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4月底,新四軍軍長葉挺率領鄧子恢、羅炳輝、賴傳珠等人,從皖南來到江北,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統一指揮新四軍江北所部,並再次命令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迅速率部向合肥、定遠、全椒地區開進,建立抗日根據地。高敬亭像以往一樣不以為然,不僅按兵不動,還密令已經東進的七、九兩個團,再返回大別山。葉挺憤怒了,隨即以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的名義,直接給四支隊第七、九團下令,要求他們繼續東進到合肥青龍場、埠子裏一帶候命。此時,高敬亭才不得已率支隊部跟進到青龍場。
高敬亭將軍塑像5月10日,葉挺來到舒城縣西港沖,召開軍事會議,要求高敬亭就「四支隊是否遵命東進」表態,高敬亭以「醫院和後方機關一時間走不了」為由拖延。葉挺聞言斷然下令: 限四支隊在兩個星期內必須出動東進!高敬亭被迫勉強同意。但會後,高敬亭依然按兵不動,這導致他與葉挺的矛盾驟然加劇。6月21日至23日,葉挺在青龍場召集四支隊連以上幹部開會,對高敬亭的抗命不遵進行鬥爭,同時宣布高敬亭4條罪狀:1.擁兵自重,不服從軍部領導,不聽調遣;2.排擠延安派來的黨政幹部;3.搞宗派,任用親信,縱容部下;4.山頭主義,家長作風,用人不察。
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對於這四條罪狀,高敬亭一條也不承認。他諸條辯駁,以大量事實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會場上寂靜無聲,與會人員大多都是四支隊的指戰員,最清楚高敬亭所講的事實真相。講到動情處,高敬亭哽咽了,他說:「紅28軍在艱難困苦中戰鬥了三年,才有了這支部隊,我沒有錯!我們與中央失去聯系三年多,孤軍在大別山作戰,能堅持到今天,這容易嗎?」高敬亭拒不承認錯誤,隨即招來嚴酷的鬥爭和無情的打擊。早在6月20日,新四軍領導人項英、葉挺等就同時向延安和重慶發出兩份電報,以「高敬亭可能反黨、反中央及叛變投敵」等罪名,擬請槍決高敬亭。
1938年武漢,中:項英,右:高敬亭蔣介石收到電報,頓時喜出望外,立即回電批準:所請將高敬亭處以槍刑,照準。葉挺接到蔣介石的回電後,沒等到延安來電,就於6月24日,也就是三天鬥爭大會結束後,將高敬亭就地槍決了。臨刑前,高敬亭很平靜,這位身經百戰、國民黨懸賞10萬大洋企圖買其人頭而不得逞的紅軍高級將領,此刻卻要被自己人所殺。他坦然地說:「作為共產黨人,我不怕死,只是由蔣介石下令處決我,我想不通。我是共產黨員,我的做法是正確的,要死就死在紅地毯上。請轉告史玉清(高敬亭的妻子)同誌,將孩子送給人民撫養。我是忠於工農革命軍的軍人。」隨後,高敬亭給葉挺敬了個標準的軍禮,葉挺還禮,說:「你是個真正的革命軍人。」隨後,高敬亭慷慨赴死。時年32歲。
高敬亭將軍高敬亭被執行後,延安的電令才到,因為當時新四軍軍部和延安不能直接通訊,要經過長江局轉達到皖南軍部後,再傳達至江北指揮部,既麻煩又耽誤時間。項英、葉挺看過延安的回電,才幡然醒悟,可為時已晚。原來,中央采取的是過渡一下的辦法,要求將高敬亭送到延安來學習,以便教育挽救他。毛主席得知高敬亭被殺,非常生氣,責問項英、葉挺:「我們是要求高敬亭來延安學習,你們為什麽不聽?為什麽要殺了他?速查明原因上報中央。」後來,項英、葉挺、張雲逸、鄧子恢等新四軍領導人,都就此事做了深刻檢討。1942年整風期間和解放之初的1952年,毛主席又兩次提及高敬亭,對他被錯殺深感惋惜。
新四軍領導層,左起:周子昆、張雲逸、葉挺、項英、曾山1975年,高敬亭之女高鳳英給毛主席寫信,請求中央為父親平反,毛主席接到信後非常重視,立刻做出指示。1977年4月27日,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通知,為高敬亭同誌平反昭雪。認為高的功是大於過的,將其處決是錯誤的。1978年6月,民政部追認高敬亭為革命烈士。至此,高敬亭將軍已經冤死39年了。高敬亭,河南光山縣人,1907年出生,1928年參加革命,歷任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特區蘇維埃主席、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黨委書記、紅25軍75師政委、紅28軍政委等職,參加過黃麻起義,是鄂豫皖根據地及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之一。
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高敬亭的功績主要在於,他在主力紅軍長征後,重建紅28軍,率部堅持在大別山打遊擊,始終保持紅旗在大別山不倒,屢次打破敵人的圍剿,成功殲敵五千、牽制國民黨軍數萬。三年的時間,紅28軍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不僅給敵人以重創,自身也發展到3000多人。成為根據地人民心目中的一面旗幟。高敬亭革命信念堅定,軍事才能出眾,指揮28軍與數十倍的敵人周旋於鄂豫皖邊區45個縣,創造出一套成熟有效的對付敵人的策略和戰術,保證部隊能聚得攏、散得開、打得贏、拖不垮,確立了「傷亡小就打、敵情明就打、地形利就打、繳獲多就打」的戰術方針。
