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春捂」是傳統的養生之道,因為春天的氣溫升降不定,需要靠增減衣物來平衡人體的溫度,才不會受到雜病的困擾。
「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
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地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
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這時,病菌乘虛而入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春捂秋凍」最重要的原則,是不「捂」不行,「捂」過了也不行。
冬季一過,就早早地脫去棉衣,容易患上風寒感冒;穿太多又怕捂出汗,更怕捂出濕疹。
因此,把握 「春捂」的度就十分重要。
那麽,科學 「春捂」,都有哪些值得註意的要點呢?
01. 如何判斷
通常來說, 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
低於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 「忍受」 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其次憑感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
如果 「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於15攝氏度也不必急著脫衣。
如果感覺 「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02. 捂到清明前
初春氣候變遷大,即使氣溫已經較冬季暖和,人體內的陽氣多數未能及時生長、發散出來。
當遇到氣溫驟降的天氣,抵抗力較弱的人就會容易患上感冒。
因此,在初春時節要加註意保暖,不要過早脫掉防寒衣物。
尤其在清明節前,都要及時關註天氣預報,有意捂著一點,慎防 「倒春寒」。
進入清明後,隨著春雨的降臨,氣溫會逐漸平穩回升,此時可以視乎天氣變化,適時減少衣物。
03. 捂對地方
「春捂」並非是全身上下捂得嚴嚴實實為好。現代醫學認為人體下部血液迴圈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
因此, 「春捂」應重點做好手腕、腰部、肚臍、小腿及雙腳保暖。
厚褲和厚襪不可過早減去,並常用熱水泡腳,睡覺時下半身蓋厚一點。
此外,初春時節,人們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謹記 「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
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而上身略減則無大妨礙。
04. 擁抱春天
「春捂」不僅捂身子,也要「捂」心靈。
懷抱大自然中春的氣息,別讓這生機盎然的難得美景,流失於不經意間。
又是一年春來到,也別忘了向身邊一直陪伴著你的人們,送去春的問候與關懷,不要羞於把這份感動和感恩表達出來。
——結伴鄉村,抱團田園。 私家菜園訂制、農房租賃 ,加微信xhgzwx1 , 成為 開放型、移動式、自助化 「田園養老社群」 的社群會員 ,實作共同的心願。
免責聲明:
部份圖文、視訊來源於互聯網或微信公眾平台,內容僅供各位學習參考,我們對文章的觀點保持中立;非常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寫作,如有侵犯版權敬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 點選 「田園養老社群」 關註本號。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