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導 讀
互聯網時代, 資訊渠道更加多元,內容層面更加豐富, 人們對「遠方」的認知,不再只單純依賴媒體。 國 際傳播也 進入了主串流媒體、企業、社會大眾等相互結合的多層次、立體化傳播時代。
媒體如何克服國際傳播的焦慮?做好國際傳播呢?
本文 采訪了清 華大學伊斯雷爾·愛潑史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史安斌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趙永華,對當前的國際傳播形勢進行了探討,分享了 國際傳播的四點「黃金法則」。
一、 客觀認識外界的評價
2023年11月,Lex Fridman曾上線一期節目,嘉賓是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存取中,馬斯克表達了對中國的一些看法,引發熱議。
節目中,馬斯克對中國的看法:
1.中國有許多聰明且勤勞工作的人,比美國這樣的人多很多。這些人都充滿能量。
2.這些年,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比美國厲害得多:火車站、高鐵、高樓大廈等等一切。建議去北京或上海看看:看看高樓大廈,坐坐高鐵。從北京坐到西安,看看兵馬俑。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中國的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3.中國歷史上一直都關心本土事務(internally focused),不屬於對外擴張(「acquisitive」)型的,不會跑出去侵略一堆國家。
4.今天在中國的人,考慮中國本土問題是十倍於國外問題的。換言之,中國人考慮的事情裏,90%是關於國內的事情。
5.中國不是「鐵板一塊」(monolithic),不是全國上下一種想法。這一條非常重要,因為美/西方很多人喜歡將中國人都描述為或想象為被「洗腦」了的,所有人都是一個想法,沒有自己的意誌,不能或不敢有自己的意誌。這是矮化中國人最為惡毒的一招,相當於把中國人描繪為「人型動物」,剝奪了中國人作為「人」的主體能力和行動能力(agency)。
6.中國對台灣是非常認真的,認為台灣是中國極重要(fundamental)的一部份。長期以來中國都很明確地表達了這個立場。對位美國,台灣就好比中國的一個「州」,中國心目中的台灣,比美國心目中的夏威夷要重要得多——盡管夏威夷對美國也很重要!
7.中國說要統一(incorporate)台灣,要麽用和平手段,要麽用軍事手段——但從中國的角度來說,這是100%會發生的。
8.馬斯克對如何改善中美關系沒有提出具體建議。他在訪談最前面談到了本輪巴以沖突問題,馬斯克提到以色列要能做「大善舉」(conspicuous acts of kindness),不能冤冤相報。談到中美問題,其實也是遵循這個邏輯,要切斷惡性迴圈。(「兔主席」微信公眾號整理)
「馬斯克描述了一個既古老又現代的中國,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同時又煥發勃勃生機的現代中國。」
趙永華表示,透過馬斯克的話語,能夠看到中國人的性格特征,中國人不僅勤勞,而且充滿智慧、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積極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中國人大度包容,思想豐富多元;中國人溫和善良,追求和平。正是這些品質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圖片源於網路)
史安斌認為,馬斯克有一定的中國歷史和文化知識積累,他以前在推特上還發過「七步詩」,說明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比較熟悉,所以能夠從歷史的眼光看待中國。
2021年11月2日上午,美國特斯拉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在推特發文:「Humankind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他還把同樣的內容發在了個人微博上。 圖片來源:網路
趙永華認為,馬斯克是一名具有世界影響的企業家,在美國也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他常對國際事務作語出驚人的評論,不代表美國官方,也不代表某個利益集團。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馬斯克在中國開設有企業,這決定了他會關註中國,並對中國問題有他獨到的見解。
(圖片來源:中新網)
「他多次來訪中國,跟中國政府官員和各領域的人士有廣泛的接觸,對中國的實際情況有切身的體會。」趙永華說,因此,馬斯克對中國的評價更符合中國的現實,作為一名企業家,會更務實、更客觀地看待問題,較少受到意識形態偏見的影響。
二、 國際傳播的四點「黃金法則」
改變形象要綿綿用力
趙永華指出,長期以來,西方媒體刻畫的中國形象偏向負面,而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扭轉。中國四十余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沒能徹底改變西方媒體和受眾對中國的認知,很多國際受眾對現代中國還不夠了解。
「我們看重外界對中國的評價,迫切需要改變自身的國際形象,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傳播焦慮。」趙永華認為,從歷史上看, 從國際來看,一國形象的塑造是長期的積累過程,對時間的衡量可能是以十年甚至百年為刻度,因此我們的國際傳播工作需要有耐心,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國際傳播要註重運用「第二個結合」
在具體傳播策略上,史安斌認為,可以借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的「第二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他指出,這給予了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新的啟示。
史安斌表示,過往中國的國際傳播比較側重於受眾視角,從西方受眾的角度考慮,他們願意聽什麽我們就講什麽,迎合他們的需求。
(中外青年走進南京 「觸摸」歷史感知城市文脈。圖片來源:中新網)
但其實在西方受眾當中,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還是有的,我們應該從歷史的角度、用歷史的眼光講中國故事,多挖掘中國今天的成就跟歷史的傳承, 做主動的傳播 。
史安斌提示,主動傳播不能是生硬的傳播方式, 要註重「轉譯」藝術,而不是簡單地「轉譯」,要將我們要表達的意思轉換成別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詞語進行表達。
用開放促進了解
趙永華表示,「開放」是促進海外受眾了解中國的關鍵環節。
多次調查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海外受眾透過購買和使用中國的商品,透過參加中國在海外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展覽會,透過觀看中國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來了解中國和認識中國。
更多的海外受眾因為到訪過中國,從而對中國形成了全新的認識,百聞不如一見,而之前是不了解,甚至是有一些負面的看法。
(「創新國際傳播 講好中國故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圖片來源:中新網)
因此,中國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歡迎更多的企業來華,讓更多的外國人來華參觀存取、旅遊觀光、工作學習,這有助於海外受眾了解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成正確的對華認知。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新時代、新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改善國際傳播工作的契機。人們對遠方的認識,不再單純地依賴媒體,資訊渠道更加多元,內容更加豐富多樣。」
趙永華表示,隨著中國國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國際交往規模和範圍的擴大,更多的海外受眾接觸到來自中國的人群和物品,增進了他們對中國的了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尤其是像馬斯克這樣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企業家,他的言行備受世界矚目,他關於中國的言論將能影響一大批海外受眾。影響有影響力的人,是我們做對外傳播、公共外交工作的一條原則。」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庖丁解news」微信公眾號
主編:劉娟
編輯、值班編輯:蔣婷婷
校對:李媛 毛潔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