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城市研究院獨家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復制轉載
1995年,一場沒有硝煙的「雙城之戰」,在青島與大連之間「爆發」。
當年,青島提出「學上海、趕大連」的口號,大連被青島確立為趕超的「競爭對手」。
青島之所以瞄準大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兩座城市如同「孿生兄弟」。他們擁有相似的歷史,都曾是外國殖民地,都是開發較晚的北方港口,改革開放初GDP相差無幾。
上世紀80年代初,二者你追我趕,GDP交替領先。但1986年被大連再次超越後,及至1995年,青島GDP已連續十年落後於大連。趕超大連,成為青島孜孜以求之事。
近30年後,他們都依然是各自省份的經濟扛把子,但青島GDP已超出大連近一倍。
何以至此?
晚清時期,大連與青島的前身——旅順和膠澳,均被作為海上戰略要地進行建設。
西方艦船縱橫海洋,多次進犯中國沿海,威脅極大。為防範外敵,19世紀70年代,在直隸總督李鴻章授意下,幾經考察,北洋水師最終選擇了旅順口作為訓練基地。
1890年,旅順港正式建成。這座當時在全國乃至整個東亞都居於領先的港口,誕生了大連地區的第一批產業工人、全中國第一條自來水管線……城市雛形也逐漸形成。
清軍在膠澳設防的東大營(今海大魚山校區)。圖片來源:青報網
而青島,原指山東省即墨縣以東一座小島(現三平島),後來所指範圍由海上擴充套件到陸地,出現青島村、青島山等地名。如今的青島市區,在清代稱為膠澳,包括膠州灣及其沿岸地區,本不過是即墨縣仁化鄉下轄的十幾個村子。1891年,清政府決定在膠澳設防,次年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兵駐防膠澳,建立兵營。青島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甲午戰爭後,旅順與膠澳分別被沙俄與德國強占,旅順周邊的小漁村變成「達裏尼」,膠澳變成「青島」。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人接管了旅順,「達裏尼」更名為「大連」。一戰爆發後,1914年11月,日軍擊敗了青島的德國守軍。 之後,又被置於日軍鐵蹄之下。
1914-1922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期間,所轄境域承襲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劃定的區域範圍,標示了膠澳租借地、新老市區地域範圍及面積。圖片來源:青島檔案資訊網
新中國成立後,旅大(1946年改大連市為旅大市)、青島一同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多項「中國第一」在這兩座城市中誕生。1981年,旅大市重新改為大連市。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1984年,大連市和青島市同時成為沿海開放城市,並分別在1985年與1986年成為計劃單列市,1994年又都躋身副省級城市。
在改革開放浪潮下,青島和大連既看到了機遇,也遇到了新的挑戰。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大連致力於建設花園城市,大面積的園林規劃和一系列公園的修建讓這座工業城市煥然一新。只是,困擾這座工業城市的難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自上世紀70年代起,為了解決人員冗余和企業持續虧損問題,大連在進行試點後對全市集體所有制企業開啟改革,將員工薪資與績效掛鉤的同時,允許企業兼並重組。與此同時,大連一大批輕工業企業也面臨虧損問題。許多曾經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如紅孩子童裝、星海牌電視機、白山牌自由車等,在上世紀80年代末先後倒閉。
為了能在短時間內打造新的競爭力,大連窮則思變,嘗試利用外資走商業化模式。整個城市進入了一段「退二進三」的時期。所謂「退二進三」就是先弱化第二產業,強化第三產業,隨後再讓第三產業來推動第二產業發展。大連因此多了「北方香港」的頭銜。
80年代的大連旅遊地圖。圖片來源:歷史地圖網
同時期的青島在「自我革命」上也拿出了魄力。1983年是青島進行體制改革的一年。對不同類別的企業,青島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對納入國家計劃的大型骨幹企業實行上交利潤包幹,利潤在30萬左右的小企業則以稅代利、自負盈虧,在兩者中間的則采取增長利潤減征20%到40%所得稅的方式,或試行集體、個人承包責任制的辦法。
