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碼農

降價與創新:哪種模式雲廠商,更有未來?

2024-03-03碼農

最近刷微博熱搜,看到阿裏雲購買的熱搜推廣廣告,全線下調雲產品售價,「最大力度降價」,平均降20%價格,最高降幅達55%,覆蓋雲伺服器、雲端儲存、雲資料庫產品線。

從阿裏雲降價,我們感受到阿裏雲「壓力山大」——在中國雲市場的份額持續下降,而友商市場突飛猛進,希望擺脫低速發展的困境。

如此看來,阿裏雲與華為雲、天翼雲、騰訊雲、AWS等中國雲市場前五,所走的發展道路差異更大。有的打價格戰,搶客戶,求規模,但可能損害夥伴熱情和長遠創新。有的深耕智慧,瞄準與客戶長期發展,一起「創」未來,但價格不占優勢。

相信很多網友好奇,互聯網雲服務商為何要頻繁發起「價格戰」?過去一年,雲廠商市場表現和發展路徑有何不同?2024年以及未來,誰有希望成為企業上雲的最優、最靠譜選擇,可以一起走得更遠?

01

激烈競爭下,雲市場持續變化

公有雲是各行業企業實作數位化轉型以及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根據IDC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為190.1億美元。從IaaS+PaaS市場來看,2023上半年同比增長15.9%。但該數值為近三年來同比增速新低。

目前中國公有雲市場處於上升期,但各廠商利潤不高或虧本,競爭非常激烈。我們來看看份額較大的幾家頭部雲服務商最近幾年的表現。由於出身、品牌、技術、產品、渠道、生態等環節的差異,各廠商在市場的份額出現變化。

阿裏雲

阿裏雲是國內公有雲市場最早一批的拓荒者,占據先發優勢、規模優勢,從套用軟體走向基礎硬體,在電商等互聯網市場以及中小客戶群體中受到歡迎。

但公開數據顯示,過去幾年阿裏雲營收增長持續減速。2021年,阿裏雲營收為601.2億元,同比增長50%。2022年,阿裏雲營收為775.92億元,同比增長29%。2023年第四季度,阿裏雲營收280.66億元,同比僅增長3%,遠不及2023年第一季度9%的增速。IDC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阿裏雲在公有雲laas市場份額為29.9%,市場份額同比下降13.3%。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1月,阿裏巴巴旗下淘寶、閑魚、阿裏雲盤、餓了麽、釘釘在內的多款產品均出現了伺服器故障問題。如此一來,阿裏雲在6年內出現4次大事故,引外界質疑。

為應對挑戰,2023年,阿裏雲從阿裏集團分拆出來,成為獨立營運的事業部,更換CEO,還宣布將阿裏集團內部的雲消費(如淘寶和菜鳥)計入雲收入,提升收入數據規模。2023年4月,阿裏雲宣布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2024年2月,阿裏雲再次宣布降價。

華為雲

華為雲很早進入公有雲市場,是以硬體起家,再發展到軟體,在2017年選擇全面發力公有雲,獲得政企等大中型客戶青睞;在2022年超越騰訊雲後,便直面阿裏雲。在「雲雲協同」的大戰略下,華為雲加大了對遊戲、電商等互聯網使用者的滲透。2022年和2023年,華為雲連續舉辦兩屆828 B2B企業節,與合作夥伴一起支持好中小微企業上雲。

根據財報,華為雲2021年營收為201億元,同比增長34%;2022年營收為453億元,同比增長達125%;2023年上半年,華為雲雲端運算業務收入為241億元人民幣,同比繼續增長。據IDC數據,2023年上半年,華為雲市場份額為13.2%,市場份額同比增長13.79%。

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盡管面臨外部嚴苛挑戰,但華為雲不論在營收增速,還是市場份額增速,均表現出色。這也預示著,未來幾年,雲市場或將迎來新變化。

天翼雲

天翼雲是營運商公有雲戰隊的代表。營運商雲在網路和線下服務方面占優,但普遍存在技術、人才方面欠缺的挑戰。天翼雲正逐步找到自己的發展路徑,定位國家隊,重視政府、央企、國企等客戶,為醫療、教育、金融等千行百業數位化轉型註入新動能。天翼雲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營運商雲、國內最大的混合雲,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還在大力發展大模型等產品,要抓住AI風口。

