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網上有兩個引發熱議的情緒性詞匯,一個是「社交恐懼癥」,另一個應該就是「討好型人格」。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很多人都面臨著討好型人格的問題 。他們不懂拒絕,委曲求全,在意別人的看法,活得非常辛苦。
在電視劇【女心理師】中有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案例。職場新人「小莫」在工作中不懂拒絕同事的請求。同事去喝酒,讓他加班做PPT,同事去聚餐,卻沒有告訴他換了地點。可憐的他還為了聚餐去做發型,沒想到又被理發店忽悠,被迫辦了一張5000元的理發店白金會員卡。
看著他無奈的笑容,就知道說一句「我不需要,謝謝」對他來說有多難了。
討好型人格是進入職場才會有的嗎?小莫的問題是周邊同事的壓迫感太強嗎?應該不是吧…… 每一個職場討好型人格的背後都是成年累月的問題累積 ,讓他們不敢說「不」。
小時候,幼稚園裏個子高長得壯的同學是「老大」,說東不敢往西,長大一點,班級裏又有調皮搗蛋的同學總是喜歡欺負別人,而到了青春期時期,中學生群體更加熱衷於話語權的掌控,他們對於班級裏不順從的同學進行打壓,甚至是欺淩。
這就又聯系到了另一個詞—— 校園霸淩 。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7年和2019年釋出的報告顯示, 在全球各國,普遍存在校園霸淩現象,每年約有2.46億學生遭受霸淩,平均每3個學生就有一個曾遭霸淩,其中中學生發生頻率最高 。
為什麽中學生這個青少年群體是霸淩現象頻發的一個群體呢?醫學博士、前進演化醫學研究領域界的權威芭芭拉·納特森-霍洛維茨博士在其最新作品 【比青春期更關鍵】 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比青春期更關鍵】
哈佛教授初次提出比青春期更關鍵的人生階段
全新解讀人類成年的本質與意義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我們這些社會性動物,天生就會把自己放在一個階層中,其中總有個體位於頂層,也總有個體位於底層,而其他個體則處於這二者之間。
在大自然中,幾乎每個動物群體都存在等級制度, 比如 :
▌ 雞舍裏地位最高的雄雞有權利第一個打鳴,其他低等級的雄雞必須克制住自己打鳴的沖動;
▌ 高等級的小龍蝦會占據水下24 ℃的完美位置,而將低等級的小龍蝦趕到水溫過高或者過低的地方;
▌ 魚群首領會遊在最前面,那裏含氧量最高且排泄物最少,而低等級的魚只能徘徊在魚群尾部,體驗著和首領完全相反的待遇。
人類也一樣,不管是學校還是社會,處處存在階層現象 。甚至在嬰兒6個月的時候,他們就會對生活中的人進行區分並產生偏愛。4歲的孩子,他們就能知道哪些同齡人地位較高,而且會更傾向於和地位較高的人在一起玩耍。
【我們的世界】劇照
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莎拉-傑妮·布雷克莫爾進行階層研究並得出結論,「 青少年更善於交際,會形成更復雜、階層更明顯的同伴關系 」。
比起成年人簡單的財富等級劃分制,青少年會更加全面地從一個人的外表、體格、力量、家庭背景和個人魅力來去劃分等級,因此,有時候,孩子特別想要一雙喬丹的籃球鞋,明星的同款風衣,並不是說他對這個東西有多麽喜愛,而是有了這些,他就更容易和其他同樣擁有潮款的孩子打成一片,從而避免被選為攻擊目標的可能。
01
▍ 校園霸淩施暴者為什麽施暴? ▍
被霸淩者又該如何擺脫?
在【比青春期更關健】一書中,作者提出了3種霸淩行為,分別是 支配性霸淩 、 從眾性霸淩 和 轉移性霸淩 。
家長們可以關註一下這3種霸淩形式,因為有可能你的孩子正在被霸淩,或者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做了霸淩者。
1. 支配性霸淩
這種霸淩也就是我們通常了解的霸淩,霸淩者透過身體攻擊或者精神攻擊對被霸淩者進行侮辱,其目的是為了表現霸淩者的高等地位。他們需要觀眾、需要他人認可來透過霸淩彰顯自己的地位以及權力。
有時,支配性霸淩者的父母本身也是霸淩者,就像韓劇【梨泰院】中霸淩者的父親,面對兒子的問題,不是教育,而是縱容,解雇被霸淩者的父親,還要求被霸淩者道歉。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去學習霸淩。
【梨泰院】劇照
2. 從眾性霸淩
從眾性霸淩,這種霸淩一般不透過語言、行為來展現,它更「冷漠」。
根據數據表明,遭受過校園霸淩的青少年,大約占學生總數的32.5%。而剩余的67.5%的學生,除了少數的施暴者,更多的是圍觀者。
在霸淩現場,有59%的圍觀者,無論是未成年的孩子,甚至是成年的師長,他們均沒有伸手相助。
【悲傷逆流成河】劇照
為什麽不幫助被霸淩者呢?因為他們更想保全自己。【比青春期更關鍵】一書中寫道:
從眾性霸淩與支配性霸淩一樣,有著古老而強大的前進演化基礎,遠離奇異動物是動物的本能,他們害怕僅僅只是靠近,自己就會成為容易被攻擊的目標。
3. 轉移性霸淩