青島在第二產業轉型升級上也很上心。1978年的總目標中就要求全市在1985年建設工農業的同時,以輕紡、電子、儀表和造船為特點,門類齊全且產品高、精、尖的「大慶式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為總目標,並根據目標安排了一大批重點領域科技研究計畫和一批高新產品的試制工作,其中部份計畫涉及農業與海洋開發、電子電腦、工業自動化、生物工程、新材料和雷射技術套用等新興科技領域。在上世紀90年代前後,青島市建設了大量的科技園區,包括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島高科園、產業開發科技區和青島科技街等等,推動了一批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
1985年3月28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奠基。圖為首批進駐開發區的工程技術人員。圖片來源:青島百年圖誌
青島還透過評選「青島金花」的方式對地方特色品牌進行扶持,評價體系囊括了從專家到消費者評價,從民意調查到對標國際標準。青島由此產生了一批馳名中外的品牌,如青島啤酒、海信、海爾、雙星、澳柯瑪等。
青島對開拓國際市場也很上心。為了提升航運效率,青島港內部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並於1991年開辟了第一條國際貨運航線。經過升級改造,青島港投產了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深水碼頭設施,並最終形成了如今吞吐量超7億噸,種類涵蓋礦石、原油、糧食和其它種類貨櫃運輸的超級大港。
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兩座城市的國內生產毛額仍大體相當。
時間進入新世紀後,青島與大連在經濟總量上慢慢產生差距,並不斷擴大。
大連在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上其實很上心。以旅遊業為例,大連著名景觀海之韻廣場建成於2000年,這座充滿了雕塑假山和瀑布的「大連八景」之一帶動了當地旅遊業。與之一同修建起來的,還有英雄紀念廣場、大連世紀倉等景觀。「花園城市」的思路讓大連變得更加耀眼,但第二產業發展緩慢的問題一直讓其如鯁在喉。
大連海之韻廣場,後重建為現在的海之韻公園。圖片來源:魯迅美術學院官網
為了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2003年,「大大連」發展規劃出爐。 「大大連」不是單純地對城市建設某一方面進行改革和提升,而是要透過改變城市布局的方式,將大連建設成東北亞重要的國際城市。按照「大大連」的規劃,城市布局進行「西拓北進」,即城區擴大,西至旅順,北至金洲;同時,以「產業強市,工業先行」的思路,重新將石油化工、電子資訊和機械制造等主要產業作為城市支撐;在城市功能上,堅持「以港興市」的思路;在城市基礎建設上,強調暢通型、智慧型、生態型的特點。
此時的青島也遇到了新的困擾。
自1994年行政區重新規劃以來,青島的城市空間已經基本達到飽和。但問題遠不止這些——耕地的減少和人口的增加,讓青島的人均耕地在2005年僅有1畝左右;一部份工業開發區和農村用地因為開發周期短也由此閑置;由於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量連年增大,環境汙染加重,膠州灣濕地大幅縮減,水質不斷惡化……
青島決定對城市布局重新洗牌。
青島市城市組團發展分布圖。圖片來源:青島市情網
2003年,「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城市框架逐漸展開。青島主城區、黃島和紅島分別承擔不同的城市功能。市中心以高速公路與海底隧道連線;市中心外則用濱海公路這樣一根「線」串聯四個城市組團。在2008年前後,「大煉油」、「大造船」等國內首屈一指的計畫上馬,流亭國際機場擴建,啤酒街、敬老節特色文化街和香港中路這樣的金融街也相繼建設起來,而「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城市戰略打造了一個生態化、花園化的環膠州灣。
此外,與大連看重城市基建與重工業不同,青島延續了90年代以科技促經濟的思路,把重心轉移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吸收外資以整合經濟結構方面。另外,青島也是較早布局工業互聯網的城市之一。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了青島這一選擇的高明。
原先大連和青島互不相讓的局面,逐漸變成了青島的一枝獨秀。
2017年,青島正式進入GDP萬億俱樂部,高出大連4000億的體量。2023年,兩座城市的差距已經達到了近8000億元,青島也在當年入選了新一線城市之列。
大連的黯淡並非是青島競爭的結果,更像是整個東三省面臨的困局縮影。但大連並未認命,而是一邊強化航運物流方面的傳統優勢,一邊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新興產業上奮力直追。2023年,大連在GDP總量上雖與青島仍存在近一倍差距,但卻位列東三省第一名,且在經濟實際增速上與青島實作持平(甚至微高出0.1個百分點)。
大連乃至東北振興,未來可期。
撰文 | Oldmachine1984 逆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