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1957年毛主席途經沈陽,問軍區司令:黃毛丫頭呢?我要吃她做的飯

2024-04-18歷史

廣袤的雪山、無垠的草地、空蕩蕩的糧食袋、未可知的毒蟲、隨時將或出現的敵人、嘴邊殘留的野草野菜……

這不是用盡誇張手法的荒野求生,這是萬裏長征的真實境況。

長征鋼筆畫(源自網路)

毛主席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的一場成功的戰略轉移,是扭轉形式的偉大奇跡。

在這場涉及生死的嚴峻戰役之中,紅軍戰士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奇跡,陶萬榮也是其中一員。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黃毛丫頭,卻讓毛主席和朱老總惦念了多年,甚至在途徑沈陽的時候,還指明要吃她做的飯。

陶萬榮

這又是怎麽一回事?陶萬榮與毛主席和朱老總之間,又發生過怎樣的故事?

轉移,為了革命的勝利

1933年9月,蔣介石集中了五十萬的兵力炮火,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意圖透過堡壘推進、步步為營的政策,對中央紅軍發動進攻。

蔣介石

面對敵人的猛烈炮火,面對人數不到十萬的中央紅軍,敵我的力量懸殊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了粉碎敵人的行動,為了重開革命的局面,中共中央做出了率領紅軍撤離中央蘇區的決定。

這是時局之下的一步險棋,但是紅軍雖然身處逆境,卻始終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線,不過這項決策執行起來亦是有著百般的艱難。

自1934年10月開始,中央紅軍就開始進行了戰略轉移,但是有限的糧食儲蓄、敵人不斷的進攻炮火以及惡劣的征途險境都成了長征路上的一個個難關。

長征畫作(源自網路)

為了果腹,戰士們吃完了皮帶皮鞋,但是饑餓造成的死亡威脅卻始終縈繞在長征戰士的心頭。

看著一個個形同枯槁的紅軍戰士,賀龍元帥做出了一個決定:殺戰馬。

眾所周知,賀龍元帥是一個愛馬狂,他的戰馬也曾多次救他於危難之中,但是只因「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活人被餓死」,賀龍元帥還是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的戰馬,將所得的馬肉盡可能多的分到紅軍戰士的手中。

賀龍元帥

幸運的是,中央紅軍用兩年的長征在這場「腹背受敵」的戰役中,奪得了勝利,不僅成功走完了二萬五千裏的長征之路,還實作了北上抗日、擺脫敵人「圍剿」的戰略目標。

也是在長征之中,陶萬榮與毛主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毛主席

陶萬榮出生在1916年5月1日的麻城,在她僅有十三歲的時候,長期遭受革命氣息熏陶的陶萬榮就自願加入了革命隊伍,成為了當地兒童團的一員。

兒童團的隊伍裏都是和陶萬榮歲數相近的孩子,但是年幼的他們卻有著和成年人一樣偉大的理想抱負,甘願為中國的革命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

陶萬榮亦是如此。

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之下,1930年,14歲的陶萬榮就因在兒童團中的突出表現被調至少共麻城縣的縣委工作,並在該年的秋收季節正式進入了紅四方面軍的無線電培訓班。

陶萬榮

在訓練班的時候,陶萬榮保持著高度認真的求學姿態,也正是如此,表現不俗的她才能在1933年成立的婦女獨立營中擔任營長一職。

而這一年,陶萬榮只有17歲。

紛揚的戰火不會顧忌17歲的妙齡,它只會如迅猛的野獸,肆意地侵吞一切。

但是,陶萬榮卻絲毫不怯。

她曾在婦女營成立不久的時候,就在人數寡不敵眾的劣勢之下不傷一兵一卒地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她也曾在1934年的3月,帶領1000多名的女戰士在紛飛的炮火之中,與主力紅軍默契配合作戰,並且還及時的護送傷病員下山。

運送傷員的女兵(圖源網路)

擔任人體武器彈藥運輸官的也是這上千名的女戰士,而時任團長的正是陶萬榮。

秦基偉說陶萬榮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假小子」,徐向前說「她是我們這裏有名的黃毛丫頭」,毛主席說「你是一位謀膽兼備的英雄」,朱老總卻說「你能不能顧及一下自己的身體」。

秦基偉

陶萬榮在革命中究竟做了些什麽竟使得多位人物對其連連贊嘆,就連毛主席在見過之後巡視沈陽的時候,也點名要吃她做的菜?

