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朱高熾在位僅十個月為何稱仁宗?

2024-05-17歷史

防失聯,敬請關註備用號: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同時也是朱高熾開啟了「仁宣之治」,但實際上朱高熾在位時間並不長,朱高熾從繼位到去世在位時間僅10個月,未滿一年,但後世卻對他頗為贊許,甚至稱他達到了他爺爺明太祖朱元璋和老爹明成祖朱棣都沒有達到的政治高度。

其實朱高熾能被後世如此贊譽,看他的廟號明仁宗就知道了,他和朱元璋以及朱棣相比就在於一個「仁」字。

仁宗朱高熾劇照(資料圖片)

寬厚仁孝的胖子朱高熾

徐達是明朝的開國大將,也是他率軍把蒙古人驅逐出了中原,他與明太祖朱元璋是布衣之交,兩人是真正的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

由於朱元璋與徐達關系親密,因此兩人經常走動,所以在徐達長女年幼時朱元璋就見到過她,朱元璋一見之後就對這個女孩非常喜愛,朱元璋認為徐達的這個女兒有貴人之相,因此與徐達定下了娃娃親,後來徐達的女兒就嫁給了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

洪武十一年(1378年)年僅16歲的徐氏為18歲的朱棣生下了長子朱高熾,此前一年徐氏已經為朱棣生育了長女朱玉英,但畢竟是女兒,因此第一個兒子朱高熾對於朱棣來說是十分高興的事情。

朱高熾的外公是大明第一開國功臣徐達,以母系家族出身而論放眼當時他絕對算是最為顯赫的皇孫,即便是他的堂兄朱允炆的母系家族出身也遠比不上他,只是朱允炆的嫡長身份更高而已。

朱棣和徐氏都十分註重對朱高熾的教育,朱高熾自幼就接受了文武素質教育,朱高熾其實自幼頗有勇力,能騎馬射箭,但是朱高熾在接受儒家教育之後,他則更加偏愛於儒學經典,因而也養成了他喜靜不喜動的性格。

也正是由於朱高熾喜靜不喜動,加之自幼錦衣玉食,夥食太好了,按照史料記載,朱高熾成人之後變成了一個大胖子。

後世都認為朱元璋十分喜愛長孫朱允炆,所以才會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其實在歷史上朱高熾也曾深受朱元璋喜愛。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18歲的朱高熾被朱元璋冊封為燕王世子,這也就意味著將來如果不出意外,朱棣之後燕王的王位就是朱高熾的了。朱元璋同時也讓王世子們都到當時的都城南京來,他要親自再培育一下這些孫子們。

也是這時候朱高熾與其他的堂兄弟們來到了爺爺朱元璋身邊,朱元璋有一次讓這些皇孫們在破曉分時去分別檢閱駐紮在南京周圍的駐軍,這些皇孫都是按照朱元璋的交代破曉分時檢閱部隊然後按時匯報,唯獨朱高熾回來晚了。

朱元璋以為是他偷懶沒有早起,於是就責問他為何回來晚了,朱高熾卻給朱元璋回答其實他是眼看清晨寒冷,不忍士兵忍饑受凍接受檢閱,於是他特意讓士兵們吃完早餐才接受的檢閱。

後來朱元璋又讓朱高熾分閱奏折,朱高熾十分關心軍政方面的奏折,他在批閱中還故意隱匿了一些奏折中有紕漏的奏折,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後,又責問他為何隱匿有紕漏的奏折,朱高熾回答奏折中偶有文字錯字紕漏是可以理解,他不想為了這種事給朱元璋增添煩惱。

其實朱元璋對待朝臣十分嚴苛,朱高熾此舉是不想朱元璋懲罰這些寫錯字有紕漏奏折的朝臣,朱元璋當然也明白孫子的良苦用心,因此朱元璋盛贊朱高熾有「仁君之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由於朱元璋生前最喜愛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在去世前冊立朱標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後長孫朱允炆繼位為帝是為建文帝。

朱元璋去世時,身處北京的燕王朱棣十分悲痛,他想到南京崩喪,卻被侄子朱允炆拒絕,朱允炆實際是害怕這些年長的叔叔有異心,因此拒絕他們來給朱元璋奔喪。

朱棣悲痛之余,只能派自己與嫡妻徐氏所生的三個兒子老大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一起去南京替自己奔喪。

朱允炆繼位之初就接受文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建議決定削藩,他想把這些叔叔手中的藩王護衛兵權全部收回來,然後再逐步將他們削藩,以解除他們對皇權的威脅。

