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當「五谷不分」的95後開始踏入菜市場

2024-05-27情感

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讀者:陳京

我和老公都是95後,結婚以後,新組建的小家裏有了廚房,我們開始嘗試逐漸減少外賣,在家做飯。

小鎮做題家出身的我們,從小學到高中都有父母傾力做好後勤工作,一心只管讀好聖賢書,想吃什麽只需交代一聲,飯做好了有人端;大學以後,趕上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幾年,學校有食堂,吃煩了有外賣,下趟樓就能吃上熱乎的;工作之後,公司周邊的餐廳新出竹筍般一茬接著一茬,手機一點,即可送達。

即便是結婚成家了,面對著父母對外賣油大、不健康的勸告,我們開始嘗試自己做飯,各類買菜軟體也早已發展成熟,選擇手機買菜順理成章: 不用挑不用揀不用討價還價,更不用擔心認錯了菜鬧笑話,選好了就有整整齊齊的蔬菜半小時內送到家門口,真乃新一代五谷不分且社交恐懼打工人之福音! 況且和動輒30-40元外賣比起來,一份青菜只需要幾塊錢,即便是時令有機菜也基本在10塊錢以下,在因結婚買房而讓錢包捉襟見肘的當下,我們真正在買菜軟體上實作了購物自由。在自己買菜做飯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都為自己的「勤儉持家」沾沾自喜。

一日在跟我媽電話時,我媽說: 「人家都說南方菜市場跟北方不一樣,服務很周到,你們現在既然自己買菜,咋不去菜市場看看呢?

菜市場?還沒有互聯網時代淘汰嗎?確實家附近就有菜市場,但從一開始買菜我就沒考慮過這個選項。一是購物習慣使然,由奢入簡難,我們這一代人的耐心早已被購物軟體、外賣軟體養「刁」了,既然手機上就能買,幹嘛要花大力氣去菜市場?費時費力;二是我從來沒有單獨去過菜市場。小時候跟著爸媽去過,對菜市場印象就是燈光亂糟糟,地面臟兮兮,長大後又經常聽到菜市場宰客、短秤的各種新聞。尤其我作為北方人生活在南方,和當地語言不通,吃的菜也有「地域隔離」,想想各種問題就應付不來。況且,在我印象裏,這個地方都是些本地中老年人光顧,還真沒聽說身邊有朋友同事經常去菜市場買菜的。

不過,確實這幾年短視訊平台關於南方菜市場的段子風靡,看得人心癢癢。既然家附近就有,不如當成逛街去玩玩。於是,一個周末,我鼓動老公放下手機,跟我一起去菜市場買菜。

老公的反應跟我如出一轍:「菜市場?別被宰了,聽說菜市場的肉可能註水,咱們也不會看。買菜軟體至少不會坑你。」

但抵不住我的軟磨硬泡,我們還是向菜市場進發了。臨走前老公還特意穿上了拖鞋大褲衩,可能是讓自己看起來更像是經常光顧的本地人,以降低被宰的機率吧。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劇

一進門,就看見門口擺著一個公平秤,老公叮囑我說:「待會咱們買了草莓、牛肉啥的,記得拿過來稱一稱。」我點頭,畢竟買菜軟體上,草莓最少也要30一斤,屬於不折不扣的奢侈水果。

大致逛了幾圈,探探行情,我們終於決定在一個攤位前買點牛肉。根據我在火鍋店點菜的有限知識,我裝作熟練地問:「這吊龍多少錢一斤?」,攤主是個清瘦幹練的姐姐,回答道:「老價格,75。」其實,即使問了,我也不知道這是貴還是便宜,更不知道一頓飯要買多少合適,只是跟著腦海裏爸媽買菜的開場白有樣學樣。根據在家裏北方菜市場的經驗,我爸一般都是幾斤幾斤往家買,過年的時候,甚至直接買半只羊。但是眼前的攤位,牛肉被精細化地分成各種部位,感覺總共也沒有幾斤,實在超出了我的知識範圍!

