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國際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中國和美國摒棄前嫌,開始在經濟、軍事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與此同時,中國和蘇聯的關系也得到了緩解和改善,蘇聯逐步撤走了屯駐在中蘇邊境的百萬大軍,戰爭的陰霾逐漸消散。
鄧公由此意識到,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和平與發展將成為世界的主旋律,世界大戰可能永遠也不會再爆發。既然如此,那中國也就沒必要維持規模龐大的常備軍,於是鄧公便決定進行裁軍,實行「精兵戰略」,這樣一來可以縮減國防開支,節省財政預算;二來也能向社會輸送不少勞動力,促進經濟發展。
1984年,裁軍命令由中央軍委下發到各個機關部門、軍區,很快便引發了官兵們的熱議,大家紛紛開始猜測,哪些部隊、部門、軍區會被撤銷,哪些人又會脫下軍裝、結束現役。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福州軍區必然在裁撤之列,因為此時兩岸關系已經大為改善,基本很少再爆發沖突,福州軍區的戰略地位由此直線下降,基本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
再者,昆明軍區與成都軍區功能重合,二者只能存其一,不過鑒於當時中越之間的戰爭還未結束,昆明軍區的權重略高於成都軍區,所以外界普遍猜測,後者將會被裁撤。但結果卻出乎所有的人意料,中央軍委在經過認真、謹慎的考慮後,竟然撤銷了昆明軍區而保留了成都軍區。
因為成都軍區地處整個西南的中心,既可以很好的照顧到西藏,也能為雲南、貴州提供強有力的後援、支持;另外,成都軍區的各項設施比較完備,不需要再投入資金進行建設,可謂省時省力省錢。昆明軍區的司令和政委雖然心中有萬般不甘,但他們作為軍人,還是無條件服從上級的命令,主動向成都軍區移交各種機密資料,同時自行成立善後委員會,處理軍人退伍、轉業等棘手的問題。
至於成都軍區的司令王誠漢和政委萬海峰,中央軍委原本打算委任他們繼續擔任合並、改組後的成都軍區一把手、二把手,但王誠漢卻婉言謝絕了這番好意,他當時已經68歲了,體力和精力大不如以前,所以便打算趁著此次軍改直接離休,安度余生。
王誠漢將軍十三歲參加革命,十四歲被編入紅軍服役,歷任少共團副排長、連長,1935年,他參加了漫漫長征,一路歷盡艱難險阻,最終克服重重難關順利抵達陜甘寧。抗戰時,王將軍進入八路軍守備兵團任職,在1937年下旬到1942年上旬這段時間,他率領部隊多次征剿延安、榆林一帶的土匪,一舉掃清了社會不安定因素,有力的保護了陜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1943年,王將軍被派駐到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擔任團長,先後參加了龍尾、伏牛山戰役,取得了豐碩的戰果。解放戰爭時,他在華北軍區某部擔任旅長,1949年初,他又被轉調到西北野戰軍工作,曾參與指揮了寶雞戰役、蘭州戰役,擊潰了盤踞在西北的反動派武裝,解放了陜甘青寧新五省。建國後,他又率軍前往北韓作戰,並在鹹陽阻擊戰中正面擊潰聯合國軍王牌部隊,獲得了誌願軍總部的通令嘉獎。
1953年,他回到國內,先在軍校深造了一段時間,隨後被調到六十軍出任軍長,進入60年代,他先後任西藏軍區、成都軍區副司令員,1982年升任成都軍區司令,兼任四川省委常委。1985年,他卸下大軍區司令員一職,準備就此離開政壇,過安穩的退休生活,可僅僅半年之後,鄧公便一再要求他重新出山,主管軍科院的日常工作。
王誠漢推辭不過,只得重新肩挑重擔,繼續砥礪前行,兢兢業業的為國家建設做貢獻,1988年,他參加了第二次「大授銜」,並榮獲上將軍銜,1991年,他因為過度勞累突然中風,雖然經過搶救並無生命危險,但他卻因此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癥,左手、左腳幾乎完全喪失了行動能力。
1992年,黨中央批準他退休,並專門組建了一支頂級醫療團隊負責他的身體健康,1998年,他受邀參加了軍功表彰儀式,並獲得江同誌親自頒發的軍功章,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場合。2009年,這位戰功卓著的老將軍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時年九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