當時藩王之中實力最強的就屬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而朱權相對比朱棣老實厚道一些,因此朱允炆對四叔朱棣最為忌憚,所以決定先從朱棣下手。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三人到南京,正好可以把他們三人扣為人質以削除朱棣的兵權,因此齊泰和黃子澄建議朱允炆將朱高熾等兄弟三人扣押。

其實朱高煦和朱高燧為人兇狠暴戾,他倆也曾在朱元璋時代到南京學習,但是朱元璋十分不喜愛他們倆,而朱高熾卻偏偏好人緣,既得朱元璋喜愛,也與堂兄朱允炆兄弟關系處得非常好,還深受朝臣和士兵的愛戴。

因此齊泰和黃子澄想將朱高熾兄弟三人扣押的建議在朱允炆這就不同意,朱允炆不忍心扣押三個堂弟,所以最終朱高熾兄弟三人安然無恙回到了北京。可以說朱高煦和朱高燧能平安回到北京全是沾了朱高熾的光,這就是朱高熾平時為人寬厚仁善結下的善果。

隨著後來朱允炆削藩的嚴酷,終於讓一直就有野心的朱棣決定起兵推翻他,朱棣在北京打出了「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發動了靖難之役。

在發動靖難之役後,朱棣就帶著喜好征戰的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隨自己征戰,而讓喜靜不喜動的大兒子朱高熾留守北京。

朱棣起兵之後,他十分垂涎於十七弟寧王朱權麾下的朵顏三衛,因此他多次拉攏朱權,不過朱權不為所動,上面說過朱棣和朱權手中的兵權都很精銳,是當時藩王中實力最強的人,其實朱權本是想坐山觀虎鬥,看朱棣和朱允炆鬥得兩敗俱傷,自己好趁機獲利。

而朱棣卻一直想得到朱權手中朵顏三衛的幫助,於是朱棣親率全部主力部隊和朱高煦以及朱高燧前往朱權的封地大寧(現今內蒙古寧城縣),朱棣連騙帶哄最終迫使朱權就範,從而獲得了實力最強勁的朵顏三衛騎兵。

也是在朱棣率大軍傾巢而出前往大寧時,朱允炆這邊派過來的「大明戰神」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趁朱棣率軍傾巢而出時前來圍攻北京城。

朱棣去大寧時帶走了全部精銳,當時北京城留給朱高熾的只有兩三萬的老弱殘兵,可以說當時朱高熾手裏的殘兵對上五十萬大軍的李景隆軍隊簡直是螳臂當車,不過幸好李景隆是個繡花枕頭,他善於紙上談兵,才獲得朱允炆的重用。

而這場戰鬥也充分體現了朱高熾的軍事才能,李景隆大軍趕到之後,朱高熾立刻堅壁清野憑借北京城堅固的優勢固守,並且還趁著天寒地凍之機,命人連夜往城墻上潑灑冷水,導致城墻凍得極為光滑,在這種情況下李景隆無奈只得重兵圍困北京城。

朱高熾在被圍困期間,一面安撫城內軍民,一面以身作則,每天深夜休息,天不亮就起床視察軍情,還不拘泥身份,請教一些資深的軍官如何守城。而且朱高熾還十分大膽,經常深夜派騎兵趁李景隆部隊休息時夜襲大營騷擾他們,朱高熾的戰術整得李景隆軍隊十分疲勞不堪,所以後來朱棣從大寧回兵北京之後,朱高熾則派兵出城與朱棣夾擊李景隆軍隊,打的李景隆狼狽逃竄。

朱允炆在李景隆圍攻北京戰敗之後,方孝孺又建議朱允炆采用離間之計,利用朱允炆曾經和朱高熾關系親密,然後寫書信勸朱高熾投降,並許諾朱高熾只要投降,朱允炆就立刻加封朱高熾為燕王取代他老爹朱棣。

這招其實很陰險,如果朱高熾禁不住誘惑,願意投降到朱允炆麾下的話,那朱允炆就等於占據了朱棣的老巢,這樣朱棣很容易就會被擊潰,如果朱高熾不肯投降的話,那麽朱允炆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離間朱棣對朱高熾的信任,朱棣和朱高熾父子之間發生信任危機的話,那就對朱允炆很有利了。

朱高熾也很精明,他識破了朱允炆的離間計,他連朱允炆的勸降詔書都沒拆開來,直接就將使臣和詔書原封不動送給父親朱棣,【明史】記載為:朝廷賜世子書,為離間。世子不啟緘,馳上之。

雖然朱高熾對父親朱棣很孝順,但是他的弟弟朱高煦卻一直圖謀將來朱棣當了皇帝,自己想成為太子,而朱高煦成為太子的絆腳石就是大哥朱高熾,因此朱高煦一直收買朱棣身邊的宦官給朱高熾上眼藥。

