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溥儀從小有個「壞習慣」,奶娘羞於啟齒,宮女太監都不得不回避

2024-04-01歷史

溥儀在晚年時寫了一本回憶錄【我的前半生】,書中對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性格形成作了一些反思,總結了在他的人生歷程中對自己影響頗大的一些人物和事情。在提及自己童年時的經歷時,他還特意提到了一位宮裏的小人物——王焦氏。在溥儀看來,自己性格的形成與童年時的這段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說起溥儀,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一位傀儡皇帝。和他的那些古代同行們相比,溥儀的這個皇帝當得委實有些憋屈,在他「漫長」的皇帝生涯中,絕大多數時期都是傀儡,要麽就是被各方利用的物件。直到晚年時,溥儀才不得不承認,在他的一生中真正感到自由的,反而是他參加改造成為平民的這些日子,他可以自己縫補衣物,參加工作自食其力,不再依靠他人的供養。晚年時期的溥儀經過改造,已經意識到自己從前犯下的錯誤是多麽巨大,也對自己所犯下的這些錯誤表示深刻懺悔。這一時期的他時常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性格對人生造成的影響,在戰犯管理所的閑暇之余他開始寫書,把自己這些年的人生感受匯整合一本回憶錄。在書中,他坦承自己一生中從來沒有真正快樂過,只有童年時代王焦氏的陪伴讓他感受到一絲絲的溫暖,而王焦氏也是對他童年時期影響最大的那個人。


王焦氏是溥儀的乳母,她性格莊重善良,是一個非常富有同情心的女子。小時候的溥儀貴為皇帝,宮裏的太監宮女都不敢管束他,而四大太妃對他寄予厚望,更是不會過分苛責他。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長大,使得溥儀從小就沾染了一些壞習慣,性格頑劣,愛作弄人,有時候甚至會因為一些小事嚴厲懲罰太監。溥儀在書中曾回憶起梁鼎芬給他所寫的「起居註」(專門記錄皇帝言行的書籍),其中有這麽一句:「上常笞太監,近以小過前後答十七名,臣陳寶琛等諫,不從」。當時的溥儀才七歲,就已經變得頑劣不堪,動輒鞭笞懲罰太監,陳寶琛(晚清著名諫官)勸誡,溥儀仍然不能改正,每次都要王焦氏出面溥儀才肯消氣。因為在年幼的溥儀看來,只有王焦氏是真正關心他、愛護他,所以溥儀對王焦氏也十分敬重,後來溥儀跑到滿洲當傀儡皇帝後,還特意將王焦氏接去奉養她晚年。


溥儀晚年時回憶,有一次他為了試探太監是否對身為「天子」的他唯命是從,於是就從一群小太監中挑出一人,指著地上的一塊臟東西讓小太監吃下去。小太監聽到命令後不敢違背,連忙俯身跪在地上把那塊臟東西吃了下去。年少時的溥儀尚不知此舉何意,而年老時的溥儀每當回憶至此則羞愧難當,可見他幼年時是何等頑劣。雖然說溥儀退位後,僅僅是紫禁城小朝廷的皇帝,再也管不到全天下的百姓,可即便如此,他在皇宮中仍然充滿了威嚴。無論是宮女太監還是皇太妃,對溥儀都充滿畏懼,因為在他們的思維中,帝王之威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哪怕溥儀僅僅是個半大孩童,照樣讓他們感到畏懼。在這種情況下,溥儀的性格可想而知,也讓他養成了虐待別人取樂的惡習。


除了愛作弄懲罰別人之外,溥儀從小還有一個「壞習慣」,那就是直到他八九歲時還沒有戒掉母乳。那個時候的人們觀念都十分封建保守,奶娘王焦氏對此也羞於啟齒,宮女太監也都不得不回避,宮裏的四大太妃也都毫無辦法。對於這件事,溥儀在回憶錄中也有提及,他認為可能是在王焦氏身邊,他才能獲得短暫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溥儀很小的時候就與親生母親分離,被慈禧太後命人抱進宮中撫養,準備將他培養成大清王朝的接班人。因為離開了母親,年幼的溥儀內心肯定是十分缺乏安全感的,雖然裕隆皇太後對他視如己出,可兩人因為身份不同的緣故,畢竟還是有一些隔閡的。只有在奶娘王焦氏的身上,溥儀才能感受到短暫的平靜,這也是為什麽平常人家的孩童兩三歲就要戒奶,而溥儀卻直到八九歲都沒有戒掉的原因。


王焦氏其實是一個苦命人,性葛文順,逆來順受,溥儀剛出生時她就被醇親王府挑選為奶娘。後來溥儀進宮後,她也跟著進宮,雖然她是溥儀的奶娘,可在宮裏的地位卻十分低微。在她給溥儀當奶娘的第三個年頭,她的親生女兒就因為營養不良餓死了,而醇親王府卻封鎖了這個訊息。直到九年後,宮裏的太妃借故將她趕走,她才得知女兒已經亡故的訊息。對於這件事,溥儀的內心是充滿了愧疚的,所以他長大有能力後,對王焦氏多有照顧,甚至後來去往滿洲當傀儡皇帝,還千裏迢迢把王焦氏接去養老。由此可見,王焦氏對他的影響有多大。在那個充滿爾虞吾詐的皇宮裏,只有王焦氏能讓溥儀感到平靜,王焦氏這樣溫婉的性格能讓他感受到安全。後來王焦氏被趕出宮後,再也沒有人會安撫溥儀,在那個冷冰冰的宮裏,他的性格會朝著什麽樣的方向發展,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每個人的性格都有不同的一面。例如溥儀,他能把王焦氏接去養老,說明他內心深處也有重情義的一面。然而,從他對文秀和婉容做的那些事來看,卻又好像是一個不通人情的怪物。透過溥儀晚年的回憶錄,使得人們能夠得以窺探他的內心成長經歷,也使人了解到他這個皇帝當的確實不容易,背負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負擔。他的身上凝聚著滿清遺老遺少的希望,期望他能夠振興大清,重現八旗輝煌。然而清朝的滅亡已成定局,又豈是他一個小小孩童所能改變的呢?正是在這種重重壓力之下,使得他最終還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實在令人可惜可嘆。【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