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遊戲

獲中國新聞獎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24-04-28遊戲

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導 讀

今天,茶茶分享一位大筆桿子的好書【好新聞的魅力】。

繼【好新聞的樣子】【好新聞的味道】【好新聞的氣質】, 好新聞的魅 力】是 「好新聞」系列圖書的第四本。

2010年進入長江日報社工作至今的 朱建華, 四次獲得中國新聞獎, 先後出版四本「好新聞」圖書, 他的心路歷程是什麽呢?

【好新聞的魅力——中國新聞獎通訊作品賞析】是人民日報出版社 「好新聞」系列的第四本書了 ,回憶整個過程,殊為不易。很多事,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有了日積月累,最後才可能有結果。「好新聞」系列圖書能先後出版四本亦是如此,這也是我沒有想到的。

逝者如斯夫。2024年是我到長江日報社從事新聞工作的第十五個年頭,不由得感慨時間過得真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做了很多事,但能拿出來說的似乎又不多。

新聞這個職業的殘酷性在於,讓人時常處於忙碌狀態,忙著找選題、忙著采訪、忙著寫稿……這種忙是一種迴圈反復,只要從事這個職業,就沒有止境,看不到盡頭。今天,媒體的內容生產好似工廠上的流水線,生產的稿件數量不算少,但真正能稱為作品的並不多,能稱為代表作或精品的就更少了。

新聞獎是新聞業務評價的重要手段之一,能評上新聞獎尤其是中國新聞獎的作品,通常都有值得稱道之處。誠然,內容生產不能以獲獎為目標和追求,但生產的內容能獲獎,無疑是對內容品質的一種認可和肯定。

很多媒體同行都渴望自己采寫的內容能獲獎,尤其是獲中國新聞獎。想法是好的,但獲中國新聞獎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然後知不足。學習是提高自己職業能力和專業水平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要獲中國新聞獎,首先要認識中國新聞獎,學習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

「好新聞」系列的四本書,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個人的學習筆記,是對學習中國新聞獎作品的一些感悟與思考。與一般學習不同的是,這更像是一種研究式、探究式的學習。 透過學習,希望弄明白獲獎作品為何能獲獎和作品的采編經過、學界和業界的評價、作品優缺點、經驗與啟示等。

通訊是新聞體裁中比較難寫的文體,雖然難寫,但很多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聞佳作屬於通訊。很長一段時間,我對如何寫好通訊都不得要領,采寫的一些通訊只能算是長訊息,根本不能算通訊。

通訊的訊息化情況比較普遍。篇幅長的才叫通訊?姓名標示為「本報記者」的才叫通訊?思想性強的才叫通訊?時效性不怎麽強的內容才寫成通訊?其實都不然。但不管怎麽說,寫好通訊需要下功夫才行,好的通訊不是易碎品,今天重讀仍有獨特魅力。這也是這本書取名的緣由。

如何從歷屆獲中國新聞獎的通訊作品中篩選出賞析篇目,是一件比較為難的事。最終所選篇目有很強的主觀性,只是個人認為這些作品在今天仍有值得學習和借鑒之處。

成書的過程,查閱並參考了大量資料,並盡可能逐一註明了出處,對遺漏之處還請予以包涵。在此,向這些資料的作者們表示誠摯謝意。正是他們的點評分析,為今天重新認識和學習這些獲獎作品奠定了基礎。

學習優秀的新聞作品關鍵是要看原文。 作為一種嘗試,書中以二維碼的形式連結了獲獎作品原文,這些原文基本上都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發過。本想把這些作品的原文與賞析的文字放在一起,這樣閱讀起來會比較方便,但這樣做無疑會讓這本書非常厚。最終,選擇了連結二維碼的形式。

今天,雖然體裁對內容傳播的影響已經不大,一些改革也在試圖打破體裁對內容傳播的束縛。中國新聞獎評選改革後,通訊是基礎類14個獎項之一,每年評出的獲獎作品中通訊的數量、比例都不算低。與以往不同的是,全媒體時代通訊的參評要求有了一些新特點,如發在客戶端、網站、微信公眾號上的通訊也可以參加評選, 通訊不再只是單純的文字,具有了鮮明的融合特征。

作品獲中國新聞獎的背後,很多時候是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必然性中有偶然性,對個人而言,關鍵是提升職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以自己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對大家了解和認識通訊、采寫優秀的通訊有所幫助。

最後,對長期以來給予我關心和幫助的長江日報社的領導和同事們表示感謝,對人民日報出版社能持續出版「好新聞」系列圖書表示感謝,對熱情作序並給予鼓勵的工人日報社原社長、總編輯孫德宏表示感謝,對鼓勵我繼續把「好新聞」系列實務研究做下去的媒體同行和高校新聞院校師生表示感謝,對家人們長期背後的奉獻和支持表示感謝。(本文系【好新聞的魅力】一書後記)

(購買連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長江朱建華」微信公眾號

主編:劉娟

編輯:溫佳楠

校對:李媛 毛潔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