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職場

被濫用的12345,比社會工作更讓基層困擾

2024-07-02職場

我的讀者應都聽過 12345政府服務便民熱線

這個便民熱線坊間更習慣叫「市長/縣長電話」,因各地三定方案不同,有的歸政府辦公室管理,有的歸行政審批局管理,有的歸工信局管理……提起便民熱線,我相信基層幹部最有發言權,比如通報排名、納入考核等等。

今天以「縣長熱線」角度聊聊熱線平台的發展沿革和基層面臨的一些困惑。

一、

便民熱線的前身是市長熱線。1983年,沈陽市率先設立了第一部熱線,隨後迅速在全國其他城市推廣。1999年,全國開始啟用統一的政務熱線:12345。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最佳化地方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的指導意見】印發,進一步最佳化地方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提高政府為企便民服務水平。

熱線受理範圍為企業和群眾各類非緊急訴求,包括經濟調解、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咨詢、求助、投訴、舉報和意見建議等。

在我早些年工作中,「縣長熱線」也確實以反映問題和尋求幫助為主。比如臨街商戶違建,比如供暖不達標,比如咨詢如何辦理低保等。

對於大多數群眾來說,他們並不了解交通局和城建局的區別,他們不知道新建候車亭應該找哪個部門負責,他們也不了解物業公司由誰去管理。在群眾樸素的觀念裏,這些事都由一個叫「政府」的部門來管理。

12345, 有事找政府,這個思路沒毛病。

二、

最初的「縣長電話」幾乎一定設在政府辦公室,政府辦公室有個內設機構叫公開電話辦,曾經北縣政府辦下設的電話辦是副科級單位,後來在機構改革中被撤銷。如今,仍有部份地區設公開電話辦公室,負責接線業務。

負責接「縣長電話」的當然不是縣長,而是政府工作人員。他們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工作人員所做的是在業務能力範圍內解答疑惑,主要工作是記錄來話人反映情況,通知屬事單位,要求解決或答復。

一個縣級政府有30個左右職能部門,不低於10個鄉鎮和街道。對於來訪人反映的問題能正確、準確歸結到相關部門或者鄉鎮,需要足夠全面的業務能力。

這樣的業務能力雖然已經足夠了不起,但其實並不足以擔起接線員的崗位。因為接線員最重要的能力是能夠準確記錄來訪人訴求,反映到正確的責任部門,並提出精確的工作要求。

問題是,有如此寬泛業務能力的幹部,大概正在鄉鎮當牛馬。所以管理部門的本質是接線員。

三、

體制內的工作特別神奇,為了確保壓力傳導到位、責任落實到位、工作開展到位,所有工作都要量化考核。

需要承認,這是好事。指標化杜絕了主觀評判和一言堂打分。

便民服務熱線的指標包括了:答復時效,辦結率和滿意率。所有歸口後的訴求要在72小時內答復(各地時效不一),要透過裝有「回訪寶」的固網電信給予答復,並且嚴格要求滿意率。滿意率未達到90%的要被通報約談,要想盡辦法再次溝通,爭取滿意。

於是邏輯怪圈產生了:主管部門因為業務不豐富,不了解一個訴求是否合理,只會要求再想想辦法;反映問題群眾不知道自己訴求是否合理,反正你不解決我就不滿意;基層政府雖然知道業務是否合理,但他們沒有話語權,最終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勸說。

於是有的政府據理力爭,不合理地收集證據以申請不合理訴求;有的政府選擇躺平,不滿意拉倒,單位績效考核分不要了;有的選擇了妥協和退讓,或者回到面子治理,或者打擦邊球盡量滿足訴求。

我原本是第一種,現在是第二種,因為申請不合理訴求這個事太難了。

四、

時間回到多年前 我大規模清退低保時。 新村一位老太太低保清退後到民政辦打聽政策,依然是那套存款超標說我們編的,子女收入超標說都不管她,強調自己大病連個去衛生院的病例 都拿不出。 熬了三天後老人去縣民政局要說法了,結果縣民政局說審批權在鄉鎮他們不管,最終老人子女選擇了更簡單好用的12345。

第一次訴求是反映賈鎮民政辦吃拿卡要不給辦低保,答復結果預料之內的不滿意。我們在上傳了各種大數據記錄,說明了相關政策後,被定為無理訴求。

一周後老人的訴求改為民政辦無人辦公,群眾辦事找不到人。我做了情況說明後縣局要佐證材料。我問縣局,要不我把走廊監控拷一份給你們?你們確定敢要這個麽?

再後面反映的幾次訴求涵蓋了村裏方方面面,什麽村幹部給老媽辦低保,什麽村裏簽訂假合約賤賣土地,別管真的假的,答復就是不滿意。

於是我放棄掙紮了,不滿意就不滿意吧。

12345的幽默訴求如果都講出來的話,大概能裝訂成一本厚厚的故事書。

必須承認,大部份的訴求合理且可以解決。小部份訴求雖然不合理但根源在於群眾的誤解,經過解釋都可以相互理解。比如有群眾不理解為什麽自己家地裏不讓蓋房子,因為他違反了一戶一宅規定且占用了基本農田;有人想知道為什麽自己外出打工十多年回來不給分田,因為他當年整戶結束分地時戶籍都遷走了。

但對於極個別的群眾,他們確實是在拿12345當成更簡單的xf手段。

他們以為有上級政府給他們做主,他們覺得惡意舉報會讓鄉裏頭疼,他們等著鄉鎮幹部服軟、妥協。

群眾本無錯,但上級應該給基層一個解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