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蔣介石的手下,有一個人既不像諸多將領一樣能征善戰,也不像那些政治經濟大員一樣能夠治國,卻經常存在於蔣介石集團的權力中樞,許多重大決策中都有他的身影。
他屢次犯錯造成重大損失,卻得到蔣介石的屢屢包庇,他每當在行事中遭遇失敗被人彈劾,職位卻不降反升。他在中國近代史上沒有留下濃墨重彩的個人特點,卻長期在國民黨中權傾一時。他就是被稱為「國民黨二號人物」的陳誠。
青年陳誠蔣介石曾經說過:「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陳誠的字)」,他到死都要把陳誠留在自己身邊。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深受蔣介石器重和庇護的人,臨終前給家人留下的唯一遺願,卻違反了蔣介石的意思,妻子看到其遺願時也為此臉色大變。最終在蔣介石的反對下,他的意願沒能達成,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陳誠能力一般為何卻能夠如此深得蔣介石的器重與庇護?作為蔣介石極為倚重的人,為什麽他連臨終的遺願都會被蔣介石阻撓?
忠誠的追隨者
陳誠出身於浙江省麗水市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前清秀才,對陳誠的學業較為重視,當時私塾學堂逐漸沒落,父親便讓陳誠進入當地的新式學校學習文化知識。
陳誠1917年陳誠從浙江省立師範學校畢業後,決定到北京謀得一個教員工作,以從事教育為生,但是在路途中他看到山河動蕩,民不聊生,各路軍閥欺壓百姓,遂改變誌向,決定棄文從戎,考進了當時的河北保定軍校。從保定軍校炮兵科畢業後,陳誠先是來到了當時的革命之都廣州參加了革命軍,並憑借自己出色的能力在北伐的大小戰鬥中多次立功,軍銜也連連晉升。中山先生去世後,陳誠選擇追隨蔣介石,並因為多次立功愈發受到蔣介石的重用。
青年陳誠當時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互相勾心鬥角,要想在軍政界站穩腳跟,每個人都需要培養自己的勢力,陳誠也不例外。在受到蔣介石的重用而地位不斷提升的同時,陳誠也在國民黨軍政人員中物色人選,暗暗發展著自己的勢力。1931年年初,陳誠已經是蔣介石麾下手握重兵的高級將領,借著蔣介石倚重他圍剿紅軍的時機,在軍隊中提拔親信,任命周至柔、羅卓英、劉紹先等人為師長,形成了以陳誠為核心的小軍事集團。
陳誠可是雖然陳誠在多次軍事行動之前都口號喊得震天響,可是結果都是連連失利,以至於遭到了國民黨內部許多人的彈劾。對於陳誠培植親信的行為以及戰鬥中的各種失利,蔣介石並不在意,對於他來說,陳誠是對他無比忠誠的將領,甚至國民黨高層許多人將陳誠稱為「蔣介石的替身」、「第二號人物」,就連陳誠的婚事蔣介石都操碎了心。
蔣介石1930年國民黨元老譚延闿病逝之前托蔣介石幫忙照顧其女兒譚祥,譚祥是宋美齡的幹女兒,當時譚祥已經到了該出嫁的年齡,蔣宋二人便將意氣風發且仕途如日中天的陳誠介紹給了譚祥。陳誠與譚祥在蔣宋二人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並於1932年元旦舉行了婚禮。
陳誠和譚祥此時的陳誠在蔣介石面前更是如魚得水,地位舉足輕重,讓國民黨其他要員分外眼熱。在處理軍政事務時,陳誠每次出現挫敗,不僅不會被蔣介石處罰,反而會變相升職,這般包容和寵愛在蔣介石的眾多部下中可謂是獨他一份。就連被稱為「蔣介石的軍刀」的特務組織頭子戴笠在犯錯時都曾哭天搶地向蔣介石跪地求饒才勉強獲得赦免,但也要暫降職務將功贖罪。
戴笠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後,蔣介石被張學良扣押,整個中國為之震驚,國民黨內部也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按兵不動,保證蔣介石的安全,積極與張學良談判,另一派則主張調集兵力準備圍剿張學良,這種主張顯然是置蔣介石的生死於不顧。在這關鍵時刻,陳誠毅然決然站在宋美齡和蔣介石一邊,主張積極談判,爭取以和平的方式將蔣介石救出。12月22日,陳誠跟隨宋美齡乘飛機抵達西安,在西安被扣押了數天之後,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陳誠的忠誠之舉也讓蔣介石深為感動,流著眼淚說道:「辭修(陳誠的字)終不負我,我沒有看錯人,我對辭修的信任是對的。」
