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北大校長蔡元培,做了蔣介石發動政變的馬前卒

2024-04-01歷史

1

前段時間看到一條新聞,說北京大學2024年碩士生招生復試,有個名叫「蔡元培」的考生,考了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第一名。

這條新聞爆火,倒不是他的成績有多好,而是考生蔡元培和百年前的北大校長蔡元培,竟然是同名,所以新聞出來以後,網友們都開玩笑——入學以後,北大師生不一定敢直呼其名,見面得尊稱一聲「蔡公」......

有一說一,現在大部份知道北大校長蔡元培是教育家,但可能不知道蔡元培的另一層身份——革命家,甚至可以說, 蔡元培做北大校長,真正目的不是教書育人,而是在北大鬧革命。

1868年,蔡元培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屬於19世紀的60後,正好處於舊時代和新時代的過渡時期。

16歲的時候,蔡元培便考中秀才,25歲參加殿試,考中二甲進士,清朝先後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等職。

按照明清慣例,中進士、入翰林是讀書人榮登高位的必經之路,不出意外的話,蔡元培極有可能成為巡撫、總督、侍郎、大學士之類的高官,然後致仕回鄉,榮歸故裏。

然而,蔡元培進入翰林院不久,清朝便爆發了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等大事件,蔡元培大受觸動,開始關心時事,並站在維新派一邊,崇拜譚嗣同。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清朝殺害譚嗣同,蔡元培的維新理想破滅,便和那時的很多讀書人一樣,產生了一個從未有過的想法——

「清朝不可能改革政治,清朝毫無希望,救中國要脫離清朝另起爐竈。」

想明白這一點,蔡元培就辭去翰林院的職務,到江浙一帶傳播愛國思想,創辦新式學堂,逐漸走上「教育救國」之路。

這次轉變,徹底改變了蔡元培的人生軌跡。

如果他留戀翰林院的前程,以後只能成為默默無聞的清朝遺老,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他放棄舊時代的所有榮耀,轉身走向革命,便成為擁抱未來的新青年。

事實證明,「教育救國」只是蔡元培的掩護,他在晚清革命的路上走的非常遠。

1904年,留日學生楊篤生、蘇鳳初、周來蘇、何海樵、胡晴崖、湯仲祚等人成立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整天研究化學知識,準備回國以後制造炸彈,刺殺清朝政要。

因為他們選中的第一個目標是慈禧太後,故而得到梁啟超的認同,梁啟超給他們資助了一筆巨款,做為暗殺團的活動經費。

同年,何海樵回國活動,經過上海的時候見到蔡元培,便邀請蔡元培加入暗殺團。蔡元培一聽,這事可太刺激了,立即同意入夥。

這,哪是一個單純辦教育的人?

蔡元培加入暗殺團以後,又把章士釗、劉師培等人拉進來,幾個學貫東西的讀書人,開始沒日沒夜的學習制造炸彈,準備時機成熟就去搞事情。

就這樣不斷地發展下線,蔡元培又有清朝進士、翰林院編修的身份背書,不到半年時間,雖然沒有成功暗殺清朝政要,但蔡元培竟然成了暗殺團的核心人物。

於是在同年底, 蔡元培把暗殺團改組為光復會, 章士釗、劉師培、章太炎、徐錫麟、陶成章、黃炎培、秋瑾、柳亞子等近代知名人物都曾是光復會成員。

次年,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的華興會、蔡元培的光復會以及其他一些革命團體,合並為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委任蔡元培為同盟會上海分會負責人。

正因為這樣的資歷和地位,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蔡元培立即成為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部長,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以後,蔡元培又出任北洋政府唐紹儀內閣的教育總長。

【覺醒年代】裏的蔡元培,總是一副笑呵呵的教書先生形象,顯得人畜無害,其實 蔡元培 是僅次於孫中山、黃興的革命陣營大佬。

2

按道理說,蔡元培有這麽高的起點,民國初年應該大展宏圖啊,怎麽革命成功了,蔡元培反而沈寂了呢?

其實不是蔡元培想沈寂,而是因為光復會分裂了,蔡元培沒有基本盤了。

光復會成立以後,並沒有提出明確的政治綱領,所以光復會成員的思想成分很復雜。

徐錫麟認為,光復會的政治使命是「排滿」,即滿洲人要排除、滿洲政府要排除、滿洲貴族要排除,凡是滿洲的一切都不允許留在漢地十八省。

但章太炎對「排滿」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可以反對滿洲皇帝和官僚,不能排斥所有的滿人,要區別對待高層滿人和底層滿人。

有人主張,光復會可以嘗試社會主義,但也有人說,中國搞社會主義一定大亂,光復會的經濟使命是發展民族資本主義。

總之是各說各話,一盤散沙。

做為光復會的會長,蔡元培應該提出一套政治理論,團結光復會成員,直到光復會成為有共同目標的政治團體,但問題是, 蔡元培不是思想家,沒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論。

