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鈴薯
媽
· 主播 | 聞悅
來源 | 男孩派(ID:boy666dj)
前段時間,北京小升初有學校「掐尖招生」被央視曝光了,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何為「掐尖」呢?
意思就是個別學校透過各種違規手段,先於派位入學之前,就釘選並招收尖子生。
而這次的暗訪,揭露了許多的掐尖內幕,各種暗箱操作的手段也被公之於眾,看完真的震碎認知了。
「掐尖招生」中最常見的,是選拔考試。
這類考試有個暗號叫「MK」,明面上是各種校園開放日、說明會,實則是進行選拔考試。
記者潛伏報名後進入了校園,看到家長和孩子一進入教學樓就立馬被分開,孩子們被統一帶入一層層的教室,進行考試測評。
3個小時之後,家長們再被統一安排到操場上接孩子。
這一套動作行雲流水,雙方都心照不宣。
第二招就是參加各種杯賽。
其實早在今年1月,教育部、公安部等多部門就已聯合發文,明令禁止大師賽、希望杯、華杯賽等違規黑競賽。
可很多機構開始「掛羊頭賣狗肉」,以各種夏令營、冬令營、研學遊等形式進行比賽。
就連幾百萬粉絲的大UP主,也曾經吐槽自己兒子因為沒有杯賽成績,得了三年區三好也沒用。
還有一招就是簡歷篩選。
記者探訪發現,某校對外宣稱只接受初三畢業生的開放日,竟專門為小學生開辟了「綠道」。
在一個相當隱秘的地方,許多小學生家長正在遞交孩子簡歷。
一份份精美的簡歷上,都是關於孩子歷年的競賽成績、考級證書、獲獎情況等等。
孩子宛如一件商品,憑著這些待價而沽。
雙減之前,孩子的簡歷都是明目張膽放在校門口或保安室的。
後來管控嚴了,家長就只能偷偷交給老師,或者發到電子信箱。
更誇張的,是一些機構也會幫著暗度陳倉,從中賺取利益。
小升初就好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家長們焦慮重重,不得不絞盡腦汁、掏空錢包,只為了那一張掐尖「入場券」。
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哪怕掐尖成功了,緊接著還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快班、慢班,慢班要卷進快班,快班還要卷進前幾名。
這還沒完,挺過了小升初,還要卷中考、高考、留學,畢業後又要卷工作、卷房子車子……
孩子們從小到大,就像一台永遠不能停的機器,要孜孜不倦地「卷」。
這讓我想起,不久之前看過的一位高中教師的筆記。
他記錄了自己所帶學生的「苦命」生活,字字紮心,振聾發聵。
每天早晨,孩子們起得比雞還早,有的甚至連飯都來不及吃,只為了能多睡那麽幾分鐘。
他們有的長了一臉痘痘,有的眼圈發黑,一看就是長期睡眠不足導致的。
在教室裏環顧一圈,有多少雙眼睛,就有多少副眼鏡。
他們沒有少年的朝氣蓬勃,只是在慣性之下、在老師的催促之下、在家長的期待之下,毫無人生目標和理想地坐在那裏,口中含糊不清地讀著什麽。
早上6點,晚上11點,一個月4天假期,這4天可能還會被各種各樣的課外補習和培訓侵占。
成人尚且承受不住996的生活,但是孩子卻要早早地被這般摧殘。
因為作業問題,家長和孩子有吵架的,有冷戰的,有摔手機的。
有的孩子因為久坐便秘了,有的孩子因為營養不良住院了,還有些孩子不堪學習壓力,抑郁自殘甚至自殺了……
而比起身心受損,更可怕的,是所有的教育全部變成了流水線,有了固定的樣版。
大家傾盡人力物力財力,研究的是如何讓孩子在短期內提分。
寫作樣版化、答題樣版化,甚至連字型都恨不得全部都是從模子裏刻出來的「衡水體」。
跑操要軍事化,所有孩子神情、步伐必須高度一致。
校園開始「監獄化」,走廊裝起了鐵絲網,教室裝上了網路攝影機,外人進不來,學生出不去。
本該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有個性的孩子,全部被標準化,不允許有個性,排除差異,否定個人想法。
正如這位老師的吶喊,教育已經從畸形走向變態。
孩子的冷暖、身心、人格,沒有人在意,他們已經淪為了內卷熱潮下最大的犧牲品。
有個詞叫「劇場效應」。
說的是電影院裏有一些人不守規則,站起來擋住了後面人的視線,最後所有人都不得不站起來。
一位媽媽說,自己本來是奉行快樂教育的,想讓女兒好好享受童年。
直到女兒上了一年級,一切都開始變了。
某天女兒放學回來哭著質問她:
「媽媽,你為什麽不給我報班啊?
