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公眾號改版,新規定下文章推播會被刷掉,大家的公眾號首頁就看不到我們的推播了,為了不錯過彼此,動手給我們帳號加個星標 ★ 哦 】
點選上方公眾號卡片→點選右上角...符號→選擇第一個「設為星標 ★ 」。
序言
烏雅·兆惠(1708年-1764年),字和甫,清朝乾隆時期著名將領,滿洲正黃旗人。
兆惠所處的年代恰是康乾盛世,國家實力蒸蒸日上,人口穩步增長,社會安寧穩定。
雖然日久承平,但康雍乾三代帝王繼承先輩好勇善戰的傳統,從康雍時期收台灣、降漠北、平青海、定西藏,到乾隆初期平定大小金川,帝國疆域急劇擴張,赫赫武功,威震東亞。
在這風雲激蕩的歲月裏,帝國湧現出很多優秀將領,如年羹堯、嶽鐘琪、傅恒、阿桂、福康安、海蘭察等。
在這一眾將星中,兆惠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他最大的功績是平定西域準噶爾、回部叛亂,一統天山南北19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使安史之亂後脫離中原王朝的西域失而復得。
兆惠本人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收復國土最多的人,同時憑此不世之功配享太廟,畫像位列中南海紫光閣功臣第二位,被後世譽為「中國反疆獨第一人」。
........................................................................................................................
關於兆惠其人:出身勛貴,青年得誌
兆惠出身貴族名門,是雍正的生母孝恭仁皇後烏雅氏的族孫,父親烏雅·佛標,官至都統,職掌八旗中一旗的戶口、生產、訓練等,是八旗編制中的最高長官,放到現在是妥妥的大軍區司令級幹部。
出生在這樣的顯赫家庭,兆惠自然有著超乎尋常人的起點和閱歷。
1731年,年僅23歲的兆惠以筆帖式的身份被授為軍機處章京,成為朝廷中樞要員。
後來又先後歷任兵部郎中、內閣學士、刑部右侍郎、正黃旗滿洲副都統、鑲紅旗護軍統領等職務,一步步從六部文官成長為軍隊首腦。
1748年兆惠迎來人生第一次考驗,當時清軍正在攻打大小金川,兆惠親自赴金川督辦糧運,雖然未在前線參與打仗,但卻展現出良好的軍事才能。
他在運糧之余,充分了解清軍實力,向乾隆奏報:清軍營中只有烏爾登、哈攀龍兩人作戰勇猛,其他副將多為庸才,各省派兵情況大部不實。
乾隆聽聞隨即要求金川前線總指揮傅恒核實整改,不久清軍平定金川,班師還朝。
在這場戰爭中,兆惠的機敏決斷、冷靜穩定給乾隆留下深刻印象,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裏,兆惠先後擔任山東巡撫、軍機大臣等職。
豐富的軍政大事謀劃經驗和地方執政經歷讓兆惠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為以後經略西北打下堅實基礎。
平定準噶爾汗國,血膽將軍收復北疆,一戰成名
平定大小金川後,乾隆將目光轉向西北。準噶爾汗國,這個曾經統治西域,與大清為敵七十年的遊牧帝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動亂。
上層權貴內亂鬥爭不止,雪災瘟疫肆虐,數以萬計的牲畜病餓而死,牧民流離失所。
此時正是收復西域的大好時機,1754年乾隆出兵準噶爾,兆惠受命協理北路軍務並總理糧餉事務,在此後的兩年裏清軍兩次戰勝準噶爾叛軍,收復準噶爾汗國首府伊犁,首領阿睦爾撒納被迫逃亡中亞。
兆惠雖然未指揮作戰,但憑借出色的後勤保障工作,被乾隆任命為定邊右副將軍,籌辦伊犁善後事宜。
但就在清軍撤走不久,準噶爾內部軍事首領噶勒藏多爾濟,及其侄子紮那噶爾布,以及達什策零、巴雅爾等人發動叛變襲擊駐伊犁清軍,一時間漠北形勢再次告急。
當時兆惠是最高軍事指揮官,雖然未正兒八經的打過仗,但臨戰之際絲毫不懼,當即清點五百騎兵前往平叛。
事實證明,兆惠是天生的猛將,初戰便打敗於己兵力十余倍的達什策零,殺死叛軍數千人。
1757年,兆惠率軍到達烏魯木齊,與噶勒藏多爾濟、紮那噶爾布等叛軍主力交戰,戰況十分激烈,雙方一日就作戰十余次,戰馬幾乎用盡。
兆惠大軍在冰雪中行進,由於叛軍人數太多,導致兆惠被包圍,不過兆惠隨即派人殺出一條血路尋求清軍主力支援。
辦事大臣雅爾哈善派遣侍衛圖倫楚率領八百人前去援助,成功與兆惠匯合,兆惠得到援軍後立即組織反攻,擊敗叛軍,將其徹底逐出北疆。
