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紅軍長征前夕,恐有覆滅之兆,周恩來僅憑3招鋌而走險,突破重圍

2024-06-02歷史

1934年10月,我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為保存革命火種,不得不走上長征的艱難道路。其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路程之遠,環境之惡劣等,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圖|紅軍時期的周恩來


艱苦卓絕的漫漫長征路,在每位共產黨人的心中,它是經久不衰的動力源泉,是永恒不變的信仰。同時,長征也是我們從失敗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作為長征策劃人和指揮者之一的周恩來,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切還得從蔣介石的「鐵桶計劃」開始講起:

存亡之際該如何?

自從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來,一直沒有放棄對共產黨的清剿工作,始終將中國共產黨視為心腹大患。即使在如此高壓的打擊下,中國共產黨依舊日益壯大,不僅擁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還在贛南、閩西等地建立起了紅色革命根據地。

一山不容二虎,蔣介石自知若繼續放任共產黨成長,往後必將成為他建立獨裁政府的最大阻礙。因此,蔣介石容不下共產黨,陸續展開了第一、二、三、四次「圍剿」行動,妄想將共產黨連根拔起。

在中共領導人的正確指揮下,戰士們不畏強敵,英勇作戰,多次贏得反「圍剿」鬥爭的勝利。幾次交鋒下來,蔣介石終於意識到中國共產黨並非任人揉搓之輩,更加瘋狂針對紅軍。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百萬雄兵,對紅軍根據地發起第五次「圍剿」行動,此次規模之大是空前的。面對數十倍且裝備精良的強敵,經過數月苦戰,紅軍傷亡慘重,一退再退,我軍已經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

在周恩來等人想方設法挽回局面時,蔣介石前往廬山召開高級軍事會議,打算給我方最後一擊。這次老蔣是抱著必勝的決心,國民黨高層們也傾註所有精力,制定了周密的計劃。以中央蘇區為中心,國民黨大軍從四面八方進行包圍,形成鐵桶合圍之勢。


除了百萬大軍外,蔣介石為確保此次行動萬無一失,飛機、大炮,運送軍需物資的卡車等一應俱全。可以說,共產黨哪怕有飛天遁地之術也難逃此劫,覆滅之兆已經慢慢顯現。

時間很快就到了1934年4月,蔣介石命令國民黨11個師分兩路進攻廣昌,企圖開啟蘇區北面的大門。我軍雖拼死抵抗,但在敵人飛機大炮的輪番轟炸下,毫無還手之力,傷亡情況異常慘重,這導致戰士們軍心渙散,廣昌難以堅守。

不到一個月時間,紅軍根據地面積迅速縮小,多處地區皆已失守,最後只剩下會昌仍在苦苦支撐。可面臨敵人猛烈的攻擊,蘇區這最後一道屏障恐怕也撐不了多久。

如此一來,擺在紅軍面前只有兩條路:第一,與根據地共存亡,死守到最後;第二,實行戰略轉移,換取一線生機。

同年5月下旬,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撤出蘇區。6月底,共產國際回電,同意紅軍實行戰略轉移的決策。但眼下最關鍵的問題是,身在包圍圈中的紅軍部隊往哪撤,突圍成功後如何擺脫窮追不舍的追兵?

長征前夕,3招鋌而走險

為了做好準備工作,中央命周恩來擔任指揮者之一,然後開始了一系列的戰前準備工作。周恩來深知中央這次是拿前途命運在做賭註,自己必須主動擔起挽救黨和紅軍的重任。

就是這種危難時刻,周恩來下達了三條關鍵性的指令,徹底扭轉了即將覆滅的命運。

圖|周恩來


其一,組建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朝閩浙皖贛邊前進。一方面,部隊在北上抗日的同時為長征之行探探路。畢竟紅軍突圍的機會只此一次,要是突圍方向沒有選對,無法全身而退,部隊將再次陷入困境之中。

這將使本就茍延殘喘的紅軍,遭受國民黨的重創,如此希望便更加渺茫。另一方面,先遣隊將戰火引到國民黨的老巢,以此減緩對我方根據地的壓力,從而讓包圍蘇區的敵軍陣線松動,這樣更有利於我軍逃出重圍。可光是探路還遠遠不夠。

其二,派王震等人率領紅六軍團離開中央根據地。國民黨一直對我軍密切關註,只要稍有動靜就會傾巢出動,紅六軍團剛剛撤退,部份敵軍就緊跟其後,追趕我軍。殊不知,這是周恩來為他們準備的調虎離山之計,而包圍圈也出現了一個缺口。