我於是扭頭跟老公商量,來掩飾我的尷尬:

「要不,咱先買,一斤?」

【承歡記】劇

雖然老公比我還沒譜,但這其實是句試探,主要是側面看看攤主的態度,省的直接跟攤主對峙暴露了我的沒經驗。

話沒說完,姐姐已經熟練地開始幫我片牛肉了,刀工精湛,一片片薄如蟬翼,片了一小堆,稱一稱:

「30元,夠你們倆人吃了。」

我驚喜,急忙付款接過。不知道姐姐是沒聽到我要買一斤的試探,還是單純覺得我倆吃不完,總之我成功買到了牛肉,並且從此在我心裏就有了一個底線,以後就買30塊錢的就可以了。牛肉不僅片好,還送沙茶醬,就好像偷偷算準了我倆準備周末在家涮火鍋一樣,並且怎麽看都比火鍋店一盤來的值。

作者供圖

接著我們去逛了蔬菜攤位,老公驚奇的發現,他以往每次涮火鍋必買的豌豆尾,菜市場居然也有。豌豆尾在買菜軟體上被標註為高其他菜一等的時令嘗鮮蔬菜,價格也高出一截,一包7-8塊錢。介於他一直都是跟火鍋店的菜價對比,所以從來沒覺得貴,反而因為它的「時令」身份而高看它一眼。這次在菜場,豌豆尾被淹沒在各色普通蔬菜中,平平無奇,稱了一大兜,居然只要1.7元。 付款的那一刻,我相信老公對互聯網app的信仰開始崩塌了。

然後我們去了水果攤,這也是本次逛菜市場的主要目的之一。正值草莓季節,但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手機上能買到草莓都是一顆一顆「住單間」的精致包裝,一盒沒幾個,動輒大幾十。雖然現在的草莓確實甜,大小均勻,卻也少了小時候的自然風味。走到水果攤前,我和老公都驚呆了,水果攤最熱銷的草莓堆前插著牌子,上面歪歪扭扭寫著:7.5元/斤。

小時候都是父母買草莓,沒關心過價格。只記得姥爺家裏的小院樓上種有草莓,到了季節大街上也有人挑著扁擔邊走邊賣。草莓個頭有大有小,形狀不一,媽媽總要在攤前挑挑揀揀好久。吃起來呢,有的很甜,有的冷不丁很酸,即便是甜的,也甜的委婉,帶著一股酸甜的後味,滋味無窮,但絕對是人人都能消費得起的「季節限定」。後來去一線城市上大學以後,開始自己買水果,這時候開始,草莓在我眼裏就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了,學校和公司附近的水果店,大抵因為草莓都是從外省運來,費用高昂,雖然個個飽滿紅潤,卻也成了難得一吃的美味。今天來到菜市場,沒想到多年來高高在上的草莓,也低下了頭,這是我成年以後就不曾見過的價格。當然,同攤位也有更貴更大的外地草莓,但顯然沒有平價本地草莓受人青睞,在這裏,價效比、新鮮才是最硬的「通貨」。且相比只有精致草莓的買菜APP,菜市場至少提供了更接地氣的選擇。

作者供圖

我毫不猶豫買了2斤,拍照給朋友炫耀,自己實作了「草莓自由」,買到了帶著酸味的小時候味道的草莓,而不是個個流水線般的、甜的很直接很單一的大草莓。

走出菜市場的時候,老公再也沒提「公平秤」的事情了。他的步伐也加快了,我覺得在絕對的價格優勢面前,他可能已經不在乎短秤這件事情了,他此刻只想趕緊拎著他的草莓和牛肉「提桶跑路」,生怕下一秒攤主就反悔了。

從此以後,我便時時光顧菜市場了。

相比於手機上買菜,一開始,我要做不少的「額外功」。

比如手機上想買什麽,直接搜尋,加入購物車就可以了,而在菜市場買菜,常常要左顧右盼,多家對比,為了買一個菜滿場亂竄,一排攤位路過幾次,就為了找到看起來最新鮮,價格最便宜,老板也最善良的菜。

並且,頭腦裏要做不少組合規劃,比如買一包豆芽,稱一包只要幾毛錢,在一家攤位只買幾毛錢的東西,常常讓我不好意思,因此我總是一遍一遍致力於尋找能滿足我2種以上買菜需求的攤位才下手;