全班包括我在內,只有3個小孩沒有報興趣班……」
那是她第一次對自己的教育理念產生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不僅如此,女兒的各科成績都不如意,常常拖班級後腿,她自然也收到了老師的多次私信。
慌忙之中,她只能找同班的家長取經,這才知道,別人家孩子幼稚園就開始提前學了。
很多孩子幼稚園識字量就有1千以上,小學六年的古詩都已經背完了,課程已經學到了三年級以上……
她一下子就慌了,從那之後,也開始加入了雞娃大軍。
先是給女兒安排了好幾個興趣班,咬咬牙還找了1對1私教,後來又開始琢磨著把房子賣掉換個學區房。
就這樣一步步,再也停不下來了。
「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
87%的家長有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7%有嚴重焦慮。
雙減後孩子的學業負擔雖然降低了,父母的焦慮卻增加了12.8%。
當周圍人都在跑,你除了加入,好像別無他法。
所以,哪怕孩子病了,也要一邊輸液一邊學習。
哪怕孩子瘋了,父母關心的仍是孩子什麽時候才能回去上學。
唯成績論、唯分數論,剝奪了孩子的童年,他們甚至沒有享受過一回做孩子的快樂和自由。
就像兒童精神醫生曹慶久說的:
「社會壓力大,一層層傳導下去,最薄弱的環節就是這些孩子。
為了贏在起跑線上,很小的孩子就要卷進賽道,承受巨大的壓力。
如果剛開始就給孩子太多壓力,會把孩子壓傷。」
心理學家陳默曾有這樣一則可怕預言。
以後的家長見面,很可能是這樣聊天的:
「你家孩子抑郁了嗎?」
「嗯,抑郁了,重度。」
「我們家還好,輕度。」
她根據大量臨床經驗還發現了一個規律:
抑郁的學生中,優等生居多,且數量呈逐年上漲趨勢。
真讓人不寒而栗!
站起來的代價,是孩子們還未長大,就已經倒下了。
公開數據顯示,每年有20000名孩子,走進了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
一到開學季,各大醫院兒童精神科都擠滿了小小的孩子。
因為心理問題休學、自殺的新聞屢見不鮮……
父母費盡心力,把孩子卷進名校,卻忽略了陽光背後必有陰影,名校的背後也有我們看不見的暗傷。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等多家科研機構曾調研了三十多萬中小學生,結果發現了他們身上都有驚人的「四無」現象:
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
而「四無心理」,是比抑郁癥還要嚴重的成長危機。
一個曾在某著名高中就讀的女孩說,自己在高考結束後,忘記了如何用手機打字,如何用筷子吃飯,如何細細咀嚼食物。
因為在學校裏,為了節省時間,她只用固定的鐵飯勺,大口地囫圇吞飯。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忘記了如何緩慢、清晰地吐字,她常常因為語速太快、說話含糊被人埋怨。
三年來,她習慣了爭分奪秒,哪怕是等候跑操的兩分鐘,也要急吼吼地背兩首古詩,而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語速。
到了大學,她也因為「無知」鬧了許多笑話。
不會用電腦打字,只能先寫到紙上,再透過觸控板手寫輸入。
怕別人嘲笑,就偷偷躲在圖書館的隱秘角落進行。
不知道什麽是微博、什麽是熱搜,怎麽使用微信,怎麽下載軟體,總是在各種基礎常識上犯錯誤。
甚至,她在搭地鐵、拿快遞時,會因為需要排隊和等待,陷入痛苦和內耗。
因為在她的認知裏,這些都是在浪費時間,是無意義的事。
以前,她除了學習和分數什麽都不需要想。
可是到了大學,她完全適應不了,因為她作為「人」的內容早就被一點點磨去了。
最後,就如徐凱文教授的那句喟然長嘆:
「你們用焦慮養出來的娃,都送到我這裏了!」
你以為「為孩子好」的全力托舉,卻讓孩子變成了脆弱的做題機器。
他們活得就像行屍走肉,要麽精神萎靡,麻木不仁;
要麽混吃等死,專心啃老;
要麽抑郁跳樓,結束生命。
清華大學劉瑜說過一句話:
「正確的教育觀是什麽?
不是非要把小草培養成參天大樹,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養出一顆美好的小草、健康的小草。」
人生很長,考上大學並非終點。
若在起點就將翅膀折斷了,把勁耗光了,後面哪還有力氣沖往前沖呢?
不如放下比較和焦慮,把孩子的「根」養好了,心養健全了,精氣神養足了。
未來不管遇到什麽風浪變幻,他才能有抵擋的勇氣,有前進的鬥誌。
點亮 在看 ,與所有父母共勉。
作 者:馬鈴薯媽。來 源:男孩派(ID: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幹貨,這裏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 苦甜,這裏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註男孩派。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系作者。圖片來源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