但突圍成功的機率依舊不高。

前文提到過蘇區被敵軍四麵包圍,無論我軍要從哪個方向突圍,都會遇到蔣介石提前安排好的強敵。而這就到了最重要,最關鍵的一步:其三,開啟國民黨內部的「缺口」。

眾所周知,國民黨除了嫡系部隊外,都是由各路軍閥組成的軍隊,也就是所謂的雜牌軍,從而軍中出現許多不公平待遇,軍閥暗地裏早已經和蔣介石離了心。

他們表面上聽老蔣指揮,實則更看重自己手中的地位和權勢,一旦觸及誰說話也不好使。周恩來正是考慮到這點,認為爭取軍閥暗中通訊對突圍很有必要。

他將目光投放在敵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身上,此人本就主張抗日,又與蔣介石有利害沖突,且害怕嫡系部隊會趁虛侵入廣東,動搖自己的權勢,因此對圍剿紅軍一事並不積極。就在此時,陳濟棠竟主動向我軍遞交秘密停戰協定,並請求與我方代表進行面談。

圖|潘漢年


周恩來抓住這個機會,於10月選定潘漢年和何長工前往談判。臨行前,周恩來語重心長地告訴兩人:「你們在談判時一定要沈著勇敢,必要的情況下見機行事。這次密談對中央來說很重要,希望你們能夠取得成功。」

隨後,周恩來又交代了他們的密語和任務,兩方人馬見面後互相試探。經過深入探討,陳濟棠也認識到,內戰只會將國家推入萬劫不復之地。現如今,蔣介石能將槍口對準紅軍,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以後回過頭來收拾他們也並不稀奇。

陳濟棠所求,就是希望紅軍不要入粵,避免造成雙方不必要的損失。而紅軍的意圖也不在廣東,只是想借個道而已。兩方在老蔣未察覺時,已經在湘粵邊境悄悄撕開了一條通路。

經過3天時間的談判,雙方最後達成5項協定:就地停戰、解除封鎖、互通情報、互相借道、我方可設立後方醫院。這次秘密協定的簽訂,減少了我們前進的阻力,且為突出重圍創造了契機。

突破重圍,受命於危難之時

與此同時,蔣介石重新調整兵力部署,準備於下旬紅軍突圍時發起總攻。好在我軍透過偵察和破譯敵人的無線電,察覺到了即將面臨的危險,由此決定將突圍時間提前一個月。

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紅軍各項準備工作頗多,哪怕有心也是無力,突圍行動只能一拖再拖。而周恩來主要負責督促軍事計劃的實施,無權幹涉和知道所有準備工作。

在研究留人名單時,負責這塊的幹部雖說征求了周恩來的意見,其卻只告訴他一個數位,具體內容只字不提。出於責任,就毛澤東去留這個問題,周恩來始終保持自己的意見,並與中央產生了爭論。在他的竭力堅持下,毛澤東如願加入了長征隊伍。

圖|毛澤東


10月10日,周恩來隨紅一、三、五、八、九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8.6萬余人,趁著濃濃夜色悄悄離開瑞金,踏上戰略大轉移的西征旅程。那是一條布滿荊棘與艱辛的道路,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蜿蜒的山路上,一條見首不見尾的火龍緩緩向西移動,周恩來此刻內心感慨萬千。臉上浮現出復雜的表情,一眨眼就在這待了3年了,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他倒是有些不舍得離開了。

這時,蘇區的老百姓們也趕來了,攔住行軍的戰士們,將僅有的物資送到他們手上。風聲中夾雜著鄉親們的告別聲,淚水在許多人眼中打轉,這刻大家的心情十分沈重。這一去,不知道前路會經歷多少困難險阻,也不知道付出多少犧牲,才能重新回到此處……

很快,紅軍部隊就來到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眾將士齊心協力,經數小時激戰,順利突破封鎖線,並俘虜了部份敵軍。與此同時,陳濟棠遵守與紅軍達成的協定,命令其部下退守廣東,佯裝打了幾槍後,讓出進入湘南的通道。

趁敵人沒緩過神來,紅軍瞅準時機又透過了第二道封鎖線。蔣介石大怒,決心將紅軍消滅於湘粵贛邊區的封鎖地帶,周渾元和薛嶽共集結16個師待命。

如果紅軍行動迅速些,便還有機會擺脫追捕,可惜帶隊的幹部處理事情不果斷。只見隊伍中,有挑著各種物資的擔架隊、馱著輜重的騾馬隊。還有被數人擡著的笨重機器、躺在擔架上的傷員以及由婦女組成的休養連,首尾相銜,十分擁擠。

