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紅夷大炮的命運

2024-07-06歷史

防失聯,敬請關註備用號:

明朝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六萬後金軍氣勢洶洶,圍攻孤城寧遠。不足兩萬的明軍憑借一種新式火器的出色發揮,電光石火之間,城下人仰馬翻,「火星所及,無不糜爛」。後金軍隊猛攻十二天,一無所獲,被迫撤退。這是明軍首次擊敗後金,軍心復振,朝野歡呼。

明朝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六萬後金軍氣勢洶洶,圍攻孤城寧遠。不足兩萬的明軍憑借一種新式火器的出色發揮,電光石火之間,城下人仰馬翻,「火星所及,無不糜爛」。後金軍隊猛攻十二天,一無所獲,被迫撤退。這是明軍首次擊敗後金,軍心復振,朝野歡呼。

這種明末傳入中國的新種火器,就是鼎鼎大名的紅夷大炮。相較明朝的傳統火炮,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首先是射程遠。寧遠大戰的火炮射程普遍在五百米以上,最遠能達到一千米。其次,口徑大,一般在110-130mm之間,是前裝滑膛加農炮。第三炮管長,炮長3長,此由意味著炮彈的初速高、威力大。第四精度高,炮身重心處有炮耳,以此為軸,調整射擊度角和火藥用量,配合準星和照門,達到精確射擊的目的。最後管壁厚,炮管從口到尾逐漸增粗,符合炮膛內壓力由高到低的原理,降低了炸膛的風險。這種大顯身手的火炮,就是紅夷大炮。

明朝時的紅夷大炮,最初為仿造荷蘭重型前膛

明朝裝備的紅夷大炮,有一部份是英國的艦載炮。約162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獨角獸」號戰艦,突遇台風,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沈沒。1625年,有漁民捕魚時,撈到了炮彈。時任廣州府推官的鄧士亮正在陽江巡視海防,獲知訊息後,立即組織打撈船,裝備絞車和滑輪,僱用精通水性的民夫,在附近海域打撈出18磅艦炮三十六門,其中的二十二門包郵北京。抵京後,有十一門炮又奔赴寧遠,擊退了後金的圍攻,勝利背後有鄧士亮的默默奉獻。

打撈沈炮,數量有限,無法滿足明朝的國防需求,海外軍購成為重要的選項。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占領澳門。出於安全的考慮,葡萄牙人選擇險要地勢,相繼修築9座炮台。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鑄炮專家伯多祿·蔔加勞(Pedro Bocarro)在西望洋山麓竹仔室村尾建立了蔔加勞鑄炮廠,以此滿足澳門當地的火炮需求。

蔔加勞鑄炮廠1640年鑄造的大炮

蔔加勞鑄炮廠號稱「世界最好的鑄炮廠」,主營銅制和鐵制的火炮,兼營炮彈和火藥,甚至還給教堂鑄造銅鐘。鑄炮用的銅料大多數來自於日本,鐵料、硫磺等透過就地取材解決。銅炮由葡萄牙人親自制造,鐵炮由中國人代工。蔔加勞的兒子萬奴·蔔加勞在內港河邊新街附近的麻雀仔街,開設了「萬奴行」,專門從事軍火交易。蔔加勞鑄造的火炮效能優異,威力驚人,不止中國、日本、印度、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紛紛采購,英、法等歐洲國家也時常光顧。英法半島戰爭中,名將威靈頓手下的炮隊中,就有蔔加勞炮的身影。

明末清初,不斷有傳教士來到明朝,在各地宣揚宗教,除此以外,他們還帶來了先進的火器技術。當時,明朝外有邊患,內有民變,多造炮、操好炮,是明軍的現實需求。在歷史變革之際,一方有傳教的意願,另一方面有軍備的需要,雙方一拍即合,西器東漸緩緩拉開了序幕。

有了頻繁往來的軍購,明朝將澳門作為一個特區,默許了葡萄牙人的存在。精明的葡萄牙人顯現出生意人的本色,一邊向明朝繳納稅金二萬兩,地稅五百兩。另一邊賄賂廣東的地方官,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甚至還出動戰艦幫助明軍鎮壓叛軍。

徐光啟(1562.4.24-1633.11.8),字子先,號玄扈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明朝科學家徐光啟委托李之藻等人,派張燾、孫學詩等人,以天主教徒為掩護,前往澳門,輾轉購得四門火炮。經過測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徐光啟認為「可以克敵制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張燾、孫學詩以欽差大臣的身份,來到澳門,與葡萄牙商討購買火炮和聘請炮手的事宜。葡萄牙為了避免西班牙、荷蘭等國染指明朝,以優惠的價格出售了22門紅夷大炮,並且提供了23名葡籍炮手和1名轉譯。次年四月,葡籍炮手若翰哥裏亞在試炮時發生意外,炮管炸膛,當場身亡。徐光啟遭到朝中保守派的彈劾,被迫辭職返鄉。明朝第一次大規模購炮以差評告終。

