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導 讀
網紅和媒體人,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標簽,被屢屢捆綁在一起作為媒體轉型的討論話題。
對於不少「新聞老兵」來說,這幾年最大的困惑就是兩個字——轉型。
媒體人往哪兒轉?很多人的探索就是努力轉型為「網紅型媒體人」,不僅要集提筆能寫、對鏡能播、能拍能剪、策劃組織等技能於一身,還要能紅有流量,真的能做到嗎?
01
媒體人入局不是可選項而是必答題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話語權,自媒體遍地,「網紅」就在這樣一個時代的風口上應運而生。什麽是網紅?IMS(天下秀)新媒體商業集團創始人李檬曾給出定義:網紅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識、能力或者特點,在今天「去中心化」的時代中,透過網路社交平台獲得了一定量的粉絲,在為粉絲創造價值的同時也為自我創造價值。
網紅經濟迅速崛起的同時,一些傳統媒體靠著相對靈活的機制,較早成立了一批媒體工作室、產品事業部等,以人為核心要素,開始打造名記者、名主持人、名帳號及爆款視訊等,也造就了一批入局較早的「網紅型媒體人」,成為了流量擔當。
采編出身的記者、編輯、主持人大規模挺進日活過億的抖音、快手等短視訊平台,讓媒體人的入局成為了必答題。毋庸置疑,有思想、有品質的優質短視訊會引領著「網紅型媒體人」頻頻「出圈」: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康輝的Vlog向我們展示了不一樣的「大國外交最前線」;湖南台主持人張丹丹的垂類育兒帳號「張丹丹的育兒經」收獲無數寶媽的喜愛。
短視訊作品【比利時人「菲哥」娶了中國媳婦,在威海開了一家小小的巧克力店】
當然,作為傳統媒體的紙媒在這場戰役中也不曾缺席。 筆者所在的威海晚報不僅較早地轉型進入新媒體賽道,在打造品牌欄目方面也進行了多方探索,在日常的新聞采編工作中,嘗試以多個角度對同一新聞素材進行編發,努力用短視訊思維來呈現新聞事件。
2020年七夕前後,筆者制作的短視訊作品【比利時人「菲哥」娶了中國媳婦,在威海開了一家小小的巧克力店】沖上抖音熱搜,一夜間獲得 30 多萬觀看量。此次在社交平台的嘗試讓筆者再次看到了流量的力量,堅定了入局新媒體平台的信心。
在抖音平台生態已經近乎飽和的今天,媒體人入局已經不占優勢。 如何在專業知識加持下成為正能量、有擔當的「網紅型媒體人」?這成為擺在媒體人面前的全新命題。
01
02
流量、情緒和媒體專業素養並不對立
作為主串流媒體出身的專業記者,多年來的專業歷練讓筆者深刻認識到,網紅型記者、主持人等媒體人有別於純商業平台、MCN 機構塑造的職業「網紅」。這種差別不光在於人設、輸出方式,更包含著根深蒂固的內在定位和傳播意識。
商業平台具備極強的商業內容,因此在打造網紅的過程中,平台更加註重情緒表達,專註於解鎖流量密碼,甚至會出現以低俗內容博眼球等問題。
而主串流媒體人出於行業職責 使命,以服務黨和國家大局和中心工作為出發點,一旦發聲,其表達方式、傳播手法必將經過精心推敲,主題主旨堅決不能偏離主航道。
那麽,商業平台及職業網紅所要表達的情緒、追求的流量和主串流媒體人的專業素養是否完全對立呢?
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曾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將媒介定義為人體功能的延伸。我們對這一定義進行擴充套件,如果把網路世界看作是一種媒介,那麽它也應該是人的關系的延伸,在這些關系中, 使用者關系就顯得至關重要。
媒體人透過連線自身和使用者,打造出一套傳播邏輯。這樣看來,從理論上講,媒體人轉型為「網紅型媒體人」,兩者並不存在天然矛盾。
相反, 主持人打造的極具鮮明特征的 IP 更容易吸引使用者,從而為自己所在的傳統媒體或平台帶來流量,進而賦能媒體融合轉型。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付出的努力要比以往任何轉型更多、更艱難。
03
抓住平衡點網紅也可以很主流
近年來,傳統媒體開辦品牌欄目,努力推動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向傳播正能量的「主流網紅」方向轉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身處一線,我們都真切地感受到,媒體人在提升自身能力、轉型跨越方面的腳步從未停止。
「網紅型媒體人」的打造就是為了和使用者、讀者、粉絲拉近距離,其深層目的在於更大範圍、更有效率地進行觀點傳播,從而重塑主串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顯然,這個路徑已經非常清晰。
在探索之初,我們在不甚了解互聯網傳播規律和媒體融合發展路徑時,曾簡單地認為抖音、快手等商業平台只是新聞報道的一個新的釋出渠道而已。不斷探索之後,我們普遍認識到,把同質化的內容簡單地釋出到不同的資訊平台上是不可取的, 而是要根據不同平台的特點進行新角度切入、新方法包裝,甚至需要打造多鏡頭、新視角的釋出。
傳播的方式方法要改變,從而融入多元的表達空間,「人設」的打造和經營也是重中之重。曾有某知名媒體人在短視訊平台成功打造了清純可人的「人設」,爆紅後其私生活被粉絲挖出,與其「人設」形成了較大反差,結果可想而知,「人設」崩塌且牽連到其所在媒體單位。
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更說明了媒體人一旦成功「出圈」成為網紅,必然面臨被流量挾持、讓渡私人權利空間的問題,一旦背離了粉絲的期待,「人設」崩塌只在一念之間。因此, 穩住「人設」是媒體人涉獵短視訊風口、網紅經濟領域的關鍵一環。
圖源網路
在「人設」的搭建上,媒體人始終脫離不了本職工作的深深烙印。 筆者對此深有感觸。因為一直熱愛新聞工作,始終喜歡記者這個職業帶來的種種人生體驗,在探索轉型為網紅型媒體人的道路上,筆者始終想從新聞人的角度、帶著新聞人的使命出發。無論風口如何變,所涉獵的領域、工作的內容如何調整,媒體人的初心一直都在。
擁抱網紅流量是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意和熱情的。從年齡上來講,這個賽道對年輕、時尚、有活力的新人主播更加友好。在表達方式上,媒體人更習慣於教育式、官方化的輸出;而短視訊除了需要情緒的代入,以身邊人的角色與粉絲開展良性互動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困難就在那裏,事在人為。如何用短視訊建立起陌生人之間的信任感,從而打造更親密的粉絲關系?媒體還需要機制體制的及時調整,從而進一步激發活力,創造媒體人轉型的原動力。
面對瞬息萬變的網路生態,媒體人走到今天,都要有一點「紅」的意識、「慢」的耐心和「冷」的勇氣。 要始終緊跟社會熱點,腹有詩書、肩有擔當,也應能「情系粉絲」,把眼光放長,把平衡點抓準,追求流量但不做流量的奴隸,在不確定的日子裏向內看,保持自治的狀態,方能行穩致遠。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全媒體探索」微信公眾號
主編:劉娟
編輯:蔣婷婷
值班編輯:李磊
校對:李媛 毛潔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