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乾隆問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很巧妙

2024-11-27歷史

前言

【宰相劉羅鍋】這部作品讓觀眾們重新認識了千百年前一個機智聰穎、有勇有謀的大臣形象。然而,除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華,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劉墉在清朝時期還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帖學大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學造詣享有「濃墨宰相」的美譽。

劉墉的才情不僅僅體現在政治上,他還是一位文學巨匠。他的書法作品,以濃墨重彩、意境深遠而著稱,被譽為「濃墨宰相」,這一稱號既代表了他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也體現了他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卓越成就。

除了在文學方面的才華,劉墉與乾隆皇帝之間的關系也令人感興趣。乾隆皇帝是一位喜好文學藝術的君主,他不僅精通文詞,還酷愛下棋和辯論。與劉墉這位博學多才的宰相相處的日子中,曾經發生過許多有趣的對話。

有一天,乾隆皇帝決定考考劉墉的智慧,於是問道:「朕這大清,一年要生多少人,又要死多少人啊?」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個巧妙的陷阱,皇帝似乎在尋找機會為難他的宰相。

然而,劉墉的回答卻出奇不意,被傳為千古一絕。

一、33歲得意洋洋入翰林

劉墉生於清世宗雍正八年,父親劉統勛為官清正,深得乾隆賞識。自小劉墉便過著優渥的生活,並在私塾受到良好教育。16歲那年,劉墉已能作古文詩,名動一時。父親劉統勛更是直接為他爭取到免試入翰林院的機會。

33歲那年,劉墉終於透過殿試,得意洋洋地入選了翰林院編修。對一個出生京官世家的才子來說,能身著朝服,入翰林院任職,簡直是人生的最高榮耀。

劉墉一邊準備上任,一邊興奮地想象著自己未來的前程:

「上朝議政,皇帝就在身旁;放工後,大家一起喝茶唱和,討論文章......再過些年,定然可以升任侍講學士,那時自己便能經常出入宮禁,給太子講學問了!到了暮年,皇帝必然會給一個‘文’字謚號,死後香火不斷,真是此生無憾啊!」

翰林院,這個清朝文人夢寐以求的地方,對劉墉來說意味著什麽呢?

因為家學淵源,劉墉從小就展露出文采。他寫的古詩詞,得到過州縣許多文人的贊賞;他臨摹的書法,被人譽為「神來之筆」。

這樣的天資聰慧,註定他不能停留在地方上當一個小小知縣。他渴望進翰林院,因為那裏匯聚了天下英才,是他發揮抱負、建功立業的最佳舞台。

此外,劉墉也血脈貴族的驕傲。他出生在清朝高門望族,祖上有好幾位是翰林高官,所以他覺得自己理應承繼香火,光宗耀祖。進了翰林院,就可以揚名立萬,讓劉氏一族再次增光。這不僅是對家族的責任,也是他作為長子擔當的使命。

最後,劉墉也被翰林院象征的榮譽所吸引。翰林是最加文職機構,入選代表得到皇帝的知遇,地位尊貴。官居要津,就意味著可以出入宮禁,議政天下。這樣的榮耀,是任何士大夫夙夜所夢寐以求的。

懷揣著種種職業理想和家族願景,劉墉心中洋溢著說不出的喜悅與自豪。當他穿上朝服,走進翰林院第一個上班的日子,他已迫不及待要在朝堂上展現抱負。

二、四年後家變沈浮情多

誰知生活總是起起落落,劉墉剛當上編修沒幾年,他父親劉統勛就因事被革職。劉墉作為家屬也難逃牽連,被貶到外地做了一個知縣。

一下子從紫禁城到縣城,劉墉心中滿是不甘。他一個才華橫溢的翰林,就這樣在官場上止步不前,實在難以接受。

「生在這個年代,若不能在朝堂上做出一番事業,我這一生不就失敗了嗎?」劉墉一邊處理本地繁瑣事務,一邊自問自答。

對曾經高高在上的劉墉來說,這無疑是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

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進翰林院的興奮和雄心壯誌。終於可以揚眉吐氣,施展抱負了!誰知一個調職把他重新貶回地方,淪為一個寥寥無幾的小知縣。

「我可是讀了一輩子書,練就了一手好筆法,就為了今天能進翰林院出人頭地!如今好不容易達成心願,卻被迫停滯不前,實在難以接受啊!」劉墉在心中默默抱怨。

作為一個處於政治生涯上升期的士大夫,劉墉自然充滿了野心和抱負。他想在朝堂上做出成果,收好人緣以備仕途打撈。誰知一個調職徹底打亂了他的職業規劃,讓他不得不在偏遠小縣度過了人生最充滿進取心的幾年時光。

「要是就此一蹶不振,我大好前程就完了。必須想辦法再回翰林院,才能發揮余熱!」劉墉鼓勵自己,但誰也不知道這個機會何時能來。在縣中,他過得提心吊膽,唯恐自己被當權者遺忘在此。

