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失聯,敬請關註備用號:
宋朝,是一個畸形的「跛腳巨人」朝代
軍事上,夏遼金,宋朝一個都打不過。幹不趴遼國,滅不翻西夏,更是被金人打的滿地找牙差點亡國,皇帝老兒都被抓了,失了半壁江山,積貧積弱之勢更為尤甚。當宋朝統治階級處心積慮聯元滅金後,卻發現自己的「引狼搏虎」之計已經成了「引狼入室」,此時的宋朝,已是滿目瘡痍,「山河破碎風飄絮」,已經不起一絲波瀾,很快便被蒙古騎兵的鐵蹄踏平。
但是除此之外,宋朝 在商業貿易、 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卻又達到了一個空前的巔峰。
而這一切,都極大地歸結其重文輕武的習俗。甚至這種「重文輕武」的習俗,對其後世,之後的幾個朝代,甚至當下都有深遠的影響 。
而這一切,都要從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說起。
據【長編】、【宋史】等記載,趙匡胤在皇位坐穩後,迎來了一個歷代開國皇帝都需要面對的難題:擔心手下的大將手握重兵謀反,給自己也來這麽一出「陳橋兵變」,於是他請老部下們喝了一杯酒,席間,「涕淚交橫」,幹什麽呢?勸他們早早退休,回家享受榮華富貴,享受余下的人生。部下紛紛「被打動」(擔心被害),於是統統交出了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一個大概。
部下擔心被害,統統交出了兵權
身為開國皇帝,趙匡胤自然有著無與倫比的權威。但這事件的背後,卻有著不容忽視的疑點存在:所謂「杯酒釋兵權」,真的僅僅靠一頓酒和一席話,就讓大將們心甘情願交出兵權嗎?
當然不可能。所謂「杯酒釋兵權」,不過是一場看似簡簡單單的公開的表演而已,如同看似簡簡單單的「陳橋兵變」一樣,「杯酒釋兵權」同樣也是趙匡胤的「厚積薄發」。
五代價值觀的殘余
唐宋之間,是中國史上第二個「亂紀元」,是戰亂頻繁,朝代更替不停的五代十國。這個階段,「以色定儲」的朱溫、「兒皇帝」石敬瑭等,各種光怪陸離的鬧劇,粉墨登場。
五代中的後漢帝國,非常倚重將軍郭威。根據史書記載,後漢的皇帝因為猜忌郭威,最終逼反了這位手握兵權的猛將。最後,郭威消滅了後漢,建立起了後周。在他死後,他的義子柴榮繼承了皇位。
但柴榮英年早逝,他年幼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正在此時,手握重兵的將軍趙匡胤,被手下的將領「黃袍加身」,「極不情願」地做了皇帝。
這種「榜樣」導致的篡位思想的殘余,在宋初仍然存在。譬如在趙匡胤死後,繼承皇位的人,並非是他的任何一個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而在【宋史】中,對於趙匡胤死亡。趙光義繼位這一段故事的細節,向來只有「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這麽一個語焉不詳的句子。至於趙匡胤的死因是什麽,繼位的人為什麽是趙光義,而不是趙匡胤的兒子,這可就沒人提了。
不過和他們長期對立的遼國,可就沒那麽給他們留面子了。取材於遼國史官記錄的【遼史】裏,便毫不客氣地寫著:「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說白了,趙光義這個宋太宗,完全就是個「自立為王」的君主。
根據孫健教授的分析,趙家兄弟的做法,無疑繼承了五代的「篡位」價值觀。在戰亂頻繁的五代時期。讓年幼的孩子上位,無疑他是把控不住朝局的,民心不穩,國家也勢必會出現動蕩。如果讓強壯的兄弟繼位,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人們也得以享受相對安寧的生活。
當然,身為開國之君的趙匡胤,早就提前預見了這一切。當位高權重者(尤其是兵權)造成威脅時,帝國將久無寧日,甚至延續五代十國的戰亂。
此時並非四分五裂的戰亂時代,趙匡胤已經先後消滅了散落在各地的大部份地方兵權。國家漸漸安寧,昔日手握重兵的大將早已不再是生死相依的中流砥柱,而是成了對自己日漸形成威脅的老虎。
於是,如何削弱這些手握重兵、坐鎮一方的將領,便成為了一件重要的大事。
欲弱其將,先弱其兵
