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一方有難、八方拆台:美國獨立戰爭時,都有誰來拆英國的台?

2024-06-22歷史

本 文 約 4200 字

閱 讀 需 要 11 分 鐘

18世紀的英國,曾以其強大的海軍力量,先後擊敗了西班牙、壓制了荷蘭、戰勝了法國,成為海上霸主,勢力如日中天。所以,當美國在18世紀末尋求獨立時,歐洲列強的態度 多傾向於支持這一新興的國度 他們紛紛向美國伸出了援手,以各種方式支持美國的獨立戰爭,從而對英國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那麽,在這場戰爭中,究竟是哪些國家在背後拆英國的台呢?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美國獨立之初的「上兵伐謀」

自「大航海時代」,歐洲列強對北美大陸殖民地的爭奪由來已久。除了英國之外,西班牙、法國、荷蘭、瑞典也都曾雄心勃勃地加入到大西洋彼岸「開疆擴土」的行動中去。

不過由於國力的限制,瑞典和荷蘭首先於17世紀中期結束了這場需要耗費無數人力和物力的大國遊戲。在淘汰了實力稍遜的兩位「參賽選手」之後,歐洲列強在北美的角逐呈現了西班牙、英國和法國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法國和西班牙將更多精力投諸於歐洲大陸的爭霸戰爭之中,以至於英國在「七年戰爭」後贏得了北美大陸的主導權。

落敗的歐洲列強對富庶的北美大陸依舊垂涎。因此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之初,「大陸議會」便針對性地做出了聯合歐洲各國、孤立英國的決策:1776年4月「大陸會議」在禁止向英國出口任何貨物之後,又宣布北美的港口向所有的國家開放。

此後在關於是否頒布【獨立宣言】的討論中,爭取歐洲國家的支持更成為美國是否能夠成功「立國」的關鍵。 對於這些擔心,主導獨立運動的「新大陸名士」富蘭庫林、約翰·亞當斯、傑弗遜等人顯得信心十足。畢竟「七年戰爭」以來,英國債台高築、軍備廢弛,而法國和西班牙則矢誌復仇,厲兵秣馬,特別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登基不久,急需一場戰爭來鞏固自己的王座。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約翰·亞當斯所料,「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早已引起了歐洲列強、特別是法國的高度關註。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正式發表【獨立宣言】前後,法國一些高層人士紛紛予以支持。 時任法國外交大臣的韋爾熱納伯爵曾向法王路易十六列舉了支持美國的三大好處:

其一,可削弱英國勢力,增強法國勢力;

其二,可造成英國貿易巨大損失而擴大法國貿易;

其三,還很可能收回部份被英國奪去的美洲殖民地。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富蘭庫林作為「大陸會議」的非正式代表常年往來於歐洲和北美之間。富蘭庫林的形象,甚至出現在各種紀念章和鼻煙壺上,他成了美利堅民族的象征之一,美國革命也成了法國街談巷議的話題。 富蘭庫林等人的外交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法國政府在軍火、物資、財政等方面,暗中給了美國許多援助。1777年5月,國王路易十六正式同意拿出價值100萬法郎的武器,透過法國人辦的公司和虛設的商業機構提供給美國人。

拖後腿的「新盟友」
英國盟友的拙劣表現

富蘭庫林在法國大肆活動的同時,英國也在召喚自己的盟友。喬治三世第一時間找來了自己的「德意誌兄弟」助力。英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黑森僱用兵」自此登上了國際政治的舞台。

根據現代觀點,這些德意誌軍人大多是為錢而戰的僱用兵。 但事實上「黑森-卡塞爾」領主腓特烈二世及其周邊的德意誌小領主名義上都是「漢諾威選帝侯」的封臣,而這種「戰時借兵」在德意誌諸邦之中早已是約定俗成的習慣了。 因此在喬治三世看來,這些來自德意誌的獵兵、驃騎兵、擲彈兵都是自己麾下合法武裝力量的一部份。

然而,「黑森僱用兵」尚未抵達戰場,北美「大陸會議」便已經將其列為英國政府的罪狀之一:

