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熟練工:來自中世紀的旅行者

2024-06-21歷史

一些中世紀傳統頑強地延續至今,與現代生活完全無關。在德語國家,如德國、奧地利、瑞士以及比利時和法國的部份地區,熟練工旅行的習俗叫做「熟練工年」(德語Auf der Walz),直到現在仍然十分盛行。

自中世紀以來的數百年間,在歐洲,完成學徒生涯的年輕人開始以「熟練工」 (journeyman,這個詞源於法語 journée,指的是熟練工獲得報酬的一天的工作) 的身份外出旅行,按天為不同的師傅工作,見識世界,積累行業經驗。之後他就可以成為「大師」,在這之間他的身份就是熟練工。他們大多是木匠,但也有一些是石匠、屋頂工、管道工或其他古老的建築工種。

當然,他必須帶上自己的工具和簡單的衣物,裝在一個布包中。他的目標是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找到一個他所在行業的大師,並為之工作。

當地的工匠大師必須收留任何來敲門的熟練工,並為其提供食宿。有時,農民、酒館或當地家庭也會收留熟練工,因為他們的傳統仍然受到廣泛的尊重和支持。因此,每個被收留的熟練工都要透過自己的行為保持良好聲譽,這樣下一個同伴才會受到社會的歡迎。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裏,他將在大師的指導下學習新技術和技能。他在這裏的時間不能超過三個月,因為他必須保持陌生人的身份,並前往下一個城鎮。如果可能的話,他可以搭便車,鐵路旅行不受歡迎,但允許乘坐飛機和輪船進行(海外)長途旅行。但在過去,他要麽一個人步行,要麽就像鴨子一樣成群結隊地行進。

這是歐洲的一道來自中世紀的風景線,這群出遠門闖蕩的年輕人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無不讓人側目。

那麽,這些人究竟是誰呢?這一古老的傳統為何如此悠久,並依然發揚光大?

熟練工公會在1920年代消亡,並在1980年代卷土重來,事實上,它現在比二戰前更加興盛。因此這一傳統重新煥發活力,與中世紀的概念基本保持不變。

▲圖:巴特基辛根(巴伐利亞)徒步旅行的熟練者會議。2010年。

在中世紀,學徒必須跟隨行會大師很多年。經過多年的學徒期,他就可以成為熟練工了。

但行會卻不允許沒有經驗的年輕工匠晉升為大師,學徒只能選擇受雇,按日領取薪資,但很多人更願意四處奔走。

在歐洲部份地區,例如中世紀後期的德國,花時間擔任熟練工,從一個城鎮走到另一個城鎮以獲得不同工坊的經驗,成為培養有抱負的大師的重要組成部份。

旅行年限過半後,家庭成員就可以在相關行會的登記簿上登記為工藝大師候選人。只有在旅行期結束後,再在申請地的工坊工作幾年,即所謂的「勇氣年」,才有可能註冊為行會大師。

過去,在成為大師之前必須按照這樣的傳統旅行。現在則是自願的,是一種榮譽。

▲圖:熟練工在旅行期間的行李。2015年。

三年零一天是「熟練工年」 (auf der Walz,這個詞的意思是捲動或轉動,如舞蹈「華爾茲」一樣四處巡遊) 的規定期限。在此期間,熟練工必須遠離家鄉至少50公裏,否則就會被冠以「白吃白喝者」的惡名,然後被不光彩地逐出兄弟會。

因此熟練工兄弟會制定了一個標準,保證他的優良品行,這對人們把他們和流浪漢區分開來很有幫助。

他必須在30歲以下,單身,無子女,無債務,無前科。熟練工年的目的是積累經驗,而不是財產或財富。他將只帶著最基本的必需品出發,多半是只帶一個包袱。

在旅程開始時,熟練工只攜帶一小筆固定金額的錢(過去通常是五德國馬克,現在是五歐元)。最後,他回家時口袋裏應該裝著同樣多的錢。因此,他不應該在旅途中浪費金錢,也不應該儲存任何財富,而應該只為了體驗這個習俗而旅行。

