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生活

【世界知識】胡仕勝:莫迪政府「張力四射」的外交會繼續下去嗎

2024-06-18生活

點選 世界知識 關註並星標

每天與你一起

平實理性看世界

「莫迪十年」後,印度將走向何方

6月4日,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結果揭曉。在選舉產生的543個人民院席位中,由印度總理莫迪及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印人黨)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取293席,雖達到執政所需半數,但遠低於2019年大選的353席。其中,印人黨僅獲240席,喪失自2014年大選以來保持的單一多數黨地位,這意味著莫迪歷史性的第三個總理任期將不得不依賴多個中小盟黨的支持來組閣。面對如此「爆冷」的結果,有國際輿論甚至將莫迪此次的勝選稱為「雖勝猶敗」。

然而,莫迪的政治光環真的開始褪色了嗎?其政府一貫以「發展」為口號,印度經濟在其治下十年究竟成色如何?印度外交為何在近些年形成「張力四射」「四面開花」「大冒險大收獲」的突出特點?莫迪執政的這十年,中印關系的發展為何如此曲折?本屆令國際社會出乎意料的大選結束後,經歷了「莫迪十年」的印度,又將走向何方?本期封面話題特約請相關學者對上述話題進行解讀。 以下是第三篇:【莫迪政府「張力四射」的外交會繼續下去嗎】。

——編者手記

莫迪執政的這十年也是印度外交大幅拓展的十年。「領導型國家」的自我角色定位促使莫迪外交「四面開花」,而美西方的戰略縱容又成就了莫迪外交的「張力四射」。印度外交能否延續這種張力,既取決於印美大選結局,更取決於大國賽局走勢。

2024年1月2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受邀擔任印度2024年共和國日慶祝活動的主賓,印方專門為馬克龍 安排了一場穿越城市的汽車遊行。

莫迪外交「張力十足」

莫迪自2014年擔任總理後,明確提出印度的「領導型大國」角色定位,打出「改革的多邊主義」旗號,推行「多向結盟」的外交實踐,適時抓住中美賽局、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戰略契機,全力塑造助印實作「建國百年之際成為已開發國家」夢想的戰略機遇期,構建有利於印度加速崛起的戰略環境。正因如此,莫迪外交充滿了張力。

首先,這種張力體現在外交突破上。莫迪是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出訪頻次最高的總理。2014~2019年,莫迪出訪他國高達91次,且多次實作外交突破。例如,十年間莫迪六訪美國,是在美國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唯一兩度發表演講的印度總理;實作印度總理對以色列的首訪;分別創立印度與南太平洋島國、中亞五國、北歐國家的峰會機制;借首辦「全球南方之聲」線上峰會,邀請125個國家領導人共同參會;積極履踐「鄰國優先」外交政策,成為時隔17年首位存取尼泊爾、時隔28年首位存取斯裏蘭卡、時隔11年首位存取巴基史坦的印度總理。此外,莫迪還主動推出或積極參與各種發展倡議,如「印太經濟框架」、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計畫、日澳印「供應鏈彈性倡議」、印度—以色列—美國—阿聯四國合作機制、「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機制等,並成為諸多小多邊安全對話的核心成員,包括印度與美日澳等國的多個「2+2」(外長+防長)雙邊對話機制、美日澳印「四國機制」等,印還與美西方聯手推動「印太戰略」由虛向實發展,使之成為印參與大國地緣賽局的最重要平台。

其次,這種張力體現在外交「中立」上。印外長蘇傑生曾表示,「我們需要冒險」,「印度的大戰略應當是透過發現並利用全球矛盾帶來的機遇,促進國家利益」。可以說,莫迪外交「玩的就是心跳」。一是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後「走鋼絲」。莫迪公開告誡俄總統普亭「如今不該是戰爭年代」,但他又大加批評西方對俄政策。莫迪政府主動降低與俄高層互動頻次與層級,但同時又成為俄折價石油最大買家,間接助俄打破美西方的經濟制裁。二是在巴以沖突問題上「搞平衡」。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後,莫迪第一時間遣責哈馬斯突襲以色列;但加薩走廊大量的平民傷亡與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又使印度政府及時調整公開立場,呼籲雙方立即停火並透過對話解決沖突。三是在中東地區上演「三角戀」。莫迪政府不顧美方制裁,在今年5月與伊朗簽訂為期十年的恰巴哈爾港開發與營運合約(印首度獲得海外港口管理權)。同時,印又主動開啟印以關系新篇章,並大幅提升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和戰略關系。四是在防務合作上「兩頭要」。印度不斷機制化、法理化與美國的防務合作,先後與美簽署【後勤交流備忘錄協定】【通訊相容與安全協定】及【地理空間合作基本交流與合作協定】,使印成為美名符其實的「非條約盟友」。但同時,印仍繼續從俄購買大量軍事裝備,包括不顧美制裁威脅而購進的S-400防空飛彈系統。