再者,雖然菜不貴,但還是總擔心被宰,因此我總是找那些電子秤朝外放、明碼標價、且老板看起來年輕會說普通話的攤位。

【暮色心約】劇

但時間長了混熟了,發現此前是杞人憂天,根本不需要那麽多限制。

菜場裏看起來那麽多攤位,賣各種菜,隨季節更替,雜亂無章,其實又有規律可循。有些攤位專門賣根莖類蔬菜,胡蘿蔔、沙姜、生姜、芋頭個個灰突突、白胖胖;有些攤位專賣綠葉菜,甚至專註於一種綠葉菜,致力於打造「大單品」;有些攤位專賣玉米,兼賣南瓜,這大概屬於粗糧類蔬菜?每次去攤主姐姐都在專心致誌剝玉米;還有些攤位專門賣小蔥,一塊錢一捆,攤主阿姨手腳麻利,一秒一捆。我猜這種獨屬於菜場的分類方式可能跟不同蔬菜的進貨、儲存機制相關吧,必定是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賽道分類智慧。

攤位看似大差不差,卻也內藏玄機。有些攤位菜永遠碼的整整齊齊,一看攤主就是強迫癥,另一些攤位就粗獷許多,還常常找不到人;有些攤位喜歡在蔬菜上灑水,有些攤位卻明晃晃擺出「幹水」的牌子,我也是買過琢磨過才弄懂其中的意思。

所以逛得多了,想買什麽蔬菜,就能直接錨定我的內心最佳攤位,再也不需要滿場亂竄了。

【平原上的摩斯】劇

並且,相比於我豐富的內心活動,攤主似乎也沒有那麽在意我只買一塊兩塊的東西。在一個攤子前買二十幾塊錢的大蒜生姜,攤主也不見得多跟你說一句話,跟一個大叔買2塊錢的粿條,大叔也可能隨口跟你打聽幾句今天的天氣。 相比於格子間裏看人臉色的打工人,這些攤主似乎隨性得多。 在菜場門口新開的點心店,我曾經猶猶豫豫要不要只先買半斤嘗嘗鮮,畢竟在老家這種點心店,大媽都是成兜成兜往家拎,正覺得開不了口之際,前面排隊的大姐說:「稱兩塊!」,我的心理包袱一下子就放下了,這種店裏居然是可以論塊買的嗎?真重新整理了我對南方買東西量的認知。

我一開始的識人鑒人機制也沒那麽奏效。我曾經執著於優先在一個攤位上買東西,只因為這家攤主兩口子身材高高大大,一看就是北方人,我的理由是,至少攤主講普通話,不會因為我是北方人而多收我錢,可是買了多次,從來不抹零,也沒有老顧客福利。反倒是隔壁的本地小姐姐,不僅記得我喜歡買哪種雞蛋,還每次都找我聊幾句,抹零更是不在話下。

當然,我來菜場之前曾經擔憂過的「不認識菜」的窘境,時間長了也終於應驗。小時候媽媽常常給我講有人小麥和韭菜分不清鬧笑話,我想我現在也算常常做飯,不至於犯這種錯誤。一日,我在一個攤位前拿了幾棵小蔥,遞給攤主稱重時,攤主姐姐說:「靚女,這個不是小蔥噢!」我一楞,我多次買蔥,總不至於連蔥都不認得,並且,攤主怎麽知道我原本要買蔥。姐姐看我疑惑,笑著解釋:「我看你拿這麽少就知道你認成蔥了,這個是藠頭,之前有個靚女也是認錯了。」我這才明白過來哈哈大笑。不過我想,我這個錯誤也算情有可原,畢竟在我們老家,從來沒聽說過藠頭這種蔬菜,我們只有蔥,且只有大蔥,我特意拍了照片發到家族群裏,連親媽都鑒定為蔥。

作者供圖

我之前期待過的南方菜市場的種種服務,也在逐步深入體會。除了見識過的牛肉分部位,片薄片外,一日我突發奇想,熱心攤主會不會能幫我片魚呢,這樣不就可以在家吃魚火鍋了嗎?但轉念一想,牛肉好片,片魚肉的話要麻煩不少,是個技術活,如果客人多,怎麽來得及呢?但我還是決定試試