「挑剔」的主席

「主席,午飯的時間到了,中午您想吃點什麽?我安排手下的人好去準備。」

1957年8月,沈陽軍區司令對著在軍區巡視的主席說道,眾人皆知的是,毛主席一向平易近人,生活上也是種保持著勤儉的作風,但是這一次,毛主席卻做出了一個「反常」的舉動。

毛主席(左)

「我聽說黃毛丫頭也在沈陽,你能否派人把她請來,我想吃她做的飯。」

面對主席這個特殊的請求,軍區司令卻是滿腹疑問,「主席,這個黃毛丫頭是誰,煩請你告知一下名字?」

對著一頭霧水的軍區司令,毛主席的警衛員在耳邊緩緩說出了陶萬榮的名字,這一下,軍區司令立馬就了解了,著人去請了她過來。

「你說什麽,主席來沈陽了,指明要吃我做的菜?」陶萬榮激動地說著,但腳下的步子卻沒有絲毫的耽擱,很快就到了毛主席所在的地點,並精心烹製了一桌家常菜。

陶萬榮(一排中間)

見面的時候,兩人的心中都是止不住的激動,毛主席拿起桌上的筷子,品嘗了之後說出的一句「就是記憶中的那個味」,更是將思緒拉進了那段並肩作戰的崢嶸歲月。

1935年6月,毛主席在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的會師慶功上,第一次見到了陶萬榮,不過彼時的兩人一人是在台下的觀眾,一人卻是毫不羞澀在慶祝大會上高聲歌唱的表演者。

會師(圖源網路)

「萬歲,萬歲,我們的會合;轟動全球、全中國……」

激昂的情緒讓台上台下的所有人都是熱血沸騰,征途的經歷的危險在這一刻都被安慰。

所有人的心中都只剩一個念頭:只要革命的最終能夠取得勝利,付出的所有一切都是值得。

毛主席也被這種激昂的情緒所感染,在徐向前的口中他得知了台上的表演者正是陶萬榮,是部隊裏出了名的黃毛丫頭,不僅歌聲優越,還是打仗的一把好手。

徐向前

1934年3月,為了完成協同作戰的目標,中央紅軍集結了各地轉移到中心區的婦女幹部,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的長赤鎮組建了一個婦女獨立團,擔任團長的正是陶萬榮。

這支上千名的軍隊是紅軍的一柄利器,而管理著四營千余名戰士的陶萬榮卻在1935年的5月不傷一卒繳獲了川軍田頌堯一整個營的兵力。

田頌堯

一時之間,「一連娘子軍繳一營白匪槍」的捷報傳遍了整個川陜蘇區,紅軍戰士們都在感慨娘子軍驍勇善戰。

那麽,陶萬榮是怎樣做到的呢?

實際上,這場戰役開始之時也是相當的驚險。

為了保障反攻戰的順利進行,糧食的儲備就必須保證到位,而承擔運送糧食的正是獨立營。

圖片源自網路

半夜的時候,婦女營運送糧草的隊伍在途徑通江縣北面的鷹龍山時,負責探路的偵查員卻發現了敵軍一個營的部隊。

敵人所持的是槍支炸彈,而負責運送糧草的婦女團所有的卻大多都是利刃長矛,鋒利的刀尖比不過敵人的猛烈炮火,因此在這場戰役中,為了糧草的萬無一失,她們只能選擇智取。

因此,她們輕手輕腳地在夜色之中躲進了茂密的叢林,準備伺機而動。

而從前線退下來的田頌堯軍隊已是精疲力竭,滿心滿意想著的只有放松。

這讓陶萬榮一行人看到了機會,在敵人徹底卸下防備準備就地安枕的時候,她們突然從叢林中閃出,高聲吶喊「繳槍不殺、紅軍優待俘虜」的口號,在白匪魂飛魄散之際,繳獲了他們的武器裝備,並且順利完成了組織交代的運送糧草的任務。

圖片源自網路

長征中的「炊事兵」

聽聞陶萬榮的故事,毛主席對這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戰士心中多了一層欽佩。

但是在萬裏長征的過程之中,朱老總內心在贊嘆陶萬榮勇敢的同時,卻對這個姑娘多了一抹心疼。

朱老總

在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順利會師之後,陶萬榮便和大部隊一起正式加入了長征的大軍。