第三,這種張力體現在外交「嗆聲」上。莫迪執政以來,美西方沒少對其政府「壓制政治異己」「限制新聞自由」「歧視少數民族權益」等行為嚴辭指責。然而,莫迪政府不但指責美西方的批評是「帝國主義的虛偽」,還采取反制措施,針鋒相對。例如,今年3月,莫迪政府曾以涉嫌腐敗為名逮捕反對黨平民黨領袖凱傑利瓦爾。對此,美德官員公開表態,委婉提醒印方「法治的重要性」,印外交部稱這種言論「完全不可接受」,並立即召見美德駐印外交官。

第四,這種張力體現在外交的「冒進與投機」上。一是在涉華議題上打「擦邊球」。莫迪政府公開將中印關系定性為「競爭關系」,且不再忌憚介入涉華敏感議題,特別是在南海、台海、中印邊界爭端等問題上頻打「擦邊球」,呼應美及其盟伴的某些戰略期待。二是在西方國家「暗殺」反印人士。2023年,印先後在加拿大、美國「暗殺」藏身其中的錫克教分離主義運動領導人,並觸發外交糾紛。印加兩國為此相互驅逐數十名外交官,美國總統拜登因此在最後關頭「婉拒」出席今年的印度共和日慶典活動。三是對巴實施跨境空襲。2019年2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普爾瓦馬恐襲案致40名印度準軍事部隊士兵死亡。印指責此系巴境內極端組織「穆罕默德軍」策劃實施,隨即派遣空軍對巴境內「恐怖主義營地」實施打擊。四是借主場外交硬塞「私貨」。例如,2023年,印借成為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之便,先後在中國藏南地區(印方所謂「阿魯納恰爾邦」)舉辦G20科技會議、在印控克區舉行G20旅遊會議等,借機宣誓其對爭議區「主權」,並募集國際背書。

莫迪外交之所以能「張力十足」,究其原因不外有四。一是美西方陣營對莫迪政府的戰略縱容。美國尤其視印度為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夥伴與關鍵變量。然而,印度素有「戰略反骨」,美西方想實作戰略訴求,只能寄希望於對印度實施戰略包容甚至縱容。自然,這種戰略容忍將不斷鼓動莫迪政府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奉行更加自信冒進的政策,並形成一個自我加強的閉環。

二是印度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結果。2022年,印度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這顯著增強印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自信。印不再顧忌中方感受並向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出售、贈送先進軍事裝備,甚至公開支持有關國家的錯誤南海主張,即是其中的典型體現。

三是推動印度教民族主義政治議程的結果。莫迪執政的這十年,印度教民族主義甚至民粹主義思潮在印國內大行其道。莫迪外交所展示出來的強硬、冒進很能迎合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高漲,而這反過來又會不斷刺激莫迪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我行我素」。

四是塑造莫迪強人形象的結果。莫迪一直努力將自身塑造為印度國家利益的「守護者」,他甚至還向印度民眾展示自己手拿三叉戟,模仿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淪陷之神「濕婆」的形象,傳遞出其堅信「不破不立」執政信條的強烈訊號。

2023年11月10日,美印第 五次「2+2」部長級會議 在印度首都新德裏舉行。

帶有明顯負面效應

然而,莫迪的「張力」外交也帶來了明顯的負面效應。首先,令大國間關系出現張力。印度既與新興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一道共推「改革的多邊主義」,又打著「民主價值觀」旗號與美西方共推陣營化多邊外交,這種「包容性多邊主義」與「排他性多邊主義」的對立競爭,在地區和國際社會催生出諸多內部張力,並部份抵消莫迪外交成果。

一方面,這種張力破壞了新興大國間的內部團結與合作。莫迪政府打造「領導型大國」對外戰略本身即蘊含著對印度作為開發中國家「領頭羊」角色的構想,但由於自身實力有限,及與中俄等重量級新興大國在合作議題的角色安排、路徑方式、目標追求等方面存在明顯分歧,印度在強推其構想的角色時會與其他新興大國產生摩擦甚至沖突。

另一方面,這種張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印與美西方間的戰略互動。莫迪政府追求印度成為「領導型大國」,而非被美國領導的軍事盟友,這一目標與美意欲將印打造為護持自身霸權的戰略工具的意圖之間始終存在根本性沖突,這種互斥的張力在過去十年裏更多體現為印美間的外交嗆聲及經貿上的小規模制裁與反制上。然而,一旦未來中美賽局態勢出現和緩甚至逆轉跡象,美印過去十年的小摩擦很可能會升級為沖擊雙方戰略互信的大沖突。近年來,拜登政府將主要精力放在西太平洋地區,著力推動與盟友間的小多邊安全合作機制,由此可見,在美構建對華安全遏制、軍事圍堵方面,美對印已降低期待。

