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碼農

當代人唯一的社交:四處留言評論

2024-01-27碼農

據說,一種新型的社交方式正在流行:四處留言評論。

當下這一刻與人有了共鳴或者表達欲,就隨性抒發一下。

回復隨緣,期待為零。

既不渴望與人深度連結,也不追求認可和肯定。

非常受歡迎。

驚嘆之余,又覺得合情合理。

💕💕💕

1、成年人的社交,太貴又太脆弱。

小時候總以為,成為朋友永遠是朋友。

開心時,找她分享;悲傷時,抱著她痛哭。

大家在一起憧憬著未來,傾訴著心思,給對方的戀情出主意,為彼此撐腰打氣...

但隨著環境的變化,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可以訴說心思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不是生活重心不同缺少了共同話題,就是隔在兩個城市之間甚少見面...

還有一些,最初形影不離無話不談,後來卻因為現實的蹉跎背刺、冷落,反目。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認識了十多年,比親弟弟還要親,困難時只需要一個資訊,先借我二千,月底還你...

最終,幾個月不聯系,也就再也沒聯系了。

人到中年,大家都深刻地感受到:

所謂朋友,能夠陪伴走上一程,已是難得,根本不存在什麽永遠。

無論曾經再好,最終都會各奔東西,都會走散疏離。

再一個,就是社交成本。

成年人的見一面,逛街、喝茶、吃飯...都是要花錢的;問候、聊天、約會...都是要時間的。

不是特別親密的關系,真的沒勇氣跨越嚴寒酷署和半個城市出門了。

畢竟,家庭的生計和孩子的教育幾乎已經耗盡了幾乎所有精力。

更悲催的是, 四面八方的壓力和越來越多的經歷,漸漸地,讓大家沒有了年輕時那種急切地想要交朋友,與人交心的能力。

和愛無能差不多吧,現代人得上了一種無力交友的病。

原來的朋友不聯系,又不願意和新認識的朋友交心...

💕💕💕

2、這幾年,朋友圈變得越來越復雜。

社交,除了線下見面,前些年,我們還特別喜歡發朋友圈。

心情不好,發個圈;有點感悟,發個圈;看到美景,發個圈;就連吃個飯,也要請朋友圈先吃。

也時常,翻看朋友圈給朋友的喜怒哀樂點贊留言。

但自從微信上加了領導、同事、小朋友的老師、同班同學的家長、以及半熟不熟的陌生人...

朋友圈,變得越來越復雜。

記錄開心的時刻,有可能被人當成炫耀;宣泄情緒會被人問候批判;某些內容,還要想方設法遮蔽特定分組的人...

久而久之,發朋友圈也需要反復斟酌。

照片要優美又隨意,文字要簡短又正能量。

但凡一條評論有不同的聲音,就在心裏默默反思,是不是哪裏不合適?是不是不該發出來?

後來,幹脆不發了。

就算發,也是僅自己可見。

除了不發朋友圈,當代人也越來越「討厭」微信。

領導在上面布置工作,客戶在拼命地催交付,微商在群發賣東西,久不聯系的同學突然發來了結婚請帖...

原本沖著即刻溝通,拉近社交距離下載的,最後卻變成了隨時隨地回復資訊的工具。

有網友坦言,離職時光是結束各種工作群就花了半個多小時。

誇張嗎?並不。

我在某公司任職商務主管時,一個部門19個人,群建了24個。

資訊時代,人和人的聯系越來越方便,也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和滿足感。

💕💕💕

3、陌生社交的自在和隨心,更舒適。

還記得當初剛進入職場時,領導經常拿「你就只會百度嗎」來罵人。

現在,大家是真的不去那裏搜尋了。

和男朋友吵架、婚姻遇到問題、旅遊出行資訊查詢、原生家庭的傷害和影響、關於孩子教育的反思、婆媳矛盾的無奈和爭吵、....

全部改去APP上尋找共鳴和解決方案。

從幾百萬的博主到個位數的素人,海量的資訊流前總能找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

在瀏覽的過程中,一邊清醒,一邊消化。

跟隨自己的心情,肆意地表達著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沒有人知道我是誰,也不用擔心這個秘密明天會被全世界所知...

用不著為打擾「朋友」去抱歉,也不需要驚動熟人圈子裏的任何人...

大數據面前,ID是一個真正的小透明。

甚至,遇到比較大的坎,還可以註冊小號滿世界發瘋。

到頭來,帳戶登出,一切清零,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後台有位粉絲曾坦言,得知老公出軌的那一個月她靠著幾千條留言治愈了自己。

現代人,從習慣和依賴於碎片化閱讀學習,已逐漸適應「陌生化」社交的自在和隨心。

舒適,並且沒有負擔。

💕💕💕

4、找回自己的能量和節奏才是最重要的。

【阿貍·永遠站】中寫到:

人這一生,會遇到8263563人,會打招呼的是39778人,會和3619人熟悉,會和275人親近,但最終,都會失散在人海。

緣分這個東西,當真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我一直信奉的一個原則是在自己的世界裏獨善其身,在他人的世界裏順其自然。

不論是發朋友圈還是朋友,只要我真實、豁達地面對,放棄完美和諸多標準。

經過時間的沈澱,一定會留下全方位了解又極具包容心的人。

說到底,人活一世就是一場體驗,無需在意太多。

所以,38歲這樣的年齡,我還在頻繁地記錄著,也在不斷地遇見著。

當然,如果你更喜歡陌生社交,也是一種方式。

這世界上也有不少人沈默不言,把情緒全部釋放在運動、讀書上,把孤獨寄情於山水、愛好和個人興趣。

性格不同、階段不同、事情不同,處理方法不同而已。

希望大家不要聽太多他人的建議,也不要盲目模仿別人的活法。

因為,真正重要的是找回自己的能量和節奏。

生活是自己的,最優解永遠是自己可承受的。

允許自己,並不斷嘗試,才是成長唯一的出路。

關於南汐:

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草根媽媽, 家有兩娃安寶和小滿, 每天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經驗反思; 成長,持續更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