不同於自信的支配性霸淩,轉移性霸淩是以焦慮和恐懼為基礎的。再拿一個大家熟悉的電影舉例,【少年的你】劇中霸淩者魏萊,她就是活在一個壓迫感極強的家庭中,她的母親只註重女兒優秀成績帶來的榮耀,絲毫不在乎女兒的心理健康。在面對被霸淩自殺的孩子時,她的態度極其冷漠,認為自殺是因為「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而魏萊的父親,因為魏萊高考失利,整整一年沒有和她說過話,生活在這樣一種表面看似光鮮,實而冷漠自私的家庭中,魏萊的內心逐漸變態,導致她以欺負同學為樂,將自己的痛苦轉移到同學身上,這就是轉移性霸淩。
【少年的你】劇照
以上這3種霸淩形式都會對被霸淩者產生深刻的影響。有研究表明, 被霸淩者情況越嚴重,生活滿意度越低,考試焦慮水平越高 。並且這些傷痛可能並不會被時間沖淡,成年之後,他們依舊會感到焦慮和抑郁從而導致更加脆弱。
有機構對一群7~11歲受過霸淩的孩子進行持續追蹤,發現霸淩影響在近四十年後仍然可見。
那麽如何擺脫霸淩呢?這也是很多家長、青少年迫切想知道的一個答案。 【比青春期更關鍵】 一書中給出了 3種解決辦法 。
1. 利用盟友的力量
青少年霸淩專家亞納·尤沃寧這樣說:「一個孩子哪怕只有一個朋友,他被霸淩的風險都會變低。」青少年必須要學習如何結交朋友,不然既會影響人格的健全也會容易導致他被霸淩。
2. 改變自身
青少年同成年人不同,在成年世界標榜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一般就是金錢和地位,但在青少年群體,運動、音樂、繪畫、戲劇或者任何某一領域的傑出,都有可能決定他在這個階層中的地位,所以想要改變自己的處境,就從改變自己開始。
3. 建立更小的等級階層
青少年在某一固定群體內,很難撼動階層的秩序,但如果跳脫這個環境,比如參加學校、社群或者是線上小組的活動,都會讓他們重新建立等級秩序,對於低等級的孩子來說這是一次彌足珍貴的重新排序機會。
【巴黎淘氣幫】劇照
02
▍ 一本書帶你理解 ▍
青春期迷惑行為背後的真相
除了霸淩問題,【比青春期更關鍵】一書還介紹了青春期孩子的種種迷惑行為,比如為什麽青少年愛冒險?為什麽容易叛逆?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該如何提升自己? 並還 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野蠻成長期」 。
作者芭芭拉·納特森-霍洛維茨曾在哈佛大學公開課「在地球上長大成年」,做過一個非正式的民意測驗: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青少年,請舉手;如果你認為自己是成年人,請舉手。在18歲—23 歲的學生中,很少有人立即自信地舉手回答這兩個問題。大部份學生認為自己既是青少年也是成年人。
如果青少年不用「青少年」這個詞來形容他們自己,我們應該怎麽稱呼那些已經接近成熟但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個體呢?他們體型已經長大但經驗還不足,性功能也已經成熟,但大腦還在發育之中。這些個體我們該如何稱呼呢?
因此,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 「野蠻成長期」 。
我們一般把青春期定義為10歲—19歲的青少年,用生理年齡來區別少年人與成年人。而野蠻成長期不是,它是指從童年到成年的整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青少年將面臨4大挑戰,獲取4種能力。它的年齡界定可以跨度到10歲—28歲,甚至更長。
經歷4大挑戰
如何自保
如何融入群體
如何戀愛
如何養活自己
掌握4種能力
生存能力
社交能力
孕育後代的能力
自力更生的能力
如果青少年在野蠻成長期,沒有掌握這4種能力,那麽就完全會影響他成年後的性格,或許不夠自立?或者不能交友?或者不能養活自己?總之, 野蠻成長期沒有獲得這4種能力,不算真正長大成人 。
然而,現實中確實很多家長對青春期選擇避而不談,或者抱有敵視態度。他們總是疑惑, 為什麽青春期到了,我的孩子總是跟我對著幹?原來我那聽話的寶寶去了哪裏 ?這時候,如果你再不清醒的意識到青春期的作用,反而一味的壓制孩子的天性,那可能會引發出一系列的問題。
【小歡喜】劇照
【比青春期更關鍵】一書就為各位家長、教師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青少年勇於冒險、敢於叛逆,其實正是動物的天性,他們要透過成長道路上不計其數的差錯,來保證一個完整成熟的人格 。
讀過這本書,你就會感覺到,青春期不是洪水猛獸,他是孩子一生中至關重要又激情振奮的階段。這本書給你一個「上帝視角」,看到並行幫助孩子揮野蠻成長期的最大價值。
團購資訊
【比青春期更關鍵】
作者:(加)芭芭拉·納特森-霍洛維茨
(加)凱瑟琳·鮑爾斯
出版社:湛廬文化/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
團購價:67.4元 原價(89.9元)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