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導 讀
新
聞寫作中有鴻篇大文,但更多的則是寫普通百姓、人間世態的「小稿」。
「寫小」不是為寫小而寫小,而是因為「小」中有大,「小」有價值。用一滴水折射太陽的光輝,這極其考驗記者編輯的功底。
那麽,究竟如何做到「寫小」?
一、小中有大,小中見大
一說「寫小」,可能有人不屑一顧。其實,小中有大,小中可見大。
中新社高級記者王丹鷹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寫了一篇題為【京城火鍋熱】的報道。這是一篇「寫小」的稿子,透過寫「火鍋熱」這一當時餐飲業的細微變化,反映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百姓物質生活和消費心理的變化,可謂小中見大。
類似的稿子在媒體界出現了不少,包括輿論監督方面的內容也可以小中見大。人民日報【今日談】專欄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曾刊出一篇題為【取奶「長蛇」何時了】的短文,反映當時百姓每天早晨取奶排大隊的困擾,呼籲有關部門增設取奶網點,促進了問題的妥善解決。
由此可見, 「寫小」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媒體寫稿的一條必經之路。透過「寫小」來反映「大主題」。
二、為何要「寫小」?
新聞寫作中有鴻篇大文,但 更多的則是寫普通百姓、人間世態的「小稿」。
為何是這樣呢?
簡而言之,這是由世間人和事物的特性所決定的。
大家知道,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小事物」構成的。人們也都是從接觸一個個具體的「小事物」來認識世界的。這裏的「小」指的是一個人、一件具體的事兒(活動)、一個具體的單位(企業、村莊)等等。
就人而言,認識「人」這個概念,總是從接觸具體的人如張三、李四、王五等來把握「人」的。脫離了一個個具體的人,是無法找到「人」的。依據這一特性,在新聞報道上就要求從「小」開始。
不要輕視這些「小」,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透過個別反映一般,透過個性來反映共性,透過「小」來反映大主題,這是一個客觀規律,我們理當認真遵循。
三、如何做到「寫小」?
「寫小」,要到實際生活中去尋「小」。
「小」在哪裏?在實際生活中。人民日報社資深編輯鐘立群老師曾說,百姓千千萬,小事萬千條, 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獲得所要寫的「小」。
在這方面,媒體界有很多到生活中尋「小」的鮮活事例:
人民日報社資深記者劉衡當年寫的【媽媽教我放鴨子】一稿,是在深入采訪中獲得的「小」:1983年劉衡到湖北沔陽縣采訪,她可以寫一篇大稿子,但她卻另辟蹊徑寫了一個剛滿18歲的全國最小「三八」紅掌旗官、「鴨姑娘」陳惠容。
談及她為何要寫這個「小人物」?劉衡說,最初采訪時並未覺得什麽,甚至還曾「感到沒啥好寫的」。後來經過多次細聊發現,「鴨姑娘」所說的許多養鴨津津有味的趣事,展現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畫圖,令她陶醉其中,於是便以記述談話的形式寫出了這篇通訊。
在這裏,我們感嘆老記者劉衡的發現力,也明白了一個道理: 發現「小」固然很難,但只要堅持去做,銳意去發現,就會有所收獲,有所成果。這裏需要毅力,更需要一雙慧眼。
「寫小」,要善於發現「小」的價值。
也許有人覺得,人世間生活瑣事,能有啥寫的。乍一聽這話有點合理成分,但終究站不住腳。
不錯,對生活瑣事不能去寫。但對有價值的「小」,不僅需要去寫,而且還要將之寫好。這是我們新聞事業的性質所決定的。我們的新聞事業是人民的事業。
「寫小」不是為寫小而寫小,而是因為「小」中有大,「小」有價值。換言之,只有具有新聞價值的「小」,才值得去寫。
鄭州晚報當年對「最美鄉村女教師」李靈事跡的報道,可謂一個典型。他們從網路上了解到27歲的李靈只身來到鄭州,陪同她的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她每天走街串巷專門為希望小學的孩子收集一些課外書。
隨後記者進行跟蹤采訪,在2009年6月18日先發至2010年4月28日進行了連續報道。用近一年的時間、近50篇稿件,報道李靈這個「小」,可謂用心良苦。
為何要這樣做呢?因為這是他們從生活中發現的極具價值的「小」:李靈為了孩子多讀書甘於奉獻的精神。 報道這個「小」,是為了充分展示「最美鄉村女教師」的風采。
小結語
「寫小」作為一種寫作理念,應當深植於廣大媒體人心中,並付諸寫作實踐中。不要以為「寫小」就很容易,它實際上與「寫大」有異曲同工之妙。采訪、寫稿、改稿等這一系列環節,都要切實做到。只有把這些基本功練好了,才能為寫大稿積累經驗。如果看不起「小」,不願「寫小」,那怎麽可能「寫大稿」呢?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華文融媒雲」
作者 劉國昌系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
主編:劉娟
編輯:蔣婷婷
值班編輯:李磊
校對:李媛 毛潔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