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職場

敦煌英雄,歸義唐土,寫在河西亂世中的忠勇之歌

2024-07-15職場


【敦煌英雄:鎮守絕域二百年】 限時特惠包郵 35 原價¥49.8 ), 2024年7月24日活動結束。

河西走廊是指從武威到敦煌之間一千多公裏的狹長地帶,漢唐時期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交通要道,是保證絲綢之路暢通無阻的關鍵地段。長期以來,我們講述中國古代的歷史演變總是習慣站在中原視角,對於河西走廊,大都將其置於中原王朝興衰軌跡中,或者時隱時現,或者只是簡單提及,少有立足於河西走廊本身對其歷史行程作出全景式敘述的著作,尤其缺少這方面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的大眾讀物。 【敦煌英雄:鎮守絕域二百年】 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其出版可謂正當其時。

本書以隋和唐前期中原王朝在西域的開拓和經營為背景,詳細敘述了安史之亂導致唐朝被迫放棄對西域的經營,以及吐蕃占領河西走廊,突厥、吐蕃和回鶻等勢力在河西的角逐過程。全書的主線是晚唐五代沙州(敦煌)歸義軍地方政權的興衰,圍繞這條主線,書中歷敘了唐宋時期在河西及其周邊地區先後存在的各個政權和各種政治力量的發展演變,並將這樣一種看似混雜的多線索歷史行程置於晚唐五代和北宋時期的歷史大脈絡中加以梳理。其敘事結構獨具匠心,文字表述引人入勝。即使是對這個時期河西地區的歷史全無了解的讀者,也能夠跟隨書中生動的描述獲得大量的歷史知識,把握牽動中古歷史走向的河西脈絡。

近年來,中國史學界的區域社會史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提供了許多深入的認識和牽動性課題。但限於史料寡少,區域史的研究重點是明清時期的南方地區,對於在漢唐時期有著深刻影響的河西走廊,大體還是在傳統王朝歷史敘事的背景下加以認識。事實上,無論是史料和遺跡留存的豐富程度,還是對歷史行程影響的深遠端度,河西走廊都是漢唐歷史研究走向深入的最重要的研究區域。

本書受到了區域社會史研究的影響,力圖透過對區域內歷史脈絡、政治力量和民族關系的認識,來實作對唐宋時期整體歷史的把握,致力於寫成一部河西視角的唐宋史。

河西視角的唐宋史,與以唐、宋朝廷為中心的王朝正史相比,不僅補充了更多發生在河西走廊的驚心動魄的故事,使得在王朝興衰的宏大敘事中時斷時續、支離破碎的河西地方史變得完整和連貫,而且為深刻理解晚唐五代和北宋政權國力衰落的背景和原因、深刻理解中國古代王朝從漢唐到宋代模式的轉變的戰略理念和治理實踐,提供了獨特的歷史線索和豐富的歷史案例。

要理解唐朝走向盛世的時代背景,離不開河西和西域。唐朝前期,國力強盛,對敦煌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西域地區實施著有效的治理,影響力及於更遠的中亞地區。正是由於對西域經營和治理的成功,唐朝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性國家。

在唐前期的強力經營下,天山南北的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曾經被納入隴右道的州縣體系,眾多文人士子出使或任職於這片廣袤的土地。唐朝的文化氣象因此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度和恢宏,描寫走向朔漠關山、追求建功立業的邊塞詩,成為盛唐氣象的核心風格體現。唐朝在西域或安西的政治影響,以及安西作為文學意象托起的盛唐風骨,都是以有效經營了河西地區為前提的。

要理解唐朝國力衰落的實際境況,同樣離不開河西和西域。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抽調隴右、河西以及北庭、安西駐軍入援平叛。吐蕃乘虛而入進占河湟之地,切斷了唐朝與安西、北庭之間的交通路線。【舊五代史·外國列傳二·吐蕃】對此做了概括描述:「初,唐分天下為十道,河西、隴右三十三州,涼州最為大鎮。天寶置八監,牧馬三十萬,又置都護以控制之。安祿山之亂,肅宗在靈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復兩京,吐蕃乘虛取河西、隴右,華人百萬皆陷於吐蕃。」由於吐蕃占領河西走廊,北庭和安西逐漸淡出了唐朝士人的視野。唐代士人詩文創作中對安西的描寫,在安史之亂之前和之後便存在著由具體認知到隔空想象的轉變。盛唐時期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充滿激情地縱情高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對友人出使安西建功立業的鼓勵和壯行。中唐詩人張籍在【涼州詞】中淺吟低唱:「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則是對盛唐煊赫邊功和繁華絲路貿易的美好遐想;而詩歌中呈現出來的唐朝衰落景象,則是唐朝遺失了河西走廊之後人們的向往與無奈。

要理解唐朝無可挽回地走向衰亡,還是離不開河西和西域。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沙州),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是中原王朝經略西域的咽喉之地。從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底)到大歷元年(公元766年)一年多的時間裏,吐蕃接連攻陷河西重鎮涼、甘、肅三州。【元和郡縣圖誌】載瓜州的陷蕃在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沙州陷落則在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據顏真卿於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三月所撰【唐故太尉廣平文貞公宋公神道碑側記】,擔任河西節度行軍司馬、堅守敦煌十余歲的宋衡(宋璟之子),是在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十一月因沙州「為賊所陷」而由吐蕃送歸長安的。沙州陷落六十多年後,張議潮於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起兵,帶領沙洲民眾擺脫了吐蕃的統治,宣布回歸唐朝,被授任為沙州防禦使、歸義軍節度使,一度收復了包括涼州在內的河西諸州。隨後,張議潮於唐懿宗鹹通八年(公元867年)被召入朝為質,此時朝廷基本放棄了對河西的經略,且對張議潮及其家族勢力進行打壓和分化,並始終不授予節度使的頭銜。

敦煌和河西諸州是歸義軍自身打出來的地盤,政治腐敗、國力衰弱的唐王朝對其戒備和打壓,有著充足的理由,這是一個衰弱的朝廷無法擺脫的宿命,其後果卻是淪陷性的,不僅敦煌與河西諸州因迅速脫離唐朝的統治而陷入紛亂,唐朝也已經走到了滅亡的境地。

歸義軍延續了200年,到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李元昊滅亡沙州回鶻,至此滅亡。

因為本書是以歸義軍及其基地敦煌為主線,所以對北宋和西夏在河西的爭奪,以及北宋兩次收復河湟的行動都有所交代——作為「尾聲」,描繪了中原王朝向西發展的努力。這部份內容對於以往宋史敘事中對河西走廊形勢變遷連續性的忽略,也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綜括言之,這部講述唐宋時期河西歷史的大眾讀物,有著鮮明的通史意識,關註大時代的政治格局和大視野的地理形勢,緊密依托敦煌石窟中的豐富材料,貼切捕捉唐人詩歌中的時代訊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唐宋時期河西通史,也是一部具有獨特視角的簡明唐宋史。

是為序。

2024年1月16日於回龍觀寓所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劉後濱

本書由【國家人文歷史】團隊,潛心研究大唐地緣政治傾力而作,鉤沈歷史,專業又有料。以歸義軍視角,還原真實的唐宋之際,河西歷史始末,在跌宕起伏的演變中感受歷史的真相。

32開本,軟殼平裝,封面采用高克重國童高白壓雅梭紋,書中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精美拉頁,全景展示歸義軍統軍出行細節,內頁采用優質輕型紙,排版簡潔大方,正文文字較大,能提供舒適的閱讀體驗。推薦15歲及以上的讀者閱讀。

版式:Xman.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