而我們的紅軍戰士們,則夾護在龐大隊伍的兩翼,形成了甬道,你擠我我擠你,根本拉不開前進的步幅。想曾經的紅軍行軍如飛,哪怕是國民黨再厲害,這點是從未超越過的。再看看現在,戰士們行軍速度緩慢,有時只能走10-15公裏,相信不久敵軍就會追上來。

看到隊伍前進速度如此慢,周恩來內心非常焦慮,既要註意後方的追兵,還要親自疏通擁擠的隊伍。不顧其他幹部的要求,他下令讓戰士們減負前行,不是必要品就全部丟掉。

圖|白崇禧


在這期間,紅軍部隊邊打邊退,傷亡情況日益增加,身後的追兵仍死死咬住不放。此時,蔣介石也看出了我軍打算西征的意圖,隨即全力加強湘江的第四道封鎖線。周渾元和薛嶽也一同對紅軍加緊「圍剿」,同時陳濟棠、白崇禧率主力部隊駐守在湘江沿岸。

當下局勢異常嚴峻,紅軍被全殲於湘江不是不可能,中央領導立即召開會議商討解決的辦法。臨時指揮部裏,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彭德懷等人圍坐在一起,朱德首先發表意見:「那些壇壇罐罐還需要丟掉一些,我們必須抓緊時間渡河,省得夜長夢多。」

周恩來等人聞言點點頭,意思是可行。可仍有少數幹部持反對意見,認為那些物資不能丟,直言:「這都是我們付出極大代價,從敵人手中搶回來的,切不可因為暫時的困難,丟掉了革命的本錢。」這話怎麽聽都別扭,難道憑借這些無用的死物還能翻身不成?

一番爭論過後,周恩來等人強調:「只要戰略轉移能夠成功,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在所不惜!」話已至此,自是全員減負,強渡湘江。

盡管渡江隊伍全力加速,但在敵人的密集掃射和猛烈轟炸下,無數紅軍戰士倒在了血泊裏,最後整個部隊銳減到3萬余人。危機暫時解除後,紅軍部隊原地休整,周恩來拿出望遠鏡看向湘江。滔滔江水上泛起了陣陣殷紅,累累的烈士屍骨橫列在兩岸,此次渡江我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此時此刻,紅軍高級軍事領導猛然意識到指揮之重要,顯然這次的指揮官空有大道理,在排兵布陣這塊一竅不通,要是再這樣下去,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將徹底淪陷。

眾領導背後一陣發涼,紛紛希望周恩來能接過重任,帶領剩余紅軍支撐困難的局面。就這樣,所有軍事事務全部交由周恩來負責,一切紅軍調動、打仗、行軍全都靠他出面指揮。

圖|工作中的周恩來


周恩來在長征路上

白天,周恩來要和部隊一起行軍,有時候還要指揮部隊作戰。好不容易到了駐地,他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一刻也不得閑,常常需要忙到下半夜。假如遇到突發情況,周恩來就算剛睡下,也會立即醒來,繼續處理工作。

經常通宵達旦的工作,導致周恩來雙眼布滿紅血絲,臉色也十分難看。但除此之外,你看不到他身上一絲一毫的倦意,眼裏也始終閃爍著充滿精力的光芒。

可人也不是鐵打的,光靠周恩來一人撐著也不是辦法,中央經過多次研究,建立了以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的三人指揮小組,共同負責紅軍後續的所有行動。事實證明,打勝仗靠的還是正確的戰略方針和用兵如神的能力。團結合作,默契配合,更是關鍵所在。

在之後的戰鬥裏,毛主席制定戰略方針路線,周恩來負責指揮作戰。不論戰役大小,他一貫將「知己知彼」放在首位。戰前,周恩來會將敵我軍情研究吃透,下達命令到各個部隊,先到哪裏,戰鬥怎麽打,都要交代得明明白白才會睡下。

很多時候,透過周恩來才知道,敵人是嫡系還是雜牌軍,兵力部署如何,作戰能力怎樣。因為準備工作做得好,各部隊發揮各自特長,總能讓敵人吃敗仗。

因此,周恩來在幹部中有很高的威望,大家都十分敬重、欽佩他,也很喜歡與他接近。毛主席也曾經說過:「周恩來同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長征途中,要說最操勞的人肯定是周恩來,日夜不歇地工作,指揮戰事,再加上營養跟不上。積勞成疾的周恩來一病不起,不同以往,這次病情來勢洶洶,連續幾天體溫飆升到40℃,且沒有退燒的跡象。一開始,軍醫以為是常見的多發病,可治療了幾日還是不見好。