我特意尋了個不忙的攤位,挑了條黑魚,問能否幫我片好,攤主爽快答應,然後迅速斬魚、剔骨,兩人分工,一人半片魚身,刀平放,動作絲滑迅速,不到十分鐘,一條鮮活的大黑魚便片成了魚片和魚骨,分類裝好。我又問,這條魚有魚籽嗎?攤主說沒有,不過指著攤位,說這些是鱸魚籽,送你了,然後把攤位上一堆鱸魚籽都一股腦裝給了我。 原來線下不開通買菜會員也可以有免費送菜的待遇,這是我許久沒有體會過的人情味。 從此以後,我又陸續解鎖了免費處理小魷魚、處理扇貝、處理小龍蝦等多項待遇,要知道,在買菜軟體上,三去小魷魚和普通小魷魚可是不同的價格。

作者供圖

我在菜市場也有一些「奇遇」。比如正在買菜,身後突然出現一輛巨型挖掘機,幾層樓高,猶如電影中的擎天柱,似乎想要穿越整個菜市場。這個龐大的鋼鐵巨獸聲音巨大,動作緩慢,賽博龐克一般的氣質和菜市場熙熙攘攘的人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種割裂感,而菜場的人們神態自如,買菜依舊,似乎只有我的內心被這一畫面深深震撼,腦海中閃現起無數電影末日場景。而這台巨獸還真的從擁擠狹窄的菜市場裏面安然穿過了,讓我不得不佩服司機的勇氣和技術。

相比於買菜軟體的的「明規則」「確定性」「商業社會」,我想菜市場更多的是一些「暗規則」「不確定性」「人情社會」。

買菜軟體的選品相對固定,貨源穩定,而菜場有些菜,今天可能有,明天可能就因為種種原因攤主沒進,但常常也會有些小「彩蛋」。 比如偶爾能在菜場買到細細的山韭菜,讓老公贊不絕口,怪我買少了,其他所有軟體上都只能買到粗的大韭菜;比如偶爾賣綠葉菜的攤子,今天進了點大無花果或者百香果,就像是在生活的柴米油鹽裏點綴了一首清新的詩篇。比如偶爾在菜市場門口來了輛大車,賣10塊錢2個的小吊瓜,或者賣5塊錢一堆的玉米,至於一堆究竟有多少,可以跟攤主小夥子根據實際情況商量。

買菜軟體裏,你和商家之間永遠是買和賣的商業關系,而在菜市場裏似乎又沒那麽明晰。 買菜時攤主大姐會突然誇我隨手在便利商店買的雨衣好看,或者跟我抱怨我從她那買的玉米一棒都劃3塊錢了,越來越貴了,讓我一時不知道如何接話;魚滑攤前我問大叔兩種魚滑有什麽區別的時候,大叔直白地告訴我區別就在於其中一種更好吃,聽他的沒錯;當我問攤主有沒有豌豆時,攤主雖然沒有,但還是會熱心地跟我指旁邊哪個攤位有賣。

作者供圖

但我也沒有因為菜市場而完全放棄買菜軟體,畢竟對於個別商品,的確手機買會更劃算,比如軟體上可以買到1塊錢一袋的金針菇,被老公戲稱為「引流品」,線下的品質和價格皆不及。偶爾買菜軟體清倉打折時力度巨大,且品質較好。並且有時人也懶,實在不願出門去菜市場,這時還是要科技代勞了。

我曾經以為菜市場是時代洪流中註定要被互聯網取代的「棄兒」,是上一代人的購物方式,而當我真正擁抱菜市場時候才發現,菜市場裏也有年輕人在賣菜買菜,更有互聯網取代不了的「人情味」和「接地氣」,這個世界永遠需要菜市場。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桃桃 / 稽核:楊逸

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

征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 ,個人故事 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 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 。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視訊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征稿長期有效,投稿發信件至「 [email protected] 」,將投稿與 【作者投稿原創承諾書】 一同上傳至附件,並在信件主題標註 【標題+字數】

詳細征稿要求請點選👉【 】

稿件範例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