沒有理論,便只能行動,所以蔡元培說:「革命只有兩途,一是暴動,一是暗殺。」

更要命的是, 蔡元培領導革命的能力略微欠缺,他非常擅長和知識分子交往,卻不能深入底層,結交三教九流,和全世界籌款的孫中山相比,可謂是天上地下。

在這樣的背景下,光復會始終不能團結起來,骨幹成員甚至有些看不起蔡元培,認為他沒資格領導光復會。

1907年5月,蔡元培離開上海,到德國留學。

1908年秋,章太炎到新加坡拜訪孫中山,要求孫中山撥款三千元,做為【民報】的印刷費用,但章太炎經常在【民報】發表關於佛教的內容,孫中山認為章太炎把革命報紙辦成佛報,非常不滿,便拒絕撥款。

光復會成員陶成章是支持章太炎的,追著孫中山要撥款,並把額度提高到五萬元,孫中山實在推脫不過,便答應給陶成章寫介紹下,讓他帶著介紹信到各地籌款,籌到的款項都歸陶成章支配。

陶成章帶著孫中山的介紹信到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向華僑籌款,結果華僑都是幾十、幾百的捐,完全沒有達到陶成章的預期。

這樣的結果,陶成章自然不滿意。

他認為籌款不成功是孫中山在暗中搗鬼,隨後便和章太炎等人寫了【孫文罪狀】,汙蔑孫中山私吞革命籌款,在香港匯豐銀行存了二十多萬。

1910年2月,光復會和同盟會正式分道揚鑣,新的光復會在日本東京成立,章太炎任會長,陶成章任副會長。

再過兩年, 孫中山的親密戰友陳其美,指示蔣介石刺殺陶成章,新的光復會也解體了。

如果你是蔡元培,會怎麽做?

武力革命的路線嘗試過了,沒成功。暗殺革命的路線嘗試過了,效果不盡如人意。革命領袖的身份嘗試過了,大部份人不認可。光復會兩次失敗,再也沒有往日輝煌。

蔡元培又能怎麽做呢?沒有基本盤,做什麽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在民國初年,蔡元培做了一段時間教育總長,然後就出國留學去了,直到1916年回國出任北大校長,才再次回到舞台的中心。

我們都知道,蔡元培做北大校長的時候,聘用了很多精英人才到北大任教,但如果研究一下這些人的履歷,我們就能知道,蔡元培到底要做什麽——

陳獨秀,安徽蕪湖的反清組織「嶽王會」會長,光復會成員徐錫麟曾到安徽舉行起義,兩人關系匪淺。

李大釗,光復會成員白毓昆的學生。

劉師培,蔡元培親自介紹的光復會成員。

魯迅,光復會的第一批成員。

錢玄同和黃侃,光復會元老章太炎的學生。

可以說, 蔡元培聘用到北大任教的精英,幾乎都和光復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蔡元培把這些人召到北大,目的可能並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重建光復會的班底,借北大的寶地,造革命的時勢。

例如蔡元培鼓動陳獨秀,把【新青年】編輯部搬到北京,歸根到底是希望【新青年】改變北大的風氣,進而讓北大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

例如蔡元培和林紓論戰,表面上是蔡元培支持新文化、林紓支持桐城古文,實際上是因為林紓背後是皖系軍閥徐樹錚,徐樹錚又是北洋元老段祺瑞的親信,而蔡元培是老資格革命黨。

蔡元培和林紓的論戰,很大程度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和北洋之爭的延續。

如果不是搞革命的話,以上的人事、行事、爭論都是說不通的。

不過,蔡元培是成功的。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之前,北大可以說是烏煙瘴氣。那時北京有個名詞叫「兩院一堂」,指的是國會眾議院、參議院、北大師生都是「八大胡同」最重要的客戶,北大學生也沒有求真求知的覺悟,認為「北大只是混文憑和預備做官的場所。」

但經過蔡元培的「思想自由、相容並包」改革,到了1919年,北大便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學生政治運動的策源地,教員、周先生等知識青年都深受影響。

蔡元培執掌北大,其實是有計劃的下了一盤大棋。

3

執掌北大是蔡元培的人生高光時刻,世人對蔡元培的印象也停留在這幾年,但 北大只是蔡元培實作目的的途徑,離開北大的蔡元培,才是歷史上真實的蔡元培。

「五四運動」爆發不久,蔡元培便離開北大到法國留學,委任蔣夢麟代理校務,隨後又遠端同意北大設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順應時勢,推動北大成為國際共運的重要基地。

然而,蔡元培並不認同馬克思主義。

1927年3月,國共北伐勢如破竹,孫中山留下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即將成功,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 蔡元培回到上海,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提議發動「護黨救國」運動。