其次,地區和全球治理難免失序。大國關系間的張力已使一些小多邊機制存在運轉低效甚至失效的風險。其中,金磚機制與上海合作組織日益運轉不暢。尤其是印度時時都要爭搶話語主導權與規則制訂權,欲以印度方案主導機制議程與運轉,其競奪心已使這兩大原本致力於在地區和全球治理上深化中印合作的機制愈發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第三,鄰國對印難免疑懼。莫迪政府「鄰國優先」政策的集中體現是誘壓並舉,其實質是「印度第一」。在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的疊加影響下,印周邊鄰國紛紛陷入政經困局,莫迪政府乘勢將其分而治之,並尤喜利用資本(大財團)的力量,剝奪鄰國對自身資源開發的自主性,同時削弱其內政外交自主性。也因此,南亞諸國滋生出一波波反印情緒。尼泊爾、馬爾地夫、孟加拉國先後出現「印度滾出去」街頭運動;不丹、斯裏蘭卡也幾度在對華政策上「忤逆」莫迪政府的「外交限令」;尼泊爾、斯裏蘭卡還與印度不時滋生領土主權爭議。可以看出,近些年莫迪外交成效在地區內外出現明顯反差,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但在地區影響力明顯下滑。

未來印度外交怎麽走

未來五年,預計莫迪政府將充分利用大國賽局,努力維護並延長有利於印度大國崛起的「戰略機遇期」。莫迪政府尤其會基於三方面訴求努力打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確保獲取全球戰略資源、順利完成國內政治工程、掌控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秩序重塑行程。

首先,美印關系仍將持續加強。未來五年,既是美國能否「競贏」中國的關鍵期,也是印度能否「替代」中國的關鍵期,即便兩國大選後執政者都換了人,美印關系仍會沿著既有軌域前行。只要中美賽局的天平尚未呈現日益偏向中方一側的苗頭,印仍將押寶「與西謀華」。此外,為進一步聚焦西太平洋地區戰略賽局,美國或將更加明確地支持印度在印度洋地區「代行」領導者角色,以換取印度支持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對中國的全面壓制戰略。

當然,美印關系也有隱憂。鑒於未能阻止中國崛起的「沈痛教訓」,美國必會在「拉印制華」時預留一手。美國將會加速推進對印度的「四去」戰略:即在產供鏈上,助印加速「去中國化」,盡快實作對華產業替代;在軍事現代化上,誘印「去俄化」,打造印對美西方的軍事依賴;在科技發展上,透過與印科技合作,鎖死印未來科技發展路徑,致印日益「去印度化」,防止出現「第二個中國」;在「三去」戰略下最大限度地弱化印度保持「戰略自主」的意誌與能力,即「去戰略自主化」,最終將印度崛起轉變為美國所希望的「無害繁榮」。與此同時,美國對俄對華戰略打壓與遏制也提醒了追求大國夢的印度,時刻都要守住「戰略自主」的底線。

其次,印度將繼續遊走在「東西南北」各大陣營的戰略賽局之間,不斷打造自身「領導型大國」地位與影響力。其中,印度將在「印太戰略」框架下,利用美國聚焦於西太平洋地區戰略賽局(特別是對華戰略圍堵)無暇他顧之機,加大力度經略南亞次大陸與環印度洋地區,同時不斷壓制中國在環印度洋地區的顯性存在空間。

第三,持續染指涉華熱點問題。為維系美西方對印度崛起的戰略支持,同時也為擴大對華賽局籌碼,新一屆印度政府恐將繼續在涉華問題上「打擦邊球」。但同時,考慮到中印實力對比差距太過明顯,印度既不願與中國關系徹底破裂,更不甘心充當美西方遏華「炮灰」。未來中印關系或將繼續保持「冷暴力」或「非暴力不合作」共存的模式。

最後,印度中東政策或將陷入「一地雞毛」的亂態。新一輪巴以沖突及其外溢效應持續至今仍未結束,印度在未來或難以繼續在以色列、阿拉伯國家與伊朗這三股勢力之間遊刃有余地遊走。

可以料定,未來五年,印度政府的張力外交仍可能按照慣性執行下去,但其會在地緣政治考量和國家長遠利益訴求之間不斷摸索,以尋找更好的平衡點。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 END ·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識】2024年

第12期

責編:杜文睿

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本期

雜誌

覺得好看,請點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