不能被徹底治愈?這依然是個正在討論中的話題。但目前,已有一些治療方式被證明是有效的:

心理治療:

偷竊癖的心理治療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認知行為療法 (CBT)、團體治療甚至催眠。專業人士會幫助患者學會辨識自己的沖動,發現他們為什麽對這些沖動采取行動,並找到更合適的方法來緩解沖動和緊張。

藥物治療:

目前,發現有助於緩解偷竊癖癥狀的藥物有: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這是一種抗抑郁藥物,主要被用於偷竊癖和其他沖動控制障礙。 阿片類拮抗劑,這些藥物會阻斷一個人在偷竊時感受到的積極情緒,幫助一個人抵制偷竊的沖動。 最常用的藥物是納曲酮,用於治療包括偷竊癖以及賭博障礙和拔毛癖在內的行為成癮。 此外,電休克療法(ECT)、鋰和丙戊酸(丙戊酸鈉)也會被使用。

除了專業的治療外,偷竊癖患者可能最需要的就是被看見、被理解。

雖然,偷竊癖患者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後果, 但他們並不是有嚴重道德缺陷的人,他們只是「病了」。

研究偷竊癖的醫學博士喬恩·格蘭特(Jon Grant),在接觸過眾多病患後說到:

「許多偷竊癖患者是宗教徒,有非常嚴格的道德準則。當他們來找我時會說,我為什麽要這樣做?我從來不想,但我必須這樣做。他們會因此陷入深深的羞恥之中。」

但這種羞恥感,又會使偷竊癖患者難以尋求幫助,加劇情況的惡化,從而讓他們陷入永無止境的黑暗迴圈。

如果你身邊有具有偷竊癖傾向的人,除了聯系專業的治療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可以幫助他們,那就是給予一些理解和支持。

不把他們看作「惡人」,而是一群「需要幫助的人」。

▷ 【小偷家族】

參考文獻

————————

Farid Ramzi Talih.(2011).Kleptomania and Potential Exacerbating Factors. Innov Clin Neurosci

Jon E Grant, Brian L Odlaug, Andrew A Davis, Suck Won.(2009).KimLegal consequences of kleptomania,Psychiatr Q.10.1007/s11126-009-9112-8

M J Goldman.(1991).Kleptomania: making sense of the nonsensical.Am J Psychiatry. DOI: 10.1176/ajp.148.8.986

Presta S, Marazziti D, Dell’Osso L, Pfanner C, Pallanti S, Cassano GB. Kleptomania: clinical features and comorbidity in an Italian sample. Compr Psychiatry 2002;43:7-12.

Jon E Grant.(2003).Family history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in persons with kleptomania.Comprehensive Psychiatry.https://doi.org/10.1016/S0010-440X(03)00150-0

David F. Marshall, Alessandra M. Passarotti, Kelly A. Ryan, Masoud Kamali, Erika F.H. Saunders, Bethany Pester, Melvin G. McInnis, Scott A. Langenecker. Deficient inhibitory control as an outcome of childhood trauma. Psychiatry Research, 2016; 235: 7 DOI: 10.1016/j.psychres.2015.12.013

Daniel J Devoe,Alida Anderson,Anees Bahji,Manya Singh.(2021).The Prevalence of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 and Behavioral Addictions in Eating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Frontiers in Psychiatry.DOI:10.3389/fpsyt.2021.724034

Ronald A. Fullerton.(2007).Psychoanalyzing kleptomania.Marketing Theory.DOI: 10.1177/1470593107083160

Kevin McDonnell.What it feels like to be a kleptomaniac

作者:青豆

責編:寒冰

封面:【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