期間,周恩來時常昏迷不醒,神誌不清,中央萬分焦急,派王斌和李治一起治療。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他們都錯了,周恩來患的是肝炎,因未得到及時治療,現已經病變成阿米巴肝膿腫。這種情況只有一個治療辦法,那就是排膿。

兩位軍醫都面露難色,這下可不好辦了。當時,紅軍的醫療條件和環境極差,連最簡單的消毒也做不到,這就意味著穿刺或開刀都不行。可再耽誤下去,病情持續惡化,保不齊會有生命危險。經過商量,醫生提議讓戰士去高山取些冰塊回來,采取冷敷的方法排膿。

同時,為了照顧病重的周恩來,組織特地將鄧穎超叫過來。面對鄧穎超的一次次呼喊,周恩來還陷入昏迷中,無法做出回應。感受著床上的人呼吸微弱,渾身發燙,鄧穎超心如刀絞。

一旁的毛澤東趕緊遣散眾人,安慰道:「你放心吧,恩來同誌會沒事的……」很快,戰士們就將冰塊取了回來,兩位主治醫師將冰塊敷在肝區附近,將近過了七八個小時,才終於將周恩來體內的膿全部排出。

次日,周恩來的燒已經退了,睜開眼就看見眼睛紅腫的鄧穎超,感到有些意外,驚訝地問:「小超,是你嗎?」終於聽見丈夫的回應,鄧穎超淚如泉湧,緊緊握住他的雙手:「是我,恩來你怎樣了?身體好受些了嗎?」剛剛醒來,周恩來十分虛弱,微微點了點頭。

聽聞周恩來醒過來的訊息,毛澤東、彭德懷等人急忙趕來問候,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屋內好不熱鬧。驚喜之余,毛主席將主治醫生拉到一邊,詢問周恩來身體的具體狀況。

醫生說:「我們現在的醫療條件太有限了,病情根本無法得以救治。雖然只是暫時脫離危險,但我相信會有一線生機,讓他渡過難關。」毛澤東聽完沈默了許久,隨後走進屋裏。


與此同時,紅軍又迎來了新的危機,周恩來不顧病體,躺在木板上與毛澤東商議軍事行動。組織以周恩來需要休養為由,將事務分工給其他領導,並叮囑他安心養病。不久後,紅軍開始過草地北上,可周恩來仍舊處於病重中,身體異常虛弱。別說過草地,就連平時走動靠他一人也做不到,那該如何是好?

彭德懷思索了一小會兒,心裏有了打算,派人叫紅三軍團參謀長肖勁光過來,叮囑道:「周恩來同誌我就交給你了,你負責組織好擔架隊,務必將人安全擡出草地。」隨即,彭德懷又補了一句:「就算把大炮都丟了,也必須把恩來擡出草地!」

最後,肖勁光從迫擊炮隊調出幾人,組成擔架隊,輪流擡著周恩來向大草地進發。同時,得到訊息的陳賡立馬趕來,說什麽也要擔任擔架隊長。楊立三也堅持加入擔架隊,為將周恩來擡出草地盡一份力。

草地裏的氣候瞬息萬變,時而下雨,時而天晴,一會兒狂風暴雨,一會兒下冰雹。這使得草地上到處都是泥潭,還有過腰的水草,要是途經沼澤地就更艱難了。稍有差池,小命可就不保了,更別提擡著擔架的戰士們,對他們來說這是場很大的挑戰。

這些周恩來心裏都清楚,自己現在雖然身形消瘦,可畢竟是個成年男性,戰士們因為自己需要消耗大量體力,他深感不安。於是,周恩來多次表示自己可以下來走,可每次楊立三都會出聲拒絕,讓周恩來不要想太多,大家有信心將他擡出草地。

無可奈何,周恩來只好繼續讓楊立三他們擡著,時不時和戰士們說說話,給他們打精神。歷經六天六夜的艱難行軍後,我軍終於甩開圍追堵截的敵軍,走出大草地,離長征勝利也更近了一步。

圖|楊立三


出了草地,周恩來的病情也開始慢慢好轉,再次接過指揮部隊的重任。在戰勝重重磨難,掃清前路障礙後,紅軍部隊繼續北上。1935年10月22日,我軍抵達終點站,贏得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長征之路就此圓滿結束。

「長征」兩個字背後,蘊藏著無數共產黨人的流血和犧牲,也深藏著像周恩來這般為革命事業默默付出的人。如果不是周恩來下好這「三步棋」,紅軍不會這麽輕易突圍成功,或許也不會有長征以後的故事,這些充分體現出周總理的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