護黨,護的是國民黨。

救國,救的是中華民國。

4月1日,汪精衛自歐洲回到上海,蔡元培、吳稚暉等人向汪精衛提議,必須解決中國共產黨的問題。

他們所說的解決問題,便是 在政權內排除中國共產黨,組織內排除中國共產黨員,國民黨獨吞北伐的勝利果實,把國共聯合革命轉型為國民黨一家坐天下。

4月2日,蔡元培、吳稚暉、張靜江、陳果夫、李宗仁等人再次召開會議,吳稚暉提議「以非常之處置,護救非常之巨禍」,蔡元培則主持會議,審定透過了一份179人的共產黨員名單,要求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盡快逮捕。

教員、周先生、陳獨秀、李大釗等革命領袖,都在蔡元培的名單裏。

4月9日,蔡元培等人又發出【中央監察委員聯名護黨救國之通電】,提出清黨的十一條理由,最後寫道:

「長此以往,不獨北伐困難,而本黨百萬黨員與朝夕以求中國的自由平等之民眾,亦將何所寄托? 險象如此,詎能再安緘默? 望我全體同誌念黨國之危機,凜喪亡之無日,披發 纓冠,共圖匡濟,扶危定傾,端視此舉。

這份通電共八人簽名,蔡元培排名第五,陳果夫排名第八。

三天後,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開始大肆屠戮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員。

可以說, 蔡元培主動投靠蔣介石,做了反革命政變的馬前卒。

即便發動政變不久,蔣介石便辭職下野,但蔡元培也一同辭職,陪蔣介石前往上海,並擔任蔣介石和宋美齡婚禮的主婚人,同年底蔣介石復出,蔡元培更是積極支持——

「功在黨國,此次再任艱難,自極贊同。余意蔣先生復職以後,必能將所有軍隊凡立於鏟除共黨、打倒軍閥之旗幟者,結合為一。」

他心心念念的,還是維護國民黨、蔣介石的獨尊地位。

蔡元培為什麽要這樣做?

我覺得,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蔡元培出自浙江紹興的地主階級大家族。 他是愛國救國的革命家,但階級內容決定了,他和維護工農利益的社會主義革命,格格不入。

要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蔡元培必須和中國共產黨為敵。

另一方面,蔡元培以光復會為立身根本,光復會成員大部份又是江浙人,這就意味著,蔡元培是江浙既得利益集團的成員。

而蔣介石另立南京國府,歸根到底是因為,蔣介石是江浙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汪精衛是廣東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兩人被身後的利益集團推動著,爭奪國民黨的最高領導權。

在這樣的背景下,蔡元培追隨蔣介石,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4

最後說說蔡元培的結局吧。

蔡元培給蔣介石沖鋒陷陣,以為進入蔣介石的核心圈子了,便在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的時候,和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等人一起勸李濟深,到南京與蔣介石和談。

蔡元培是準備調停戰爭,國民黨人和氣生財。

李濟深接受了蔡元培等人的意見,很快到了南京,結果被蔣介石扣押,直到「九一八事變」以後才放出來。

經過這件事,蔡元培看明白了, 蔣介石沒有認他做親信,他的面子在蔣介石那裏一文不值,他在南京國府只是花瓶,根本沒有說話的余地。

蔡元培革命大半輩子,甚至不惜賭上清譽追隨蔣介石,卻落得這樣的結局,不禁心灰意冷。 此後八年,蔡元培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基本不過問政事,更不再提革命二字。

1937年11月,蔡元培移居香港,三年後去世。

聽聞蔡元培去世的訊息,教員親自給蔡元培家屬發去唁電,稱蔡元培是「學界泰鬥、人世楷模」,隨後中央派廖承誌到香港吊唁,並在延安舉行追悼會,周先生送上挽聯:

「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誌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而蔣介石在日記裏,寫下自己對蔡元培的評價:「惟其在教育上與本黨主義之功罪而言,以吾所見者,但有罪過而已。」

蔡元培一心追隨的人,沒有給他留下半句良言。

蔡元培誓死反對的人,給了他舉世罕見的死後哀榮。

蔡元培在北大提倡「相容並包」,但他沒有包容工農群眾和社會主義革命,百年以後,社會主義革命締造的新中國卻包容了蔡元培,工農群眾也願意尊稱一聲「蔡公。」

世事之諷刺,莫過於此。

說到底,社會主義革命和新中國的起點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起點是蔡元培,法統承繼,不能不認。

【西遊記】裏,菩提祖師告誡孫悟空——「日後惹出禍來,不要把為師說出來 」,現實世界卻截然相反,老師惹出禍來,學生要為尊者諱,維護老師的尊嚴。

九泉之下,蔡元培又做何想?

點 擊 下 方 名 片 可 關 註 公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