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大決戰之淮海戰役】
中有這樣一句台詞
「八十萬對六十萬,優勢在我!」
,這是電影中做決戰前總部署時蔣介石所說的,事到如今,在很多關註解放戰爭的網友中已經成了巨大的笑柄。
所謂「八十萬對六十萬」是指
國民黨軍在淮海地區總共部署有八十萬軍隊,包括黃百韜、黃維、李彌、邱清泉、孫元良等數個兵團及綏靖區守備部隊,相比於華野、中野六十萬人,在兵力上確有巨大優勢。
但是優勢不等於勝勢
,能因勢利導、隨形變化而占據主動以至於以少勝多的戰例在歷史上並不少見,
淮海戰爭更是其中規模極為龐大、戰果極為豐碩的震驚世界的教科書級的典型戰例。
但是坐擁八十萬眾的國民黨重兵集團為何會遭遇等同於全殲的重大失敗呢?這種失敗自然不能一人承擔,
但是最大的責任人非國民黨最高軍事統帥蔣介石莫屬。
小淮海與大淮海
其實在遼沈戰役進行中的時候,淮海戰役就已經在中央軍委的醞釀之中了,但是
無論是中央,還是劉伯承、粟裕等人,最開始的構想只是一個小淮海戰役。
這個
「小淮海」
針對的作戰物件主要是當時駐紮在徐州以東的
新安鎮的黃百韜第七兵團
,再則是奪取
李延年的九綏區。
原因很簡單,在淮海地區的國軍大多集中在徐州一帶,獨有
黃百韜兵團位置突出,容易被孤立圍殲。
故而戰役的最初決策是以華野往新安鎮方向,圍殲黃百韜兵團。
而「小淮海」轉變為「大淮海」的節點也是在這裏。
對於黃百韜部過於突出的問題,國民黨方面不可能沒有察覺,也下令黃百韜兵團向徐州靠攏。但是如果黃百韜兵團能夠順利向徐州靠攏,那麽
戰事
也不會如
此迅速地急轉直下。
這裏的問題則出現在蔣介石身上。
一則是以劉峙為總指揮。
為補救東北戰局,將原本準備徐州作戰的杜聿明派往東北,又因種種原因委派了作戰上極為無能的劉峙,他倉促上任,戰役前夕的兵力布置極為分散,已經造成了先天不足。
二則是臨陣變卦。
無論是大兵團作戰還是小規模戰鬥,對於時機的把握都非常重要,稍有遲疑都將有全軍敗亡的風險,而蔣介石則已經不僅僅是遲疑了,
而是一變再變。
具體來說,
則是改變原定的讓黃百韜兵團向徐州靠攏的計劃,而讓黃百韜兵團掩護九綏區李延年兵團撤退。
繼而又聽從劉峙的意見,將第一百軍和第四十四軍劃歸第七兵團建制,
讓黃百韜等待由海洲(今連雲港)撤退的第四十四軍一同行動,客觀上為我軍創造了極大的空間和時間優勢。
兩次變卦
,直接導致黃百韜兵團主力被圍困於碾莊,
「小淮海」逐步向「大淮海」轉變。
憋屈的杜聿明
在國民黨方面,三大戰役
杜聿明
參與指揮了兩個月就
千裏轉進功德林
了,雖然掛著個副總指揮的名號,
杜聿明的才能其實得不到多少發揮
,反而在
功德林招生辦主任兼運輸大隊長蔣介石
的助力之下,差點沒給自己病死。
他的確是一個救火隊長
,因為他的確有能力,且聽話,這也是他最後兵敗的原因。
[圖片6]
在黃百韜兵團被圍之後,
杜聿明
回到了原本被他苦心經營現在已經一團亂麻的徐蚌戰場,
面對的第一個問題,黃百韜救還是不救。
以
劉峙等人的意見,則以李彌、邱清泉等部救援黃百韜,打出一個所謂「中心開花」的戰術
。
但是
杜聿明
對國軍以及戰場態勢有著比較清醒的認知,他認為最好的辦法不是救援黃百韜兵團,而是
放棄碾莊方面作戰,以主力尋找兵力只有十五萬人的劉伯承的中野進行決戰。
這種作戰方案有兩個好處,
一是
如能找到中野主力,則巨大的兵力差之下,華野必然救援,則黃百韜之圍迎刃而解。
二是
如不能找到中野主力,則可借機撤退,保存有生力量,以免在態勢不利的徐蚌戰場遭受更多損失。但是這一方案並沒能得到
蔣介石
的同意,他
一方面不想放棄黃百韜兵團,另一方面又認為如此作戰脫離城防太過危險。
實際上,根據後續杜聿明的行動來看,
這種危險是值得冒的
。據我分析,
杜聿明這個作戰方案的最大意圖不在戰,而在於撤退
,如果能完成大部份主力撤退,最起碼可以進一步強化長江防線。
蔣介石最後的決定讓杜聿明萬分失望,他知道黃百韜兵團大機率救援不成,那便
只能在徐州龜縮成一團,以求自保了。
果然,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黃百韜兵團被全殲於碾莊,宿縣又被圍困。
憋屈的杜聿明
於是
蔣介石完全陷入了被動
,他又讓黃維的十二兵團救援宿縣。
黃維
是個書呆子,作戰完全不懂得變通,仗著自己裝備精良,
孤軍直進,結果被圍困於雙堆集
,這時候,
「小淮海」已經徹底變為「大淮海」。
救不救黃維,這個問題又拋給了杜聿明。
杜聿明的想法還是
不救
。原因很簡單,現在的
戰場態勢、兵力對比、士氣都已不能滿足救援黃兵團的需求。
在處處被動挨打、時時處於被分割包圍的情況下,杜聿明難有回天之力。
杜聿明
決心按計劃繼續
向永城撤退,
並且
切斷與南京的電報、電話聯系
,以免撤退計劃受到蔣介石的幹擾。但是千算萬算,杜聿明漏算了
蔣介石
仍有
空投手令
這一條。
「據空軍報告,濉溪口之敵大部向永城流竄,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進,如此行動,坐視黃維兵團消滅,我們將要亡國滅種。望弟迅速令各兵團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由蚌埠北進之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攻,以解黃維兵團之圍。」
[圖片10]
杜聿明的心徹底涼了,感嘆
蔣介石手握三軍之權而不知三軍之重
,不想承擔戰役失敗的歷史責任的杜聿明在百般無奈之下回軍救援黃兵團,最終
被圍困於陳官莊。
戰後的感慨
在電影
【決戰之後】
裏,當時身處功德林的杜聿明與一眾國軍高級將領復盤淮海戰役時說到:
「諸多原因交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蔣介石的決心一變再變。一變黃伯韜兵團被殲,二變喪失了十二兵團,第三次改變決心,整整導致了全軍覆沒。」
[圖片11]
如今棋局終了,我們回頭再看杜聿明的決策,是有相當的可行性,但是奈何國軍從裏到外爛了個透徹,
大廈將傾,早已經是獨木難支。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