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生活

【世界知識】林民旺:中印關系十年的發展與曲折

2024-06-18生活

點選 世界知識 關註並星標

每天與你一起

平實理性看世界

「莫迪十年」後,印度將走向何方

6月4日,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結果揭曉。在選舉產生的543個人民院席位中,由印度總理莫迪及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印人黨)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取293席,雖達到執政所需半數,但遠低於2019年大選的353席。其中,印人黨僅獲240席,喪失自2014年大選以來保持的單一多數黨地位,這意味著莫迪歷史性的第三個總理任期將不得不依賴多個中小盟黨的支持來組閣。面對如此「爆冷」的結果,有國際輿論甚至將莫迪此次的勝選稱為「雖勝猶敗」。

然而,莫迪的政治光環真的開始褪色了嗎?其政府一貫以「發展」為口號,印度經濟在其治下十年究竟成色如何?印度外交為何在近些年形成「張力四射」「四面開花」「大冒險大收獲」的突出特點?莫迪執政的這十年,中印關系的發展為何如此曲折?本屆令國際社會出乎意料的大選結束後,經歷了「莫迪十年」的印度,又將走向何方?本期封面話題特約請相關學者對上述話題進行解讀。 以下是第四篇:【中印關系十年的發展與曲折】。

——編者手記

自莫迪政府上台以來,中印關系經歷了各種波折,甚至發生「質變」。冷戰結束後至莫迪上台前,中印關系呈現出合作與競爭並存的局面,但合作一直是兩國關系的主流:兩國在全球層面以合作為主導,在地區層面以競爭為主導,而在雙邊層面則以管控分歧為主導。然而,經過莫迪執政的這十年,兩國關系在全球、地區和雙邊上,都越來越呈現出以對抗為主導的特征。

位於中國西藏亞東縣,從喜馬 拉雅山脈南麓通往中印邊境乃 堆拉山口的盤山公路,也是中 印陸路唯一的邊貿通道。

「莫迪十年」中印關系的發展變化

這十年中印關系的發展脈絡十分清晰,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雙方對「龍象共舞」的期待與失望(2013~2017年)。莫迪執政之初,中印都對發展雙邊關系寄予厚望。2013年3月,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台執政。作為位於中國周邊的開發中大國,印度得到了中國的高度重視,李克強總理打破慣例,將首次出訪國選為印度。與此同時,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將印度和南亞作為重點推進的方向和地區。2014年5月,莫迪當選為印度總理後,也迅速向中國伸出友誼之手。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存取印度,這是印度當年大選後大國領導人的首次來訪,雙方決定構建「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系」,規劃了一系列合作計畫與投資計劃。2015年5月,莫迪對中國進行首次存取,更是喚起了中國企業界投資印度的空前熱情。

不過,彼時中印關系發展已現消極趨勢。2013年4月,中印在天南河谷發生長達21天的「帳篷對峙」;2014年9月,兩國又在典角發生更大規模對峙,此後印度對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走向消極。與此同時,莫迪

政府在同美日拉近距離加深政治安全合作時,還在本國加入核供應國

集團及將巴基史坦極端組織「穆罕默德軍」領導人列入恐怖分子名單等問題上對華施壓。

在此背景下,2017年6月18日,兩國發生洞朗對峙,印度邊防部隊非法越過中印錫金段已定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阻撓中方正常的道路施工。洞朗地區位於中國西藏亞東縣,西與印度錫金邦相鄰,南與不丹王國相接,是無可爭議的中國領土。

但印官方人士和媒體炮製各種站不住腳的理由,為印軍非法越界行為編造借口。隨著印度一步步破壞同中方達成的既有共識,中印關系跌入自冷戰結束後的谷底。不過,最終雙方為大局考慮,經過談判實作了印軍的最終撤離。

第二階段是雙邊關系「重新開機」(2018~2019年)。洞朗對峙結束後,中印關系意外在2018年實作「重新開機」。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與莫迪在武漢舉行首次非正式會晤,開創中印領導人交往新模式,並在實際上確立了兩國領導人舉行非正式會晤的年度溝通機制。同時,中印軍方交流機制與兩國在工作層面的各項溝通機制陸續恢復。

然而,這一「重新開機」行程是脆弱的,為了即將舉行的2019年大選,莫迪政府戰術性調整對華政策,希望在2018年穩定同中俄的關系。2019年5月,印人黨再次贏得大選,莫迪在第二任期啟用具有親美傾向的蘇傑生擔任外長,此後印度在外交戰略上開始更具實質性地推進「印太戰略」。2019年8月,莫迪政府還宣布廢除印度憲法第370條款,取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特殊地位」,此舉打破中印邊境西段現狀,直接挑戰並侵害了巴基史坦和中國的主權權益。

