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1955年,5位錯失上將的開國中將:個個名震一方,資歷才能不輸上將

2024-04-14歷史

在1955年大授銜中,共有177名將軍被授予了開國中將軍銜

這177名中將堪稱是革命戰爭的中流砥柱, 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不乏一些資歷老,功勞大,足以位列開國上將,卻又因為種種原因與上將擦肩而過的人物。

其中,有五位最具代表,他們分別是莫文驊、郭化若、廖漢生、程世才、李天煥。

一、廖漢生

廖漢生,1911年出生於湖南張家界桑植, 他與賀龍元帥是老鄉。

16歲時,廖漢生便參加了紅軍,跟隨賀龍元帥上了戰場。這一期間,廖漢生憑借著勇敢的作戰表現,軍職也不斷擢升,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其後先後 擔任過紅3軍9師政委和紅2軍團組織部部長等職務。

抗日戰爭期間,他擔任過新四軍5師3分區政委等職務 ;解放戰爭時,他開始 擔任了晉綏野戰軍1縱政委,後來 晉升 為西北野戰軍1縱政委和解放軍1軍政委。

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過西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職務,1954年擔任國防部副部長。

如此看來,無論從資歷、戰功上看,還是從職務上來看,廖漢生的軍銜基本上能擔得起上將軍銜。

要知道,當時的軍銜評定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以軍隊級別為主要依據,參照編制軍銜確定軍官軍銜:「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副兵團級、準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中將」。

當時,廖漢生所處的職位為「副兵團級」,而他的老搭檔賀炳炎為「準兵團級」, 最後還被評定為了「上將」,由此對他來講授予中將有些委屈了。

但是,作為一名老革命廖漢生將軍對此看得很開,他多次表示完全接受組織的安排,想到那麽多優秀的老戰友都犧牲了,自己能走到這一步,已經很知足了。

二、程世才

程世才,湖北省大悟縣人,中國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傑出的軍事指揮員和高級將領。

少時,程世才家貧,由此年僅18歲時他就參加了紅軍, 並因敢打敢拼的精神而迅速嶄露頭角。在紅軍整編為紅四軍時,他升任了排長。

1933年,紅三十軍成立時,程世才已經升任了88師師長兼政委,後來更被提拔為30軍的代理軍長,年僅23歲。

程世才在紅軍時期就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他率部屢破強敵,其領導的33團因善於夜戰而被稱為「夜老虎團」。

在全面抗戰期間,他歷任冀熱察挺進軍參謀長兼第12支隊司令員、抗大分校校長等職務。 1955年程世才之所以未能成為開國上將,主要原因有兩個:

1、抗戰時期,他長期在抗大和黨校工作,那些職務雖然也很重要,但對於以戰將聞名的程世才來說,卻實在有些可惜。

2、當時在面對南滿局勢時,因程世才與司令員在很多問題上有分歧,後來被換成了「旋風司令」韓先楚,這也成了程世才未能被授予上將的一大原因。

三、郭化若

郭化若,1904年8月 出生於福建福州,1925年秋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

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夏參加了 北伐戰爭,任炮兵大隊第2隊隊長等職。1927年冬赴蘇聯莫斯科炮兵學校學習。

1928年冬回國,後來 參加了紅軍部隊,歷任紅4軍第2縱隊司令部參謀、參謀長、縱隊長,紅1軍團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參謀處處長、代參謀長 等職務。

抗日戰爭時期,郭化若歷任中央軍委編譯處處長、中央軍委一局局長、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校長兼中央軍委第四局局長、軍事學院教育長等職。

在延安期間,他從事軍事理論和軍事教育法的研究,在軍內外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是公認的【孫子兵法】研究專家。

新中國成立初期,郭化若任淞滬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解放軍第8兵團政治委員等職。

盡管郭化若參加革命較早,但早年長期在軍隊機關院校工作,擔任軍政主官的時間較短,是其後來僅被評為副兵團級和授予中將軍銜的重要原因。

另外,在中央蘇區期間,郭化若一度因「托派」嫌疑被開除黨籍,時間長達7年,客觀上也影響了他早期職務的提升。

四、李天煥

李天煥,1912年10月 出生於 湖北黃安。1928年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夏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底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後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12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11師政治部秘書長、紅30軍第90師政治部主任、紅30軍政治部主任等職。後隨西路軍余部轉戰到新疆。

抗日戰爭時期,李天煥歷任八路軍冀中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第5軍分區政治委員 等職;新中國成立初期,李天煥任解放軍公安部隊副政治委員、副司令員等職。

1952年軍隊評級時,他被評為副兵團級;1955年9月,李天煥被授予中將軍銜, 未被評為上將,主要有2方面原因:

1、雖然李天煥在紅軍時期擔任軍政治部主任,級別不算低,但在抗戰時期他的級別相對一般,僅為軍分區的政委,與楊得誌、楊成武等人相比,資歷還是要略遜一籌。

2、軍銜評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取決於個人的軍事成就和資歷,還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當時軍隊內部的政治氛圍、領導層的決策等。

五、莫文驊

1910年,莫文驊出生於廣西南寧,1930年入黨,後來憑借個人能力與勇武精神,職務一路擢升,多次擔任部隊政治主官,還擔任過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

抗戰時期,擔任過抗大政治部主任和留守兵團政治部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莫文驊則擔任了東野4縱政委、14兵團以及13兵團的政委。

建國後,莫文驊又歷任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等要職。如果從職務上看,在1953年評級時他完全可以評定為正兵團級幹部,但結果卻是他被評為了副兵團級。

正因如此,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莫文驊被授予了中將軍銜,按理說他是最有能力獲得上將軍銜的人員。對於這一點,莫文驊在他的【莫文驊回憶錄】中曾有過看法:

他認為,是當時兼任東北軍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的高崗從中作梗才導致的結果。

在延安時期,莫文驊曾不同意高崗兼任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委員,對當時軍民關系發生的問題上兩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多年以後高崗仍記恨在心。

為此,對於莫文驊的這些「想法」,總政治部羅榮桓主任和副主任蕭華還特意安慰過他。

其實,從根本上講,那時對莫文驊的評判還是很客觀的,核心的一點是,從莫文驊的履歷看,他長期在軍隊機關院校工作,擔任軍政主官的時間短,由此授予中將也在情理之中。

讀者們,關於「 5位錯失上將的開國中將 」,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