「此時他正在運送大批外國傭兵來完成屠殺、破壞和肆虐的勾當,這種勾當早就開始,其殘酷卑劣甚至在最野蠻的時代也難出其右。他完全不配做一個文明國家的元首。」

1776年8月15日,英國海軍上將理察·豪所指揮的英國海軍艦隊將首批1.8萬名「黑森僱用兵」運抵北美大陸,這支「生力軍」的加入,很快便打破了「大陸軍」在紐約地區組織的防禦,迅速將戰線推進到了紐澤西州一線。

紐澤西州本是北美大陸「保王黨」的大本營,隨著英軍的進駐和大批「教友派」居民逃亡賓夕法尼亞,紐澤西各地基本向英國重新效忠,甚至大批黑奴也向英軍輸誠。 然而,英軍進入紐澤西州後,便開始四處搜掠,瞬間便將紐澤西州推向了其對立面。

「黑森僱用兵」的惡行,激起了紐澤西州居民猛烈反抗,甚至部份效忠派居民也加入其中。這些平民經常伏擊走散的英軍小隊,更以軍官為首要目標,在開火後便即時逃跑。甚至英軍統帥威廉·豪本人也險遭毒手。這些攻擊令英軍及黑森僱用軍壓力大增,每日都有軍官及士兵傷亡。

而隨著威廉·豪下令英軍可以將伏擊英軍的平民即時絞死之後,紐澤西地區的反抗也變得更為加劇,最終令整個地方局勢走向失控。而正是借助著紐澤西州的亂局,華盛頓走出了紐約之敗的陰霾,在「特拉華河戰役」中成功殺了個「回馬槍」。與此同時,「大陸軍」副統帥蓋茲在「莎拉托加戰役」中迫降了英軍一部。

明牌「鬥地主」
法國直接參戰的影響

1778年2月6日,經路易十六批準的【美法通商條約】和【美法同盟條約】正式簽訂。法國由此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承認美國的國家。條約規定,美英交戰期間,一旦法國與英國交戰,雙方應互相支持。1778年7月8日,德·埃史坦指揮的法國艦隊出現在美國特拉華,並於7月29日在納拉甘西特灣擊沈了6艘英國軍艦。

此時西班牙和荷蘭也投入反英戰爭。1779年6月,西班牙與法國結盟,對英宣戰;1780年,荷蘭宣布「武裝中立」;1780年2月,沙俄、丹麥、瑞典也宣布武裝中立,並派遣自己的艦隊武裝護航通往美洲的商船。到處稱霸的英國在國際上被孤立了。

面臨法、西、荷海軍的圍剿,英國不得不大振幅增加軍費擴充海軍。並在大西洋上四面出擊。1780年1月,英國海軍上將羅德尼在聖維森特角海戰中全殲了西班牙護航艦隊。該年年底,羅德尼的艦隊又在背風群島搶劫了大批荷蘭商船。

英國海軍雖然控制了加勒比海的「制海權」,但「美國獨立戰爭」的主戰場卻依舊在陸地上。 公元1781年5月,法國海軍上將德·巴拉斯率領一支裝備精良的法國陸軍抵達。 正是得到了法國陸、海軍的配合,華盛頓放棄了原定收復紐約的作戰計劃,改為向切薩皮克灣的約克鎮進軍。

1781年9月5日,法國海軍上將德·格拉斯率領27艘戰列艦到達切薩皮克灣,將法國陸軍和「大陸軍」分批送上了岸,並擊退了此後英國海軍多輪進攻。9月10日,法國海軍上將德·巴拉斯率領的另一支艦隊也抵達了戰場。而巴拉斯的艦隊裏除了8艘威風凜凜的戰列艦外,還裝載著攻城炮和大量陸軍補給品。

9月13日,就在法國艦隊大舉反攻前夕,英國海軍上將格內夫在保存艦隊和救援約克鎮之間做出了一個痛苦的決定:放棄英國陸軍,艦隊撤回紐約。9月19日,英國艦隊返航回到紐約。艦隊一走,留在約克鎮的英軍命運就註定完結了。

10月9日,法國陸軍和大陸軍的炮兵群全部部署到位,在華盛頓開了象征性的第一炮後,美、法聯軍開始全面炮擊英軍防線。 在充沛的炮彈供給之下,美、法聯軍展開了徹底不停的炮擊。 在壓制了英軍反擊的炮火之後,法國人更拿出了縱橫歐陸的塹壕推進戰術,逐一占據了約克鎮外圍的堡壘群。