隨著寧遠、寧錦兩次大捷,袁崇煥提出的「憑堅城、用大炮」的戰略,取得了成功的實踐。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崇禎皇帝重新起用徐光啟,並且派遣李逢節和王尊德遠赴澳門,采購紅夷大炮。這一回,明朝總共采購了火炮七門、大型火銃三支和西式火槍三十支,還聘請了以葡萄牙人貢薩握德謝拉為首的炮手、技師和造炮工匠等31人。

神威大將軍炮

次年十一月,皇太極率後金軍繞道龍井關、大安口,叩關入京。葡籍炮隊行至山東濟寧,遭遇後金軍襲擾。貢薩握德謝拉率隊進入涿州,在知州陸燧的支持下,紅夷大炮憑城射擊,「其聲如雷」,後金軍受創驚懼,無心戀戰,向北逃循。

崇禎三年(1630年),貢薩握德謝拉一行抵京。明朝將新購紅夷大炮安置在京師各個城防要地,崇禎皇帝給北京的紅夷大炮取名「神威大將軍」。明朝對這支葡籍僱用軍給予了優厚的待遇。隊長貢薩握德謝拉的年薪是一百五十兩,每月額外補貼十五兩,其他人的酬勞是一百兩,再加每月夥食費十兩,這待遇相當於明朝的六品官員了。

面對後金軍咄咄逼人的氣勢,貢薩握德謝拉主動要求前往遼東,獲得批準。炮隊經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計劃經海路北上遼東。在此期間,協助登萊巡撫孫元化,設立鑄炮基地,采用炮管冷卻鑄造工藝,開發出遠勝歐美同行的加強版紅夷大炮,葡籍炮隊的規模也從13人增至40余人。

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年—1644年)

崇禎四年(1631 年)五月十七日,後金軍大舉進攻位於鴨綠江口的皮島,先期抵達皮島的13名葡籍炮手,技術熟練,經驗豐富,屢屢操炮,據【火攻挈要】記載,「崇禎四年,某中丞令西洋十三人,救援皮島,殲敵萬余,是其猛烈無敵,著奇捷之效者此也」。此後六年,後金軍沒有再犯皮島。

次年正月,孫元化部將孔有德、耿仲明發動叛亂,攻陷登州。

此番孔有德、耿仲明等駕著百余艘船只,12000多名士兵和家屬,無數火器彈藥等從鴨綠江口鎮江堡登陸投降後金,最關鍵的是,他們的船上還有數門紅夷大炮。

【孔有德致書皇太極乞降手本】:「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餘,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器,更與明汗同心協力,水陸並進,勢如破竹,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乎?」

皇太極聽說孔有德來降,親自到郊外十裏外迎接,並給他以女真最隆重的禮節「報見禮」的待遇,可見他對這支降軍的重視。

有了孔有德、耿仲明帶來的紅夷大炮和技術工匠,佟養性的工作突飛猛進,不久後,後金的設立了專門的炮兵部隊「烏真超哈」,佟養性擔任烏真超哈固山額真,也就是漢軍都統。

徐光啟費盡心力引進的西洋大炮技術,就這樣被後金不費吹灰之力所得,由於紅夷大炮中的「夷」字犯了清朝的忌諱,被改稱為「紅衣大炮」。

清軍改良後的紅夷大炮

隨後,騎射皆精又擁有紅衣大炮的清軍,入關之後成為近乎無敵的存在,在統一戰爭中難得一敗。

許多原本難以攻克的堅城,比如李自成大軍據守的潼關,史可法堅守的揚州等,在紅衣大炮的攻擊下都輕松攻克,漢軍炮隊成為了清軍南征北戰的重要助力。

雖然紅衣大炮在中原戰場所向披靡,但這種以艦炮為原型的笨重火炮在歐洲戰場已經落伍。同時期的歐洲,被稱為「北方雄獅」的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軍隊中,團屬火炮,也就是著名的軍團炮已經普遍裝備,瑞典軍隊裏已發展出24磅、12磅、3磅的完整火炮體系,輕便簡易火力卻同樣強大,團屬3磅軍團炮只需要兩個人就可以操作。

至此,動輒千斤的紅夷大炮,比之歐洲已經落後不少。

往期精彩:

更多資訊,關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