不過即便如此,2019年10月,中印還是在印度南部城市金奈如期舉行兩國領導人的第二次非正式會晤。金奈會晤達成的「金奈願景」強調要處理好兩國關系,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互相視對方為發展機遇,並本著積極、務實、開放的心態看待彼此,增進對彼此政策和行為的理解,堅持友好合作的大方向等。同時,兩國還規劃在2020年慶祝中印建交70周年,並舉行70項慶祝活動。然而三個月後,新冠疫情暴發,對中印關系形成沖擊。

此後兩國關系進入第三階段,即在加勒萬河谷沖突爆發後走向全面惡化。加勒萬河谷位於中印邊界西段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多年來,中國邊防部隊一直在此正常巡邏執勤。2020年6月15日,印度一線邊防部隊公然打破此前中印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跨越實控線蓄意挑釁,甚至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地交涉的官兵,引發兩軍激烈肢體沖突,並造成嚴重傷亡,這也是中印邊境自1975年以來第一次出現士兵傷亡事件。事後,莫迪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和克制,試圖給局勢降溫並委婉澄清真相。6月19日,在印度召開的全國黨派大會上,莫迪表示,「沒有人進入印度領土,也沒有印度的哨所設施被拆除」。然而,印輿論普遍未有如此理性的態度,並將錯誤完全歸結為中方。印軍更是於8月31日在班公湖南岸、熱欽山口附近非法越線占控,試圖透過擴大爭議獲得「談判杠桿」。印度此舉不僅破壞了已逐步降溫的中印邊境局勢,還首先向中方邊防部隊巡邏人員鳴槍威脅,打破中印邊境管控規則。9月,中印防長、外長先後在莫斯科會晤,為降溫邊境局勢達成系列共識。2021年2月10日,中印兩軍一線部隊開始在班公湖地區同步有計劃組織脫離接觸。此後,透過21輪中印軍長級會談與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會議,兩軍在邊境實作「脫離接觸」,構築「緩沖區」,但因對峙形成的大規模部隊駐守和重裝武器部署的情況卻沒有改變。

與此同時,印度借中印邊境局勢服務其外交戰略轉向,與美國進一步實作防務同盟化,與美日澳共推做實「印太戰略」,在「與美遏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印度高調采取對華經濟「脫鉤」舉措,禁止中企投資並參與印基建計畫,采取關稅或非關稅壁壘措施抵制中國商品,封禁包括TikTok在內的300多款中國手機套用,並在涉台、涉藏、南海等問題上頻現小動作。更有甚者,印度還利用簽證限阻中方人員往來印度,以「間諜」等罪名逮捕在印中國公民,資助操控超大規模「水軍」網路捏造虛假資訊抹黑巴基史坦和中國。至此,可以說,中印關系的大局已被印方嚴重破壞。

中印關系的基礎與互動模式都已發生改變

過去十年的事實表明,中印關系發生曲折變化不是由技術或政治層面矛盾導致的,更深層原因在戰略層面。

首先是雙方實力差距不斷擴大,使印度精英在中國面前極不自信,進而形成中國處處要加害印度的「被害妄想癥」。冷戰結束之初,中印經濟總量大致相當。然而如今,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與人均GDP均為印度的五倍。這一現實沖擊兩國合作基礎,中國已成長為世界性大國,而印度在整體上仍是地區性大國,雙方在全球議題上的合作空間減小,在地區的競爭和對抗性上升。

其次,右翼勢力在印度政壇的強勢地位也是影響中印關系發展的重要原因。印人黨作為印度右翼主要政治力量,其理念與左翼政黨截然相反。莫迪政府過去十年在印度國內的強勢地位,及其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意識形態,直接影響了印度的對華政策。2014年上台後,莫迪政府便提出印度「領導型大國」的角色定位,在國際上追求與中國「平起平坐」。在具體策略上,莫迪外交更傾向於冒險並展示強硬姿態。印度外長蘇傑生曾明確表示,冒險是實作大國雄心的必要組成部份,低風險外交只能帶來有限的報酬。也因此,印度在邊境問題上不斷采取冒險做法。

綜合來看,過去十年,中印關系的基礎與互動模式都已發生改變。但保持兩國關系的有限穩定且不陷入「完全敵對」,仍是中印的基本共識。中方曾多次表達希望中印關系重回正軌;今年4月,莫迪稱中印關系的和平穩定發展對兩國和地區都很重要。本屆大選後,印度中央政府的人事變動,可能給印調整對外政策、雙方改善中印關系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為此,我們要繼續保持定力,準確判斷印度新政府改善中印關系的能力和意願,進而在中印關系的發展軌域上相向而行。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 END ·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識】2024年

第12期

責編:杜文睿

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本期

雜誌

覺得好看,請點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