右一為葉挺,左二為項英在地方上,高敬亭在邊區建立了100多個便衣隊,依靠「紅軍與地方部隊結合,山地戰與平原戰結合,內線與外線結合」的作戰原則,屢次取得反圍剿的勝利,連國民黨綏靖公署也哀嘆:「此等赤匪,皆為本地土著。所到之處,有人通風報信,引領帶路,以致行動自由,來去自如,飄忽不定,兵來匪去,捉摸不透,已成慣伎。」到1937年,紅28軍在鄂豫皖邊區22個縣建立了遊擊根據地,牽制大量敵人,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紅軍長征。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表揚高敬亭率領的紅28軍,他說:「紅28軍與敵人鬥爭很有成績,很了不起。」1938年,周副主席在武漢接見高敬亭,當面稱贊道:「主力紅軍長征後,你們在十分艱苦、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堅持鬥爭。你們的成績很大,在敵後保存下來這樣一支紅軍隊伍,非常了不起。」
葉挺與張雲逸、鄧子恢新四軍成立後,紅28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兼政委,下轄七、八、九三個團及手槍團,共3100余人,是新四軍四個支隊中兵力最多、武器最精良的一支部隊。四支隊成立後,隨即開赴皖東北地區與日寇作戰,屢次打擊日軍,先後取得多次勝利,連蔣介石都發來賀電,表彰新四軍四支隊。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利弊是相互的。高敬亭是遊擊戰高手,也具備不錯的軍事能力,在三年困難時期,他率部屢次重創敵人,使得部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然而,就因為如此,養成了他武斷、專橫、一言堂的作風。由於是獨立作戰,與組織上幾乎斷絕聯系,鄂豫皖邊區的所有事情都是他說了算,他聽不得別人的意見,更反對軍部和延安派來的軍政幹部,不想受組織約束。不得不說,在特殊時期,他這種做法有利於部隊機動靈活地生存,但所部改編為新四軍四支隊後,就跟以前不一樣了,不僅要有大局觀,還得服從新四軍軍部及延安的指令。很顯然,高敬亭缺乏這種眼界和格局,這是導致他與組織格格不入、矛盾叢生的根本原因。
高敬亭將軍雕像葉挺所宣布的高敬亭的「罪狀」,實際上是存在的,只不過二人站立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不過話說回來,高敬亭所犯的是錯誤,不是罪,是屬於人民內部矛盾,遠未上升到敵我對立的高度。然而,高敬亭屢次拒絕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不聽中央的指示,置抗戰大局於不顧,只打自己的小九九,這肯定是不對的。延安來電打算讓他去學習,正是出於教育挽救他的目的。可惜的是,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幾種都對高敬亭不利的因素綜合到一起,使得新四軍領導層誤認為高敬亭有「反」心,項英給延安的電報中也說高敬亭有叛變投敵的可能。加之原紅四方面軍的最高領導人張國燾叛變,他到處遊說拉攏舊部,而王明把持的長江局,又堅持新四軍要服從國民黨的領導,高的親信部下——第七團團長楊克誌與副團長曹玉福,在此節骨眼上叛變投靠了國民黨桂系,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致使新四軍領導層覺得殺高敬亭,來挽救數千名四支隊的指戰員,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的任務。
周副主席與葉挺因此,高敬亭之死是個無法避免的悲劇,是那個特殊時代的悲劇,既不是葉挺殺了他,也不是項英殺了他,蔣介石也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向延安和重慶請示,擬請處決高敬亭,是新四軍領導層集體做出的決定,並不是哪一個人的命令。試想一下,槍決一個支隊司令員,而且還是高敬亭這樣資深的老革命,項英有這個權利嗎?即使有,他也不會單獨這樣做。葉挺更沒有這個權利,他是黨外人士,處決高敬亭,葉挺不過也是奉命行事罷了。假如沒有蔣介石那張電令,葉挺斷然不會那麽做。
周副主席與陳毅、葉挺、粟裕等新四軍領導人合影那麽,高敬亭為什麽不願意離開大別山率部東進呢?這個問題很好理解:高敬亭是土生土長的大別山本地人,在當地既有威望,又非常熟悉地形地勢、風土人情,群眾基礎好,與根據地的老百姓關系融洽,他自然是不願意放棄熟悉的地方,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創根據地了!這事擱誰身上都會這麽做。早在1938年4月,高敬亭就與長江局書記王明、安徽省工委,在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的問題上發生爭執,王明、項英斥責高敬亭留戀大別山根據地是「破壞統一戰線,消極抗日」,不允許高敬亭在大別山留一兵一卒。高敬亭則指責王明、項英是「右傾投降主義」,雙方鬧翻了臉。
高敬亭將軍故居綜合分析來看,高敬亭之死,多少帶有一些無奈和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素。當年這起事件的參與者如鄭位三、朱理治後來都曾表示,把高敬亭關起來教育是最好的辦法,殺他也是迫不得已的,殺了他,就有把握挽救四支隊幾百名幹部。好在偉人主持公道,他沒有忘記高敬亭這位大別山的紅軍元老,在接到高鳳英的申訴信後,及時作出了批示。高敬亭隨後就被總政平了反,緊接著民政部也批準他為革命烈士。高將軍的遺孀史玉清和女兒高鳳英倍感欣慰。
高敬亭將軍故居而今,高敬亭將軍故居被列為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的一部份,與鄭維山將軍、許世友將軍的故居相距不遠,但相對於熙熙攘攘的許世友故居,管理完善的鄭維山故居,高將軍故居門可羅雀,異常冷清。這可能是因為將軍過早地犧牲,已經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中,不太為人所知的緣故吧!【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