「收權」,讓地方權力回到中央,這項工作需要如履薄冰,一點也急不得,若操之過急,漢朝的「七國之亂」便是前車之鑒。事實證明,趙匡胤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他不僅成功完成了中央集權,而且還像「陳橋兵變」那樣幾乎兵不血刃。而在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中,宰相趙普起了極大的作用。
趙普建議「稍奪其權」,也就是溫水煮青蛙,一步一步地奪走他們的權力。如果想要限制武將,就要從「兵力再分配」開始。
宋太祖的兵力分配方式頗為精妙。他將國家的兵力分為兩半,一半兵力集中於京師,另一半則分散於各地,這明顯是做出了兩手考慮。一是地方一旦叛亂,中央的大軍便能以巨石壓卵之勢,將其順利平定;二是京師出現兵變,地方勢力可以迅速集結,一同奔赴中央勤王。中央地方的力量可以相互制衡,卻不會出現尾大不掉、局勢失控的情況。
當然,最壞的情況並未發生。如果京師一代真的爆發了叛亂,哪怕地方勢力集結起來勤王,在這樣的戰亂時代,很難說地方的將領,會不會像東漢三國時期的軍閥一樣,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而在戰亂之後,京師地區的兵力首當其沖,必然會蒙受極大的損失。這無疑又是西周鎬京之亂的重演。
戰亂後京師地區兵力必然會蒙受極大的損失,這無疑又是鎬京之的重演
歷史的每一步都精準無比,一旦稍有偏差,滅頂之災便會驟然降臨。
在此之後,趙匡胤開始進一步削弱地方權力。乾德二年,他開始盤查各州財政,他命令各州將每年的財政收入上報京師。為了監督他們,趙匡胤特地沿襲了唐代的轉運使制度,並大振幅擴大其職責範圍。從此開始,財政大權便被歸入朝廷,並被皇帝牢牢握在手中。
財政被中央把控,錢糧的命脈便被掐住,地方私募兵力的情況出現,發生叛亂的可能已微乎其微。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第二步:釘選在了地方行政權。
文官集團的崛起
唐朝藩鎮割據的根源,在於其節度使手握重兵權,和一方諸侯別無二致,這種制度極大地分裂了中央的權力 。自身就是 篡位者上位的趙匡胤,自然深知其中利害。
「收鄉長、鎮將之權悉歸於縣,收縣之權悉歸於州,收州之權悉歸於監司,收監司之權悉歸於朝廷。」地方的縣官、知州改變先前一樣的繼承制,都改由中央來委派,節度使的權力,被進一步削弱了。
除此之外,朝廷又增設了通判等職務,讓他們成為知州、知縣等人的副手兼監督者,分散其權力。這樣相互制衡的模式,幾乎將一切「天高皇帝遠」的專權行為,統統都扼殺在了搖籃中。
到這裏才是「杯酒釋兵權」的完全體。而趙匡胤與群臣的那場酒宴,不過是這一切活動的序幕而已。
如果沒有之後的這一系列改革,「杯酒釋兵權」根本就毫無意義。對於封建帝王來說,從實際出發獲得利益,比從名義上取得勝利要重要得多。
「杯酒釋兵權」的深遠影響
此後,中央集權大大加強,迎來了又一個巔峰。五代時期「殺伐篡奪」的鬧劇,失去了根本的土壤。
同時為了安撫交出兵權的老兄弟,趙匡胤也是加以撫慰,並與其逐一和親,增強家族紐帶。就這樣,宋初的政治局勢,很快穩定了下來。至此,中原王朝才真正地由權力分裂步入統一,百廢待舉,一切才開始步入正軌。
民心思安定,宋朝經濟迅速恢復。在這個新時代,一切都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宋朝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就此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而這一切,都該歸功於「杯酒釋兵權」。
但每一個硬幣,都有著另外一面。在此之後,新任將領再無前輩們的殺伐決斷之力。一代一代的兵將,漸漸變得越來越弱。在與外敵的對抗中,宋人一再落後。最終葬送了王朝的生命。
無論如何,中央集權為後人帶來了百年和平,並且杜絕了五代時期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生活。總體來說,仍然還是利大於弊。只不過,趙匡胤的改革是一座巨大的冰山,而史冊上的「杯酒釋兵權」,不過是這座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而已。唯有細致的洞察者,才能在語焉不詳的故事背後,看到最終的真相。
往期精彩:
更多資訊,關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