諷刺的是,就在美、法聯軍進展頗為順利之際,「大陸軍」的玩忽職守,導致一支350人的英軍突擊隊沖入美、法聯軍的戰壕,一度摧毀了多門火炮的炮位。好在法軍及時出現,才將英軍突擊隊趕回了約克鎮。而法國工兵更在一夜之間修復了炮位。

約克鎮的英軍投降之後,「大陸軍」已然基本釘選了勝局。但在1783年9月3日【巴黎和約】正式簽訂之前,英、法兩國的海軍依舊在大西洋上打得不可開交,英國海軍名將羅德尼和胡德率艦隊在加勒比海上頻頻出擊,襲擊西印度群島的法軍艦隊和港口。在聖·基特斯海戰和拉·塞特斯海戰中,英國艦隊更大敗了法國海軍。

議會中的「大賽局」

英國國內反對派掀起的政治風波

客觀來說,「約克鎮戰役」的結局對英軍而言,固然是一場傷筋動骨的大敗,但是隨著英國皇家海軍逐步奪回加勒比海的制海權,英國政府事實上依舊有能力將戰爭進行下去。但彌漫英國上下的反戰情緒,卻使得喬治三世長期以來壓制的「輝格黨」找到了翻盤的契機。 挑戰王權的「北美獨立戰爭」便成了 「輝格黨」 人用以對抗國王的絕佳武器。

1782年3月20日,喬治三世所信任的首相諾斯伯爵迫於國會內「輝格黨」人的壓力而遞交辭呈,喬治三世雖然斥責這一行為是「拋棄國王」,但正如當時的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所言:「受辱總比淪陷好!」

為了體面地撤出北美,更為了走出「四面楚歌」的困境,喬治三世雖然一度叫囂要跑回漢諾威老家去,但在王位和尊嚴之間,這位性格執拗的君王最終還是頗為理性地選擇了前者。

要繼續維持「漢諾威王朝」在英國的統治,喬治三世首先要做的自然是與 「輝格黨」 妥協。當然在正式將國家移交給自己不喜歡的政黨之前,喬治三世還需要一個體面的過渡,於是在野16年的「羅金漢侯爵」——察爾斯·沃森·文特沃斯出山,替國王充當與 「輝格黨」 之間的政治橋梁。

歲月的歷練令羅金漢侯爵的政治手腕爐火純青,他重返政治中樞不僅成功將大批精英引入內閣,更將英國政府長期沿用的北方大臣、南方大臣的過時配置調整為內務大臣和外務大臣,分別將其交給 「輝格黨」 人威廉·佩蒂和察爾斯·詹姆士·福斯。而其中出任英國首任外務大臣的福斯曾是美國獨立運動的支持者,更與湯瑪斯·傑弗遜、本傑明·富蘭庫林有過私人接觸,在這樣的推動之下,英國政府正式開啟了與美國的媾和。

盡管由於羅金漢侯爵的突然離世,英美媾和的步伐出現了短暫的中斷,在威廉·佩蒂的主持之下,英國最終還是於1783年與美國、法國及西班牙簽署【巴黎和約】,正式中止了敵對關 系,承認合眾國獨立。

參考資料

1、【華盛頓傳】,[美]華盛頓·厄文 著。2007年中國華僑出版社

2、【美國通史】,劉緒貽、楊生茂 主編。2008年人民文庫出版社

3、【合眾存異:美國人的歷史】,[美]約翰·馬克·法拉格等著。2018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趙愷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韓其娟(實習)

校對 | 彥文

推薦

當奔流的尼羅河

呼嘯而過荒涼的阿斯旺

向北200千米

一片險峻峽谷中

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法老們

正沈睡於此

近代埃及學誕生以來

探險家、考古學者隨之紛至沓來

幾乎翻遍了帝王谷的每一寸土地。

數千年時光流逝

當埃及學褪去了政治的底色

唯有這些屹立千年的建築

宣示著古老文明不滅。

點選下方封面,即可購買

↓↓↓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