蔣介石這次事件讓蔣介石在今後的日子裏更加堅定地把陳誠作為自己絕對的心腹。陳誠與蔣介石的關系之所以能走到如此非同一般的地步,原因大體可以分為功勞、出身和為人三個方面。從功勞方面來講,陳誠從加入革命軍以來,就開始在蔣介石身邊嶄露頭角,無論是在外帶兵打仗,還是在司令部運籌帷幄,都多次立功,因此自然而然就得到蔣介石提拔。從出身方面來講,蔣介石在決定是否重用一個人時,除了個人能力外常常還會有三個考量標準,即是否是黃埔軍校出身、是否是浙江人以及是否忠於蔣介石。
陳誠而陳誠是浙江人,對蔣介石的忠誠度也是無可置疑,雖然是保定軍校畢業,但是在黃埔軍校建校初期就在學校擔任過教官職務,也可以說是黃埔系出身,所以對於陳誠來說,他是少有的這三個標準全部滿足之人。從為人方面來講,陳誠根據其在蔣介石身邊工作的經驗,可謂是精準地摸到了這位委員長的脈門,在出謀劃策及釋出命令之時,他深知蔣介石是謹慎且多疑之人,從來不與蔣介石爭論,即使在對待某些問題時意見相左,也從不違背蔣介石的命令,堅決遵照執行。
蔣介石和陳誠而如果後來事實證明蔣介石的決策是錯誤的選擇,陳誠非但不會像其他軍政要員一樣含沙射影地指出蔣介石的領導責任,反而會將某些錯誤攬到自己的身上,替蔣介石背鍋,對於如此「體貼領導」的部下,蔣介石自然是對他屢屢委以重任。
屢屢失利卻連連晉升
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根據抗戰形勢的變化,更是將種種核心軍務相繼交到陳誠的手中,凡是陳誠所率領的軍隊,可謂都是蔣介石中央軍嫡系中的嫡系。歷數抗戰時期正面戰場的幾次重大軍事行動,凡是蔣介石花費巨大心思準備的,幾乎都有陳誠作為主要人物參與其中。
蔣介石盧溝橋七七事變,蔣介石明知道日軍經過多年準備後攻勢兇猛,很難完全取得抵抗的勝利,於是在華北前線派駐的大多數是非自己嫡系的西北軍部隊。日軍突破華北後兵鋒直指上海,蔣介石為了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援助,決定在上海與日軍進行一場決戰,於是將陳誠任命為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指揮淞滬會戰。但因為逐次添加兵力導致持續戰力不足,以及各部隊配合不力等因素,淞滬會戰宣告失敗,陳誠復命後並未受蔣介石責怪,而是繼續被委以重任。
淞滬會戰接下來日軍向南京進逼,中日在南京不可避免要有一場惡戰,此戰不但關乎抗戰形勢,且直接影響全民族的抗戰士氣。按理說這麽重要的戰役,蔣介石應該會派出自己的親信進行指揮,許多人猜測陳誠還會出馬,可是最終蔣介石卻只任命了一個沒怎麽指揮過大規模作戰的將領唐生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一些人對蔣介石的這一做法感到疑惑,可是明眼人心裏都清楚,南京城一面傍水,三面環山,易攻難守,南京保衛戰只是出於國際聲譽而對首都進行的形式上的保衛,就算所有將士殊死抵抗,憑當時中日雙方的戰力差距,也註定是一場慘敗。
蔣介石結果比想象的更加淒慘,日軍不但攻進了城,而且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而就在南京開戰之前,蔣介石已經將行政中心遷到武漢,並任命陳誠為武漢衛戍司令,讓其一方面負責武漢地區的安全,一方面為接下來可能到來的武漢會戰做準備。南京陷落後,日軍開始向武漢進軍,陳誠指揮中央軍在武漢一帶與日寇展開角逐,透過戰略戰術上的一番運籌,中國軍隊對日軍形成了合圍態勢,並擊斃其大量指揮官。眼看勝利在即,可是日軍卻憑借制空優勢,派出飛機直接向包圍圈中空投指揮官和物資彈藥,使得戰場形勢逆轉,武漢會戰宣告失敗。