好在,劉墉並沒有被貶謫太久。靠著勤勉照料百姓的德政,他很快便在本地聲名遠揚,有「包青天再世」的美譽。這些傳聞也終於傳到乾隆皇帝的耳朵裏。

三、面聖施機巧令君賞識

乾隆三十四年冬,劉墉突然接到召見皇帝的旨意。多年不得展露頭角的他,既驚喜又緊張。更讓劉墉意外的是,乾隆居然親自出題,要測試他的品德和才學。

「朕昨夜夢見一兆頭,那是個活物,小時候有四條腿,長大了就變成了兩條腿,老了之後更奇怪,只剩下三條腿了,劉愛卿,你說朕夢見的這是個什麽?」乾隆神情嚴肅地發問。

劉墉沈吟片刻,施展機巧回答道:「啟皇上,夢中的活物,當是人的一生。爬行為嬰兒,直立為壯年,拄杖為老年。這恐怕是皇上思慮國家日夜不輟,以致夢境如此吧。」

乾隆點點頭,似乎對這個答案還算滿意。劉墉松了口氣,繼續把握機會追擊:

「皇上治國愛民,即使入夜夢中也時刻牽掛百姓疾苦,正是聖明之君啊!」

作為一個敏感聰明的大臣,劉墉很清楚皇帝提問的用意。乾隆想試探他的學識和反應能力,自己必須抓住機會巧妙應對,爭取讓皇帝滿意。

他腦中飛快轉過無數念頭,想找一個恰如其分的答案。一瞬間,他靈光乍現,聯想到人生發展的不同階段。這無疑是個妙喻,可以將皇帝的夢境巧妙地比喻成人生道路的寓意。

而順勢誇獎皇帝為「聖明之君」,無疑可以討好皇帝,顯示自己的機智和識大體。劉墉深知君主最看重忠心,自己必須抓住時機表現出對皇帝的尊崇。

果然,劉墉的回答讓乾隆很滿意。只見皇帝點了點頭,劉墉松了一口氣。他知道自己的回答融會貫通,討得皇帝歡心,第一步已經邁出。現在自己要把握好機會,再接再厲。

「好個巧言!朕再問你,一年之間,大清國生多少人,死多少人?」乾隆並不打算就此放過劉墉,很快丟擲了第二個問題。

劉墉腦中飛快思索,一個答案浮現出來:「回聖上,一年新生一個人,死十二個人。」

「什麽!如此多死亡,大清豈不早亡?」乾隆震驚之余,語氣不善起來。

劉墉再次施展口才:「萬歲爺,生者為一年之屬相人,死者為十二地支人。微臣絕無欺君之意,還請明鑒!」

聽明白劉墉的含義,乾隆這才恍然大悟。他哈哈大笑,對劉墉這一連串巧妙的回答十分欣賞。

「好才子!朕欣見你聰慧過人、博古通今,甚合朕心意。你可願重授官職,再入翰林?」乾隆語氣中已經透露出恢復劉墉官職的意思。

劉墉再一次松了口氣,終於圓滿過關。當聽到乾隆親口說要恢復他的官職時,劉墉無比激動。

多少個輾轉反側的夜晚,他都在思考還能不能回翰林院。他甚至做好了就此一蹶不振,死在鄉野的準備。現在,一個轉念之間,他重新回到了人生的巔峰。

「感謝皇上明鑒,微臣確實一心向為官者之道,朝思夕盼能再次效力。」劉墉連連磕頭,表現出受寵若驚的喜悅之情。

他知道,自己終於等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翻身機會。這一次,他定會更加珍惜,以滿腔熱忱侍奉皇上,努力發揮余熱,絕不辜負皇恩。

四、平步青雲再入翰林

從此,劉墉重新走上仕途,平步青雲。他很快便出任侍讀學士,開始侍奉皇太子讀書。

在皇太子書房中,劉墉一邊講學,一邊欣賞墻上掛的皇太子所書對聯:

「讀聖賢書,須知作者意;修身齊家,要會立身行。」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執政的寶典。劉墉不禁感嘆,皇太子讀書識字,已可見一斑。想到自己可以參與這位未來君主的教育,劉墉不禁充滿了責任感與榮耀感。

時光荏苒,轉眼間劉墉已經步入老年。皇帝也沒有忘記當年他的機智回答,特意賜他「文敏」的謚號。

走完人生跌宕起伏的旅程,劉墉心中充滿感激——感激這個時代給了他施展抱負的舞台,也感激皇帝給了他再次翺翔的機會。盡管一生跌宕,但劉墉終究沒有辜負這個知遇之恩,也永遠不負使命。

對劉墉來說,能再次入主翰林,是他官場生涯中最幸福的時刻。

朝夕相處的皇太子溫潤儒雅,舉止有君子風度;文臣墨客傾力相助,充滿學識淵博的氣息;太和殿裏金碧輝煌,象征著權力與地位的富麗。所有這一切,都讓步入暮年的劉墉感到無比慶幸和知足。

他已不再有當年翰林初入時的銳氣和沖勁,取而代之的是內心的澄明與見拙。他不畏權貴,只為善政和百姓福祉而奔走;他不矜名望,只求天下太平共享太康。有生之年,看著皇太子漸漸成長為明君,劉墉自知大功告成,人生無憾。

朝堂上,劉墉也不再和同僚爭論不休。他講起學問來,平胡中蘊含睿智,處變不驚中見心境開闊。身在盛世,憂國憂民,報效朝廷,夙夜教導皇太子——對今日的劉墉來說,這就是人生的真諦與樂趣。

結語

劉墉與乾隆的這則趣事,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佳話。它啟示我們,在人生順逆無常的道路上,我們仍要保持積極樂觀、寬容睿智的心態。機遇雖短,但只要一心向善,就一定能發揮所長,綻放生命的光芒。

劉墉的一生,經歷了太多起起落落。他也曾在貶謫中郁郁不得誌,對前程失去信心。但是他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保持著樂觀進取的心態。終於,靠著自己的才學與品德,他重新得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