果然朱高熾接到朱允炆詔書的事,立刻就被燕王府宦官黃儼所知,黃儼就密告給了朱棣,而朱高煦又在這時候趁機提起當年在南京時,朱高熾與朱允炆關系親密,甚至比對自己這個親弟弟還親,這讓朱棣大為疑慮,他很害怕失去北京這個後方根據地,因此朱棣就想秘密派北京的心腹將領將朱高熾就地誅殺。

但是幸虧朱高熾派人送來了朱允炆手寫的沒開封的密旨以及使臣,這才打消了父親朱棣的疑慮,【明史】記載:成祖發書視之,乃嘆曰:‘幾殺吾子。’

可見在權力面前朱棣可以對自己兒子下得去手,不過他的兒子朱高熾卻和他不同,朱高熾對於父親朱棣還是極為孝順,飽讀詩書的朱高熾寧可不當忠臣,也要對父親朱棣孝順,從這些就能看出朱高熾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寬厚仁孝之 人。

朱高熾二十年監國,換來了十個月的皇帝

靖難之役成功後,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理所應當地成了皇帝,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太子的人選就成了首要考慮問題。

按照朱元璋留下的祖訓,繼承人必須由嫡長子擔當,但是朱高熾身體肥胖,且為人比較忠厚仁孝,缺乏狠勁,因此朱棣並不是很想讓他當太子,而相比之下次子朱高煦英勇善戰,勇敢果斷,頗似朱棣,所以朱棣在朱高熾和朱高煦二人之中一時難以抉擇。

追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武將都主張立朱高煦為太子,而文臣一派則都贊成遵循嫡長子制度立朱高熾,最終內閣首輔解縉對朱棣說了一句:「皇長子寬厚仁孝天下歸心,況陛下還有一個好聖孫。」

解縉不光對朱棣說了朱高熾的優點,還點出了朱高熾還有一個優秀且深得朱棣喜愛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解縉的話點醒了朱棣,不光要看兒子,還得看得更遠,看到孫子這一輩,於是解縉的話使得朱棣決心立朱高熾為皇太子。

其實朱高煦的野心完全是父親朱棣培養出來的,朱棣在靖難之役時曾遭遇攻堅戰,朱棣曾經鼓勵朱高煦:「勉之!世子多疾。」

朱棣這意思就是朱高熾身體肥胖,疾病比較多,暗示朱高煦,如果朱高熾要是早逝了,那繼承人的位置就到他這了,所以朱高煦在靖難之役時十分拼命賣力,而現在朱棣卻立了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如何能服氣。

因此朱高煦就與三弟朱高燧結成一夥,兩人經常在朱棣面前構陷朱高熾,朱棣後來也察覺到其他兩個兒子的野心,加上朱高熾確實身體不好經常生病,朱棣為了杜絕朱高煦和朱高燧的野心,於是他在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冊封朱瞻基為皇太孫,這意思就是明擺著告訴朱高煦和朱高燧,即便朱高熾早逝了,皇位也是他的兒子朱瞻基的。

此後朱高煦和朱高燧更加嫉妒朱高熾,經常構陷他,而朱高熾這個太子當的也是很難,他老爹朱棣權力欲強,喜好攬權,也好猜忌,兩個弟弟還經常給他上眼藥,雖然兒子朱瞻基很爭氣,但是畢竟誰敢保證老爹朱棣將來不會翻臉不認人。

對於兩個弟弟朱高熾是一直希望用仁義去感化他們,兩個弟弟經常構陷他,但是他卻以德報怨,反而經常袒護他們,朱高煦和朱高燧偶有犯錯,或者觸怒朱棣時,都是朱高熾站出來袒護兩個弟弟,但是朱高熾的以德報怨卻沒換來兩個弟弟的真心,他們始終認為朱高熾是假仁假義。

由於朱棣是篡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登基,因此他一心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希望用千古功績來堵住後世的悠悠眾口,於是朱棣在位期間好大喜功,南征北戰,還派鄭和多次下西洋。

自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朱棣就開啟了親自率軍禦駕出征北征蒙古,從這一年一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先後五次北征蒙古,朱棣在最後一次北征蒙古時病死在了回師途中。

朱棣經常率軍征討蒙古,打一次就至少得一年半載,因此朱棣每次禦駕親征時,都會讓朱高熾為太子監國,給他留下文臣楊榮、楊士奇、夏元吉等輔佐他。

但是朱棣為人極其敏感猜忌,雖然是讓朱高熾監國,但卻從不授予他軍權,只讓他處理政務,而軍權始終掌握在朱棣手中。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朱高熾是十分小心翼翼,一面要把國家打理好,一面還得小心謹慎,不能越權,以防引起父親朱棣的猜忌。

