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那些看似正常的行為,背後其實都是創傷反應!

2024-05-08情感

其實我們很多看似正常的行為、習慣,比如說,自我反省,不管發生什麽事,都喜歡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性格過於獨立,從來不向任何人求助,不管發生什麽事,都喜歡一個人扛;或者在感情裏,反復推開自己喜歡的人,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也總是第一時間想到最糟糕的結果,然後隨時做好抽身離開的準備等,這些可能都是一種創傷反應。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三種常見的創傷反應:

首先第一種,對身邊的人和環境都異常敏感和警覺。

比方說聽力特別好,共情能力很強,別人的聲調或者眼神中一個微小的變化都能讓他們迅速做出反應,表面上看,這類人的適應能力好像特別強,無論跟誰在一起,都能相處得特別好。

但實際上,這是一種童年的創傷反應,是他們童年時期對於不安全或不穩定環境的一種本能應對。就這類人,他們小時候可能經歷過情感虐待,比方說有一個情緒不穩定的父母,隨時隨地都會突然爆發情緒,傷害到他們,於是為了自保,他們從小就學會了對父母的語氣、神態、情緒、肢體動作等進行觀察和預測,而這樣的刻意練習,也造就了他們對他人情緒察覺的「超能力」。

於是長大後,他們就會對身邊的人和環境非常敏感,甚至還會到達一種過度警覺的地步。比如說易受驚體質,身邊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焦躁不安,受到一點小小的刺激,就會心跳加速,哪怕是別人的語氣加重了一點,都會精神高度緊張,覺得可能是自己哪裏沒有做好,寧願背叛自己的情緒感受,也要讓其他人感到舒適。

其次第二種,過度焦慮,任何事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最糟糕的結果。

比如一個人身體不舒服,他就覺得自己可能會有嚴重的疾病;或者在戀愛裏,對方稍微沒有關註他的情緒,他就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了 ...... 這種過分誇大事情的嚴重後果,在心理學上,也被我們稱為「災難性思維」。

那他們為什麽形成這種思維?這跟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是有關系的,通常來說,這類人他們大多都擁有一個或者多個高要求、高控制的養育者,並且因為這種高要求、高期待,對孩子的允許度低,容錯率差,導致了孩子從小就不敢犯錯,他必須要做好每件事,甚至要去察言觀色,依靠外界的評價系統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甚至很多家長,在孩子還沒有開始做事之前就嚇唬他,說什麽「你要是做不好,就會如何如何 ...... 」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會發展出完美主義的性格特質,對於犯錯、做事出錯、出醜、事情搞砸等等的發生會產生嚴重的恐懼心理。

所以他們長大之後,但凡遇到點什麽事,就會在擔心惶恐中度過,總是害怕這件事搞砸了,自己會被懲罰,於是總是產生過度焦慮的情緒。

最後第三種,會在痛苦中突然脫離出來,感覺自己的身體不屬於自己。

比如遭受了重大打擊,明明前一秒還在崩潰、大哭,但下一秒就會突然抽離出來,像個旁觀者一樣問自己:「你真的有那麽痛苦嗎?」然後瞬間變得異常理性和平靜,繼續該幹啥幹啥。

可能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種成熟、理智,心理強大的表現,但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名為「解離」的心理防禦機制。也就是大腦為了避免你陷入崩潰,它自動為你啟動一種隔離的機制,當你進入這種狀態之後,你就會感覺自己好像不存在了一樣,大腦一片空白,也體會不到很大的情緒波動。

這其實就是大腦為了保護你而形成的一種機制。一般來說,是由於你在童年時期,經歷過長期的無助和絕望,比如父母經常嚴苛的對待你、大聲咆哮或者貶損,那為了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下來,你的大腦就學會了放空,把這些叫罵聲隔絕在外。久而久之,大腦就習得了這種模式,但凡你在面對重大壓力和創傷時,它就會把你的身體和環境分開。

雖然「解離」在某種程度上,是大腦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但一個人,如果長期經歷解離,那他可能就會發展成解離性障礙,比如做事經常走神,難以集中註意力,或者更嚴重一點,可能還會出現多重人格,失去與自己的連線等。

所以現在明白了嗎?很多日常生活中我們看似很堅強、很理智的行為,其實都是創傷反應後造成的習慣,任何讓你感覺到情緒異常激烈的行為和反應,背後也都是因為你的創傷警報被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