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
元宵
人間至味是團圓
話
元
宵
團團圓圓就是年,
歲歲年年加點甜。
吃湯圓,人團圓,福滿家園;
明月圓,好夢圓,春滿人間。
//////////////////////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今天,咱們就來聊聊 元宵節 ~
元宵節由來已久,是中國傳統佳節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慶賀新春的延續,寄托著人們無數美好的期待。 2008年,元宵節也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鬧
元
宵
//////////////////////
元宵佳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漢朝,習俗眾多且各地均有不同。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鬧花燈
正月裏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鬧花燈是元宵節漢族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每逢此時大街小巷,燈火不絕,在那光明璀璨的夜裏,燈是地上的星,星是天上的燈。可算得上是 「火樹銀花不夜天」了。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等,值此佳節,和孩子一起制作專屬於你們的元宵節花燈吧 。
吃元宵
天上月圓,碗裏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正月十五吃元宵, 「元宵」在中國也由來已久。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芝麻、豆沙、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有團圓美滿之意。那你家吃的是什麽餡的呢~關於元宵的來源也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都城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已形成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燈謎有的和文字有關,有的和道理相關,往往讀來幽默風趣又十分應景。在猜的過程中,大家不僅可以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能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提高。
謎
面
一只順風舟,白篷紅船頭;
兩把紅劃槳,撥波隨意遊。
(打一動物)
謎
底 鵝
謎
面
都說家裏窮,其實並不窮;
珍珠屋內排,全家都穿紅。
(打一水果)
謎
底 石 榴
謎
面
方方正正擺中央,
知識源泉其中選。
(打一家具)
謎
底 書櫃
聰明如你,都猜中了嗎~
耍龍燈、舞獅子
「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它是中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娛樂活動。「耍龍燈」在中國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耍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
民間獅舞的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踩高蹺、劃旱船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族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裏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
祭門、祭戶、「走百病」
祭門、祭戶古代有 「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舞
元
圓
//////////////////////
祝福送給你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
張燈結彩,闔家歡樂。
在這個家人團聚的日子,
在這個寓意圓滿的日子。
祝福:
元宵佳節,團團圓圓;
財運倍至,福祿雙全!
喜
迎
元
宵
闔
家
團
圓
2024 · 團圓元宵 · 龍年吉祥
//////////////////////
新年新歲迎新月
圓月元宵慶團圓
冬去春來,新年伊始。
祝願:
萬戶千家人團圓,張燈結彩鬧元宵!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心心祈望,終將到來!
——結伴鄉村,抱團田園。 私家菜園訂制、農房租賃 ,加微信xhgzwx1 , 成為 開放型、移動式、自助化 「田園養老社群」 的社群會員 ,實作共同的心願。
免責聲明:
部份圖文、視訊來源於互聯網或微信公眾平台,內容僅供各位學習參考,我們對文章的觀點保持中立;非常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寫作,如有侵犯版權敬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 點選 「田園養老社群」 關註本號。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