朱高熾很有治國才能,他把父親朱棣制定的內閣制度更加完善,並且還增加了內閣票擬制度,即允許每一位內閣大臣在某一處奏折上填寫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和建議,這算是充分發揮了內閣以備咨詢參謀的專長,充分發揮了內閣大臣的才能。

除此之外,在永樂時期全國各地多次爆發水災和旱災,朱高熾監國時期十分重視撫恤災民和災後重建。針對災區百姓因災吃不上飯被迫賣兒賣女的,朱高熾不僅免除他們的賦稅,還特意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由官府出錢幫他們贖回當初被迫賣掉的兒女,這一舉動也使得朱高熾贏得了天下人心,是他在太子監國時期最耀眼的政績,而也是朱高熾的這一舉措,才使得朱棣統治時期在民間傳出了永樂盛世之稱。

總之朱高熾在朱棣北征期間監國的表現十分優異,賑濟災民、開墾荒地、修築堤壩、解決漕運、在全國擴建糧倉等等舉措,對大明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是朱高熾的監國才使得朱棣能有錢支持他繼續北征,因此【明史】稱朱高熾監國時期為: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

仁宗朱高熾劇照(資料圖片)

可以說朱棣創造的永樂盛世至少要有朱高熾一半的功勞,朱高熾的作為太子兢兢業業20年,這期間五次監國,最後也終於換來了他十個月的皇帝之命。

朱高熾繼位之後立刻下旨停止了朱棣時期一些不得人心和浪費人力財力的政策,並且朱高熾為人寬厚,他繼位之後對朱允炆一系的建文帝舊臣加以寬恕,很多建文舊臣的家屬被從流放地區特赦回來,並且他還赦免了朱允炆的三弟朱允熥的後人。

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他的為政舉措卻很得人心,他繼位之時正好又趕上災荒,百姓吃不上飯,於是朱高熾下旨免費給百姓供應官糧,當時有官員認為朝廷這樣做會賠掉太多官糧,不如讓百姓寫借條,這些糧食算朝廷借下來的官糧,等將來收成好了再收回來。

結果朱高熾卻嚴厲訓斥了這些提議的官員,朱高熾認為國民是國家根本,如果國民有難國家還不出手相助,那這個國家存在下去還有何意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相比之下朱元璋和朱棣與朱高熾都差在了一個「仁」字,別看朱元璋是農民起義成功才當上皇帝,而且朱元璋在位時期還嚴懲貪官,但是老百姓在朱元璋這也沒得到太多的好,在朱元璋統治的31年中一共發生超過一千人以上規模的農民起義二十起,按照【中國農民起義史話】的記載,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中統治期間爆發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開國皇帝。

而朱棣在位時期南征越南,北伐蒙古,經常用兵,這一系列武功的背後都是老百姓在替他買單,朱棣之所以能打造出永樂盛世,幾乎都靠了他的好兒子朱高熾幫他維持。

因此實際上明朝初期在朱元璋時代就屬於執政過於嚴苛,沒有真正做到與民生息,而朱元璋也正是認識到了自己執政過嚴,所以才想確立一個相對寬仁的繼承人,本來長子朱標十分寬厚仁義,還深得眾望,是理想的繼承人,可惜英年早逝,在無奈之下朱元璋才選擇了頗有朱標風範相對寬仁的長孫朱允炆繼位。

結果朱允炆繼位之後又使得大明陷入了靖難之役的內戰中,最後驍勇善戰的朱棣勝出,但是朱棣也和朱元璋一樣,好猜忌,還好武功,經常南征北戰,因此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在位期間並沒有真正做到與民休息。

如果國民長時間處於精神緊繃狀態,那麽國家很可能就會完蛋,因此這時候就需要有人能施行仁政,出來緩和一下局勢,而朱高熾就完美承擔了這個角色,他的風格與他的伯父朱標頗為相似,都是寬厚仁義的太子,而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恰好相似,朱標當初就是完美的彌補了父親朱元璋的不足,朱高熾也是如此。

寫在最後

因此朱高熾在與民生息和寬仁施政的政治高度方面就比爺爺朱元璋和老爹朱棣高了不少,所以朱高熾做到了朱元璋和朱棣都沒做到的事,那就是與民生息和寬仁施政,他就比朱元璋和朱棣多了一個「仁」字,這一個字也就說明了朱高熾在政治高度上比朱元璋和朱棣都高了一些。

朱高熾的明仁宗廟號當之無愧,正是在他的仁政之下,才奠定了國力基礎,開啟了「仁宣之治」。只可惜朱高熾繼位僅10個月就去世了,終年48歲。

往期精彩:

更多資訊,關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