為了盡可能的讓同行的戰士吃上一頓熟食,陶萬榮總是想方設法的將野菜烹製出新花樣。

圖片源自網路

但是有一天,陶萬榮卻突然間病倒了。

惡劣的條件再輔以有限的醫療用品,兵來如山倒的陶萬榮覺得自己必死無疑,但是朱老總卻命康克清將藥材細心的煮好,一勺一勺的餵到陶萬榮的口中,這才將她從死神的手中拉回。

康克清

朱老總的恩情,陶萬榮銘記在心,但是她知道千言萬語的感謝,都不如真真切切的行動,因此,痊愈之後的她在長征的路上總是熱切的攙扶著紅軍士兵,與他們一起攜手並進。

紅軍戰士間的守望相助是推動長征成功的助力劑,但是這種濃厚的戰友情卻並未因為征途的勝利而就此止步,而是延續到了日後的生活。

圖片源自網路

毛主席和朱老總會在路過沈陽的時候特意去探望陶萬榮,陶萬榮在自己的職位之上也始終是盡職盡責,為新中國的發展效盡自己的犬馬之勞。

在新中國成立後自1950年至1966年的16年時間裏,陶萬榮先後擔任過多個重要職務,但是無論在哪一個崗位,她卻始終恪守本分,不忘初心,盡職盡責的人民服務。

1995年12月30日,79歲的陶萬榮在大連病逝,結束了自己的崢嶸一生。

但是在自己生命彌留之際的1993年,陶萬榮卻強忍劇烈的病痛,在世界上留下了她最後一段的鏗鏘文字:

「回顧幾十年,我想,我們這些人算不上虛度年華,幾十年的戰鬥生活中,我們為熱愛的黨和國家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我們對得起歷史,也對得起將來」。

陶萬榮字跡

是的,在中國革命的發展史上,陶萬榮卻是留下了屬於自己的一筆濃墨重彩,她的家鄉麻城也是中國著名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是聞名全國的革命老區。

走出的革命戰士中就包括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許世友。

許世友

1906年2月2日,許世友出生在湖北省麻城縣(今河南省新縣許窪)的一戶貧困農民家庭,在他八歲的時候,父母為了他能在動蕩的時局之中能有一身保護自己的本領,便把他送到了嵩山少林寺習武。

八年之後,許世友離開了少林寺開始在社會闖蕩,擁有一身本領的他在1926年的9月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自1928年起就開始參加革命鬥爭。

精湛的武藝再加上滿腔赤忱的愛國之情讓許世友在戰鬥之中傾盡全力,也多次在戰爭之中吹響了勝利的號角。

圖片源自網路

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許世友主動請纓奔赴前線,不僅扭轉了膠東戰場抗日的被動局面,還指揮部隊解放了煙台市和平度縣。

毛主席說「許世友位了不起的戰將,打紅了膠東半邊天」,小平同誌也說「許世友60年的戎馬生涯中,是百死一生,更是戰功赫赫」。

小平同誌

1985年10月22日,80歲的許世友離世,尊重許世友生前提出與母親土葬在一起的請求,同年的11月9日,他的遺體在故鄉入土為安。

但在這件事情上,許世友卻是個例外。

因為在20世紀五十年代,毛主席帶頭簽下了同意火葬的大字報,一眾中央領導也隨之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許世友卻提出想魂歸故裏,安眠在母親的身邊,聊盡生前未能達願的孝心。

毛主席同意了許世友的請求,紅軍戰士是中國的人民,但也是父母的兒女,為中國盡忠,在父母面前盡孝,這是兒女的本分,

毛主席

陶安榮和許世友都是麻城市走出的紅軍戰士,而麻城也因豐富的紅色資源及高達144處的紅色遺址成為了聞名全國的紅色革命老區。

在中國革命的發展史上,湧現出了一眾的愛國之士,他們在國家大義之前把個人的生死拋之腦後,在和同胞的守望相助之中,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選擇了顧全大局。

圖片源自網路

感恩一眾革命者的付出,新中國的發展才能蒸蒸日上,新中國的人民才擺脫了往昔不安的生活,有了穩定的住所,也可以在自己的崗位各司其職為中國新階段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感恩先輩,精神永存,吾輩定會緊握時代交接棒,在瑰麗畫卷上譜寫中國新篇。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