根據第三方IDC的統計口徑,2022年,天翼雲在中國公有雲市場拿到10.2%的份額,首次挺進前三甲,超過騰訊雲。2023年7-9月,天翼雲在國內公有雲IaaS+PaaS市場份額增長至11.6%,同比增長1.4pp,位列中國市場第三。

中國電信2022年年報顯示,天翼雲2022年收入達到579億元,連續兩年增速超過100%。在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的2024年致辭中,我們發現「天翼雲收入達到千億元規模,國家雲框架全面成型」的介紹。在2024年巴塞隆納MWC上,中國電信精彩亮相,天翼雲成展示重點。

當然,同樣具有雲網優勢的移動雲,正在挑戰天翼雲的領先地位。

02

「唯價格論」:收獲眼前,失去遠方

從上面分析大家可以看出來中國雲市場的整體態勢,互聯網雲受到華為雲和天翼雲等企業巨大挑戰,從技術創新走向「價格戰」邏輯。比如阿裏雲甚至提出了「成本-成長-成功」發展邏輯。

互聯網廠商一直有「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的商業模式傳統,透過資本力量,微利或者虧本「圈地」,將競爭對手擠走、擠垮後,再找機構投資者或者廣大普通股民「薅羊毛」,或用市場壟斷地位提價。當然,走到最後,「狗、豬」都得不到好處,甚至讓市場「一地雞毛」。

互聯網雲服務商如此激進降價,是靠低價換市場,短期可見效,有利小微企業和個人開發者。畢竟對這些價格敏感客戶而言,降價符合短期利益。

但從長遠看,激進降價並不利於企業長期發展。 我們看到,隨著人工智慧、大模型等技術發展,對雲技術提出新要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新質生產力,更需要創新產品推動自身數位化轉型。比如,生成式AI套用大模型在企業中的套用,需要雲端運算向一雲多芯、算雲融合、軟硬協同方向演進。

持續的創新,從來都需要強大的資金作為基礎。谷歌、亞馬遜、微軟、Meta等海外科技巨頭,都非常重視研發投入,且投入巨資研發。如果一味透過降價、降低利潤取勝,雲廠商又何言大量技術研發投入?企業客戶又怎能持續享受到領先技術及產品支持?

可以看到,選擇降價戰略的雲廠商,在近兩年的雲市場創新方面表現平平,鮮有重量級產品問世,創新升級也是並不多見。雖然「降價」企業獲得短期市場,擠掉中小競爭者,但對那種「長跑型」創新選手,則顯得競爭乏力,後勁不足。

我們從市場競爭中跳出來,看看當下中國雲科技領域的需求:要持續發展,支持中國數位經濟提升,需要企業持續投入研發,打造新質生產力,讓客戶不僅「上好雲」,還能「用好雲」。

這點很好理解,可以類比下,對一個網約車司機而言,即使電動汽車租金一再降低,如果拉不到客人,依然無法掙到錢。此時,面對「誰能成為企業上雲可靠選擇」這個問題。我想無需多言,你心中已有答案。

03

持續投入創新:共贏智慧未來

我之前也寫過,未來幾年,雲服務市場的機遇重點在以下幾點。第一,因為雲服務事故頻發,使用者在選擇上雲時,會更傾向安全性、可靠性高的雲服務商,也會選擇多雲備份;第二,大量央國企持有上雲、數位化轉型需求,自主可控、國產化替代是央國企選擇雲服務時的重要考量指標;第三,在AI、大模型興起下,使用者對算力,尤其是對AI算力有更高需求,對雲服務廠商提出新挑戰;第四,大部份中小微企業還在數位化轉型初級階段,需要技術實力強大的外部力量上雲賦能,啃下數位化轉型這塊「硬骨頭」。

基於前文分析,我們明確,相比於激進降價,雲廠商只有具備持續創新能力,才能滿足上述趨勢下的新需求,實作長遠發展。

華為雲如今的發展戰略是「增長、智慧、共贏未來」,計劃不斷投入技術研發,以創新升級的產品為客戶帶來更高的價值。那麽,在智慧時代,華為雲的技術創新及產品升級,有什麽表現?