此後兆惠一路向西追擊,俘獲叛軍首領巴雅爾等人,準噶爾前首領阿睦爾撒納驚慌失措,北逃至沙俄境內,不久身染瘧疾在俄國病逝。
至此準噶爾汗國被徹底消滅,天山以北全部納入大清版圖。
兆惠因作戰勇猛,功不可沒,被封為一等武毅謀勇公,授戶部尚書、鑲白旗漢軍都統、領侍衛內大臣等職。
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為大清開邊二百萬平方公裏
回部即維吾爾部,回部首領波羅尼都、霍集占被稱為大小和卓。
在清軍平定準噶爾汗國回師後,大小和卓認為回部據守南疆,倚仗幹旱沙漠惡劣環境,料定清軍不會再次勞師遠征,對僅有數千駐軍的兆惠更沒放在眼裏,因此萌生反叛之意,並於1757年末起兵反清。
乾隆先是任命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前往討伐,但進攻不力,屢被霍集占擊敗。乾隆惱怒之下逮捕雅爾哈善,任命兆惠為定邊將軍。
1758年八月兆惠從伊犁出發南下,臨行前命副將富德駐阿克蘇,為預備梯隊,自己親自率四千清軍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直抵小和卓霍集占所在的葉爾羌城(新疆莎車)。
霍集占挖溝築台,堅壁清野,以逸待勞。兆惠經過兩個月的長途跋涉,於十月初抵達葉爾羌城外四十裏處紮營。
霍集占想趁兆惠立足未穩,率城中數百士兵殺出,結果回兵三戰皆敗,不得已退回城中固守,兆惠則將大營安紮於黑水河畔,是為「黑水營」。
由於求勝心切,兆惠安營幾日便點兵一千余人南進,誘敵出戰,就在兆惠渡河過橋時,橋突然斷裂,城中隨即沖出回軍5000騎兵、1萬步兵,從兩翼攻圍清軍。
清軍寡不敵眾,浮水還營,兆惠兩次更換戰馬,面部四肢均負傷,第二天霍集占率軍向黑水營發動猛攻。
兆惠築起臨時工事,頑強抵抗,兩軍激戰五天,清軍打退回軍無數次進攻,霍集占銳氣受挫,只能由強攻改為長期圍困。
秋去冬來,黑水營之圍從十月持續至次年正月,南疆冬季氣候惡劣,天寒地凍,彈盡糧絕,援兵不至,兆惠軍依然苦苦支撐。
期間霍集占在上遊決河灌營,清軍便在下遊挖溝泄水,回軍火器充足,向清軍轟擊,槍彈如雨,子彈嵌入樹木,清軍便砍掉大樹,從樹幹中挖出數萬顆彈丸,以補充軍備。
同時兆惠還指揮清軍挖水井,掘窖糧,以補充給養,正當雙方僵持不下之際,1759年正月初八,富德率三千援軍趕赴葉爾羌。
霍集占不得不調轉兵力對付富德,夜裏兆惠聽到北方有槍炮聲,又見圍營的回兵減少,判斷援軍已到,於是重整軍備,一邊分兵兩路出擊,另一邊遣使與富德聯系。
在兆惠、富德兩軍夾擊之下,回軍大敗,霍集占奪路而逃,黑水營之圍正式解除,不過由於清軍後勤供給有限,只能先回阿克蘇休整,等待時機。
黑水營之戰後,回部軍隊損失慘重,再加上大小和卓肆意剝削,不少部落及百姓紛紛背離。
很多部落首領向清軍投降並提供大量資訊情報,於是兆惠開始籌集糧餉,計劃乘麥熟之前再次進攻。
眾叛親離的和卓兄弟料想敵不過清軍,為了活命,小和卓和大和卓分別在葉爾羌和喀什噶爾搜集財物、馬匹,攜帶大量家眷親信西逃,於六月撤出南疆翻越蔥嶺,抵達巴達克山(阿富汗境內)。
七月,兆惠分兵兩路西進,大小城池望風而降,兆惠本人親率九千騎兵進駐大和卓駐地喀什噶爾城,富德則進駐葉爾羌城,清軍取得全勝。
史載:
清軍共計收獲賊眾一萬二千余人,軍器二千余件,駝騾牛羊萬余。
此後兆惠留在喀什噶爾做好善後工作,命富德西進追擊大小和卓。
富德不負所望,在蔥嶺以西大敗和卓軍隊,深入巴達克數百公裏,逼迫巴達赫尚國王蘇勒坦沙交出大小和卓。
蘇勒坦沙畏懼清軍實力,將大小和卓殺死後,屍體交給清軍,富德滿意,班師回疆。
至此天山南北兩麓均被平定,兆惠在三年間經歷無數殊死鏖戰,多次以兩三千人力戰敵軍數萬,創造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最終成功為大清開邊190萬平方公裏,失去千年的西域失而復得,取名新疆。
1760年兆惠凱旋回京,乾隆親自為他牽馬進城,授其禦前大臣、協辦大學士兼署刑部尚書之職,繪其畫像於平定回疆之亂功臣圖,懸掛於紫光閣。
1764年兆惠病逝,享年五十六歲,乾隆親臨喪禮,贈其太保,謚號文襄。
小結
兆惠作為平定新疆的功臣,是中國有史以來收復國土最多的一個人,他雖然功績顯赫,但卻不像嶽飛、鄭成功等民族英雄被大家所熟識,這未嘗不是遺憾。
在小編看來,無論何時,維護國家統一,捍衛領土完整都功在千秋,值得被人們傳頌。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