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 , 即農歷正月第十四天,作為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試花燈,喝亮眼湯,食糟羹,守財神拜臨水娘娘等。相傳這一天是伏羲誕辰,到了這一天,年基本已經過去了,之後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過後,年就宣告結束了。
試花燈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 , 古時候 , 民間和朝廷都會在正月十四這天搭建燈棚 , 懸燈結彩 , 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 , 稱之為「試燈」 ,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 , 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 , 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 , 準備販賣 , 成為「燈市」 。
台州的元宵節有個特別傳統 , 元宵節一般要放在正月十四過 , 這裏也有一個典故 ,, 相傳臨海歷史上有位知縣 , 他的母親是信佛的 , 正月十五要吃齋 , 但年羹本身是帶葷的 , 於是這位知縣就把元宵節的時間改到了正月十四 , 以避開齋戒日 , 因為元宵節提前了一天 , 相反的 , 中秋節就推後了一天 , 所以台州地區最傳統的方式就是正月十四過元宵 , 八月十六過中秋 , 這與浙江其他地區都很不一樣 。
伏羲誕辰
伏羲 , 華夏民族人文先始 , 三皇之一,即太昊 , 或稱黃熊氏 , 神話中人類的始祖 , 相傳為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 , 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 , 燧人氏之子 , 相傳其母華胥在雷澤踩了巨大的腳印而有孕 , 生伏羲於成紀 , 定都在陳(今河南淮陽) , 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
甘肅天水一帶 , 稱伏羲為人宗爺 , 以正月十四日為人宗爺誕辰日 , 這天要舉行祭祀活動 , 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準備祭品 , 祭品有宰殺好的整豬、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 , 院內古柏樹上 , 貼滿了小小的紅紙人 ,
子時一到,開始讀祭文 , 回顧祖宗的功德 , 述說現今的美好生活 , 之後進行朝拜 , 給人宗爺唱戲 , 耍社火 。
祈願保佑 , 歲歲平安,人壽年豐 。
祭祀後 , 供品要分給朝拜者 , 意為祖先賜給了食物 。
拜臨水娘娘
正月十四這一天 , 稱為 「臨水娘娘」 , (又稱 「順天聖母」)的誕辰 , 唐末年間陳靖姑 , 為民除害醫病、扶危解難、救產保胎、送子護嬰 , 護國佑民功德無量 , 年僅24歲就因脫胎祈雨去世 , 在古田遇難後被民眾尊為婦女兒童保護神 , 是民間傳說中的女神 , 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 , 深得閩江流域、台灣和東南亞民眾崇敬 。
其實 , 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 , 科學不發達的時代 , 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 , 也是她們畏懼難產時 , 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
守財神
傳說正月十四是財神下凡的日子 , 他會根據鞋子的數量來判定各家各戶的人口數量 , 從而將對應的財運分配到每家每戶 , 所以在正月十四這一天 , 全家人都得早早地回家 , 睡覺的時候 , 要將鞋子整齊地擺放在床前 , 以方便財神爺確定財運的多少 , 這就是民間 「守財神」的習俗 。
在正月十四這天 , 每家每戶都會將家中的每一間屋子全部都點亮 , 以此迎接財神的到來 , 一直要等到正月十五的早上才會將燈熄滅 , 俗稱 「長夜燈」 。
吃糟羹
元宵節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因正月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又稱 「上元節」。中國各地的上元節活動大同小異,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湯圓,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在台州,元宵節為正月十四,其節日氣氛也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征和內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國獨一無二。
喝亮眼湯
新昌 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湯的習俗。民間有個說法,這十四夜亮眼湯一喝,就說明春節也過得差不多了,大家得開始振作精神開始新一年的工作。亮眼湯是碗青菜麻糍湯。將麻糍切成小手指般大小的一條條,然後將洗凈的青菜合二為一,下鍋煮熟,放入適量的食鹽、醬油,挑上一撮熬熟的豬油,就成了民間傳統的亮眼湯。
祝福
願人人歲歲平安!
願家家人壽年豐!
——結伴鄉村,抱團田園。 私家菜園訂制、農房租賃 ,加微信xhgzwx1 , 成為 開放型、移動式、自助化 「田園養老社群」 的社群會員 ,實作共同的心願。
免責聲明:
部份圖文、視訊來源於互聯網或微信公眾平台,內容僅供各位學習參考,我們對文章的觀點保持中立;非常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寫作,如有侵犯版權敬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 點選 「田園養老社群」 關註本號。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