回顧2023年,華為雲一直在連續技術突破。有幾個標誌性事件,讓人印象深刻。

第一 ,當基礎開發軟硬體被限制時,2023年3月,在「突破烏江天險 實作戰略突圍——產品研發工具階段總結與表彰會」上,華為雲釋出近百款軟硬體開發工具。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打造從沙子、礦石到產品的領先產品研發工具,徹底擺脫對西方產品開發工具的依賴。這足以看出華為在創新上的決心。

第二 ,當ERP產品受限時,2023年4月,在「英雄強渡大渡河」MetaERP表彰會上,華為雲完全用自己的作業系統、資料庫、編譯器和語言,實作自主可控的MetaERP研發,並完成對舊ERP系統的替換。華為輪值董事長、CFO孟晚舟當時表示:「MetaERP的建設,需要合作夥伴的共同投入。只有開放才能創新,只有合作才能繁榮。」

第三 ,當資料庫被禁時,2023年6月,在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3上,華為雲釋出新一代分布式資料庫GaussDB,更實作GaussDB在可靠性與效能上的領先。「華為早在2001年就開始了資料庫的研發,包括嵌入式資料庫、記憶體資料庫、分析型資料庫、交易型資料庫。」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CEO張平安當時講道。

第四 ,2023年7月,華為雲釋出槽古大模型;2023年9月,華為雲HC釋出昇騰AI雲服務……這樣的技術創新及產品升級,對華為而言不勝列舉。這些方案無不體現著創新、可靠、共贏的發展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2月,當AI、大模型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不可或缺的需求時,在2024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2024)開幕前一天,我在巴塞隆納看到,華為雲在「一切皆服務,加速千行萬業智慧升級」峰會上,一口氣釋出了面向AI的十大系統性創新,打造最適合AI的雲基礎設施。

據悉,十大創新涉及全球存算網KooVerse、分布式QingTian架構、AI算力雲服務、AI-Native儲存、端到端安全體系、GaussDB資料庫、數智融合解決方案、媒體基礎設施、Landing Zone、多樣化部署形態。比如,AI算力雲服務可為客戶提供了澎湃的AI算力,支持萬億級模型訓練;AI-Native儲存可為客戶帶來220TB超大頻寬和微秒級超低時延的記憶體服務EMS,滿足大模型對海量訓練數據的儲存需求。

數據顯示,2022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1615億人民幣,占全年收入的25.1%,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人民幣。可以看出,華為的發展路徑清晰,對研發投入很高,與谷歌、Meta、微軟等一起位列全球科技領域領導者。

筆者觀察:

與創新者同行,更有未來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雲端運算市場規模4550億元,較2021年增長40.91%,2023-2025年雲端運算預計仍然保持30%以上增長,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可見,盡管增速放緩,但雲「蛋糕」還是越做越大。

有些雲廠商做出的「唯價格論」的戰略調整,或將使其創新能力弱化,從而降低為客戶持續提供技術及產品支持的能力,弱化其對客戶價值。過於追求價格,就可能會降低技術和運維投入。近兩年,雲廠商頻繁宕機的新聞也是不絕於耳。

激進降價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競爭手段。對科技企業而言,保持一定的利潤率,將現在的收入投入到明天的創新上,隨著市場規律進行價格調整,保持技術競爭力,能夠走得更遠。因為這樣強大的研發投入,將支撐上雲企業技術持續升級,產品連續換代,成為企業上雲以及長期發展的堅實依靠。

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海峰看科技】側重科技通訊技術和產業分析,定位解讀延伸,深度思考。

【黃海峰的通訊生活】側重科技通訊資訊和數位產品體驗,定位快速、有趣。

往期推薦

  • 黃海峰,獨立科技評論員,多次接受央視、環球時報、科技日報采訪。

  • ICT行業雜誌前副主編,從業十多年,聚焦5G、手機、IoT、光、雲、AI、互聯網等。

  • 每年與超100位科技行業企業CXO/VP/總監面對面交流。

  • 多年度【中國資訊通訊行業發展報告】特約撰稿人。

  • 獲十大通訊行業自媒體、IT科技十佳創作者稱號。

  • 覆蓋今日頭條、百度、新華、人民、搜狐、鳳凰、新浪、網易、知乎、騰訊、一點、微博等。

  • 微訊號:17445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