為了互相學習熟練工之間的禮儀和習俗,每個熟練工在最初的幾個月裏都會有一個所謂的「出發熟練工」陪同,指導他學習所有的規則和秘訣。

比如,熟練工之間有一些秘密的手勢和特殊的握手方式,每個行會的手勢和握手方式都不盡相同,但都是為了確保對方是真正的工匠而不是冒牌貨。在早期,向非兄弟會成員傳授這些技能是要受到懲罰的。雖然在電話、身份證和官方文憑時代不再那麽必要,但這些標誌仍然作為一種傳統保留下來。

他們還可以透過行會領帶來辨認彼此,有時還可以透過金耳環來辨認,在某些情況下,金耳環會顯示佩戴者的隸屬關系。比如石匠會佩戴帶有六角星的金耳環,讓人想起石匠建造的所羅門聖殿。在早期,耳環和金手鐲對熟練工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必要時可以用來換錢,如果熟練工在旅途中去世,還可以用來支付掘墓人的費用。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也就是說,只有在真正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可中斷旅程,例如在患重病的情況下,或者是直系親屬(父母和兄弟姐妹)即將去世。

除了耳環和手鐲外,他的衣著打扮也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他是熟練工:黑色燈芯絨喇叭褲、夾克和馬甲,配白襯衫和寬邊黑帽,有時還戴高帽,外加一根非常時髦的卷曲手杖。夾克上有六顆銀扣,代表每周工作六天,馬甲上有八顆銀扣,代表每天工作八小時。

帽子對他而言非常重要,因為它表明他是一個「自由」的人,能夠自己做決定,只有在他真正尊重的人面前才會脫帽。

由於木匠在外國人中占很大比例,而且旅行的傳統在木匠中保存得最好、最久,因此幾乎沒有人知道其他行業的熟練工也可以去旅行。這也導致了許多其他行業的熟練工也可能穿著典型的黑色木匠裝。但事實上其他行業的熟練工都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如金屬工穿藍色,泥瓦工穿灰色或米色,食品工穿黑白相間,彩繪工穿紅色。

▲圖:一位德國-匈牙利毛皮商的旅行書。1816年。

不管怎樣,任何行業的熟練工必須保持幹凈整潔,舉止得體,待人友善,衣著講究。他的舉止在公共場合應該表現得友好,這將幫助他們找到過夜的地方並搭便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因此每個人都有一本旅行手冊(Wanderbuch),在當地市政廳蓋章以代替居住登記。如果熟練工在城鎮中尋求一點幫助,這裏也會註明。在這本手冊中,他記錄了大師或客戶的各種工作任務。過去,熟練工僅賺取自己的食宿薪資,而現在他的薪資是按市價計算的。

當到達一個新的城鎮時,熟練工會被指派給一位審查大師,確認他的熟練薪資格。然後他會收到一份工坊清單,按照一定的順序走訪工坊,四處尋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熟練工會得到一小筆錢——足夠他去下一個城鎮的路費。否則,他將在行會庇護所中獲得一席之地。他的名字會被記入行會保險箱,並註明他與主人的契約期限,通常為半年。雙方都可以在任何時候收回這個契約。

離開城鎮時,行會會頒發一份證書(Kundschaft),說明工作成就,並斷言熟練工的適當行為和契約的有序結束。沒有它,在下一個城鎮很難找到新的契約,但實際上,大師們確實經常抱怨熟練工逃跑。許多行會庇護所都有一塊黑板,上面寫著這些潛逃者的名字,以及他們留下的債務。

截至2010年,德國還有450名熟練工走在遊學的路上,雖然絕大多數仍然是男性,但如今年輕女性「熟練工」已不再是聞所未聞。就像上面這些年輕女性一樣。

就這樣,在卑微的生活中,一個年輕人學會了如何建立信任,找到了自己的勇氣。學會與不同的大師和其他夥伴合作,接受彼此的差異,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一個人三年多不能回家,任由陌生人擺布的時候,他的性格會得到很大的鍛煉。然而,他可能會比呆在家裏發現更多,學到更多。

這是一次偉大的冒險,它能讓旅行者積累豐富的經驗,培養堅韌不拔的精神,並在三年零一天結束時變得成熟穩重。更不用說這些年所帶來的體能和耐力了。

單行本已更新到第五期(卷10、11、12),另有我收藏的大量中世紀書籍,領取方法見


部份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