武漢會戰此時陳誠在戰場上的種種失利早已引起了國民黨高層將領的不滿,許多人感到甚為氣憤,憑什麽陳誠那麽多次指揮失利,卻從沒有受到任何處罰。蔣介石看到眾人對陳誠的彈劾信後,連迫於壓力在形式上對陳誠給予處罰都沒有,而是強硬地頂住壓力,繼續對其委以重任,後來還將具有重要戰略作用的十幾萬中國遠征軍交給他全權指揮。從蔣介石對陳誠的種種包庇態度上我們就可以看出,蔣介石並不是任人唯能,而是任人唯親,這也是導致國民黨政府最終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是出現一次兩次,部下也許還能夠勉強容忍,但是如果經常這樣做,就免不了引起越來越多人的憤怒不滿,從而逐漸失去人心。如果說在抗日戰爭時因為全民族同仇敵愾一致對外,蔣介石這種獨裁者還能勉強聚攏人心,那解放戰爭就像是一面政治明鏡,將蔣介石統治下的國民黨政府內部之腐敗與渙散顯現得淋漓盡致。1946年國民黨挑起內戰,戰端一開陳誠就響應蔣介石的大話,喊出「三個月之內消滅共軍」,結果非但三個月沒有達成目標,反而因陳誠的指揮失利在一年之內部隊就被殲滅112萬人,在眾人對陳誠的責難之下,蔣介石暫時將陳誠降職,命其指揮東北戰局。
蔣介石和陳誠1948年1月8日,當時東北地區戰事愈發激烈,國民黨軍連連失利,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就損失了6萬多人,蔣介石親自前往沈陽督戰,聽取各個將領的作戰匯報。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主任的陳誠義正詞嚴地說道:「兩天前我命令新五軍向沈陽集結,部隊突然遭到共軍圍堵,可是第六軍軍長卻見死不救,導致新五軍被全殲……」陳誠也許以為第6軍軍長作為自己的部下,會心甘情願地為自己背鍋,就像自己以前時而為蔣介石的錯誤而背鍋一樣。
遼沈戰役可是沒想到話音剛落,血氣方剛的第6軍軍長立即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厲聲說道:「陳長官,您從沒有向我下達過增援新五軍的命令,竟要將失敗的責任推到我的身上……」陳誠立時變得臉色鐵青,蔣介石雖然對陳誠有袒護之心,但在這事實面前也不好多說什麽,只是坐在那裏默默地聽著,一時間整個會議廳吵成一團。一番爭論之後,蔣介石也很清楚地認識到,本來在武器裝備和兵員人數上都占據優勢的東北部隊,在50天內被解放軍殲滅6萬多人,陳誠責無旁貸。
蔣介石以蔣介石一向嚴厲的脾氣,大家以為在這慘重的後果面前,蔣介石無論如何也會懲戒陳誠,起碼做做樣子還應該是有的,可是沒想到蔣介石只是在會議結束時對陳誠說了一句:「你要好好反省。」不久後陳誠就被蔣介石調離東北,並在其他地方繼續擔任要職。蔣介石的這種做法讓當時許多將領徹底寒了心,沒有人再願意為其賣命,本來國民黨軍在東北就已經失利,後來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更是一潰千裏,以慘敗收場,很快東北全境宣告解放。
一生對蔣唯命是從,遺願也因違背蔣命而未能達成
1949年國民黨大勢已去,蔣介石將台灣作為後路,遂派陳誠前往經營。
蔣介石和陳誠陳誠不負蔣介石之托,將台灣打造成國民黨的後方基地。蔣介石敗退台灣後,依然繼續重用陳誠,先後任命其為國民黨副主席、「中華民國副總統」,陳誠在此期間頗有一番「政績」,其中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他在台灣地區實行了土地改革,從地主手中贖買土地,低價賣給農民,受到了台灣民眾的贊揚。1965年,陳誠因為肝癌而時日無多,在臨終前他把妻兒叫到身邊留下遺囑:希望自己死後可以火葬,若將來有機會,就把自己的骨灰帶回大陸老家安葬,以此落葉歸根。
陳誠可是蔣介石為了穩定人心早就做出規定,所有國民軍政人員去世後,必須土葬在台灣,這是陳誠唯一一次不想執行蔣介石的指令,可是就這麽一個願望也沒能達成。1月5日陳誠去世後,蔣介石感到悲痛惋惜,與其他幾位國民黨要員一起組成了治喪委員會,為陳誠舉行葬禮。當陳誠的家人拿出他留下的遺囑時,蔣介石皺起了眉頭,一番沈默之後,他還是不同意將陳誠火葬,並且想要將陳誠的遺囑修改,以「想要土葬在台灣」公開出來。
蔣介石而陳誠的夫人譚祥堅決反對,表示要麽將遺囑原文發表,要麽幹脆不發表,蔣介石也沒有緊緊相逼,就此作罷,就這樣,陳誠的遺體被安葬在了台灣省台北縣同榮村。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