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劉小暢 · 主播 | 安東尼
豐子愷曾說:
「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
飲清凈之茶,戒色花之酒,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走過半生,我們看過了人情的冷暖,體味過了世事的復雜,感受到了欲望的虛無。
在時間的流逝中,漸漸懂得處世的道理,開始變得清醒。
不再追求繁與多,而是開始整理自己。
試著寬容一些,少言一些,寡欲一些。
敢於放下,適時沈默,去過更加簡單的生活。
心寬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
「無論你怎麽表裏如一,在別人嘴裏也各不相同。」
世界很大,我們會有很多種際遇,會相逢知己,自然也會撞到偏見和無理。
若都往心裏裝,那麽煩躁和焦慮也會越來越多。
在【十三邀】節目中,主持人許知遠與天體物理學家張雙南的對話,引起廣泛討論。
在去往觀測站的路上,張老師被問到不做實驗室主任後想做什麽時,他說:
「我要花更多的時間做科學研究,黑洞的理論研究是我的業余愛好。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研究我們的大腦如何審美,如何理解什麽是美。」
許知遠問他:
「那你不在乎,別人覺得你這兩個研究都很業余嗎?」
張老師笑著回答:
「我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待。
我只是特別開心,我又理解了一點。」
這種不被外界裹挾的智慧,讓人忽然明白:
我是誰,喜歡做什麽,無需從別人那裏得到答案,也不必在乎任何人的評價。
現實裏,很多時候,我們會害怕,是因為太想在別人面前呈現完美的自我;
會糾結,是因為擔心自己犯了錯被別人指指點點;
會難過,是因為無法直面外界的偏見和內心的委屈。
然後,一個人越想越堵心,整個人都沈浸在負面情緒裏。
但其實,無論怎麽做,我們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支持。
既然各有差異,又何必太過計較他們眼裏的自己?
正如書中的一句話:
「外界的聲音只是參考,你不開心就不參考。」
人到中年,我們都漸漸明白:
很多事不必耿耿於懷,心寬了,事就小了。
作家張德芬曾說:
「很多時候,不是別人做了什麽,傷害到我們。
而是我們的心太小,對那些人和事的斤斤計較和過度揣測,傷害了我們。」
這一輩子,人情善變,與其郁郁寡歡,不如看開放下,容得下別人,也安頓好自己。
話少
亦舒說過一句話:
「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地努力,靜靜地收獲,切忌喧嘩。」
世事復雜,我們看任何人、任何事都有局限性。
未知全貌,就還不具備評價和指點的資格。
去年年底,同事陳旭和領導一起到集團開會,去觀摩和學習。
會上,分區的負責人剛匯報結束,領導們還沒有發言,陳旭就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這個PPT的樣版有些單調,可以換一個大氣一點的。
網上有很多合適的樣式,會員一年也沒多少錢。」
聽到這兒,主持人趕緊推進議程,緩解尷尬的場面。
而此時,陳旭才發現這一次的述職是統一的要求和格式。
未曾想,多說的一句話,在無意間暴露了自己未看報告要求的失誤,也把自己投機取巧的態度展現無疑。
最後弄巧成拙,被真相狠狠打臉。
德魯克曾說:
「一個人必須知道該說什麽,一個人必須知道什麽時候說;
一個人必須知道對誰說,一個人必須知道怎麽說。」
現實裏,我們都很容易犯「好為人師」的錯。
總以為是好心給別人提建議、出主意,卻忽視了事情本身的樣子。
實際上,我們所知道和了解的很多事情都很片面。
說的多,錯的就多。
老話說: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人到中年,要記得,不是非說不可的話,就不要說;
猶豫要不要講時,就選擇沈默。
世界很大,人心也很復雜,與其關註別人,不如管好自己。
不說三道四,也不輕易評價,精簡言語,豐富內心。
寡欲
作家李筱懿在【自在】中寫過自己心態的變化:
有一次,她臨時去一家不熟的美甲店,做基礎護理。
美甲師笑著建議她:
「那個太普通,不配您,您不如做這種鑲鉆,高級貴氣。
您的氣質那麽好,消費不妨更匹配。」
美甲師的語氣裏帶著酸味,但李筱懿直接拒絕了。
她說:
「我20歲時,要被這麽一激,鐵定咬牙選擇更貴的。
那時,生怕流露出丁點寒酸,面子大過天。
但40歲以後,是真無所謂,不覺得只有擦貴婦面霜才是貴婦,不認為戴名牌首飾就是消費升級。
不被價格和別人的眼光綁架,才是放過自己。」
這本書中,還提到過電影【天才雷普利】的主人公。
雷普利出身貧寒,住在和屠宰場毗鄰的地下室,本是一名劇院的服務員,卻憧憬著與身份不符的上流生活。
為了達到目的,他偽裝成耶魯校友,逐步獲得富商信任,並與富商的兒子迪基成為朋友。
在欲望的驅使下,雷普利喪失理智殺害了迪基。
隨後他開始模仿迪基的聲音和字跡,騙取錢財,徹底竊取了迪基的生活。
最終,美夢驚醒,雷普利露出馬腳被警方察覺。
這也是心理學上「雷普利癥候群」的出處。
當一個人陷入提升身份的欲望而不斷說謊,最終自己也難以分清真實和謊言。
於是,生活在幻想中,形成人格障礙。
【去有風的地方】中有一句台詞:
「人不能太貪心了,得了千錢想萬錢,當了皇上,又想成仙。
人就長了兩只手,你就是進了金山銀山,也只能拿兩件東西。
拿了金銀鐲,拿不了玉如意,哪能要什麽有什麽。」
很多時候,東西太多我們是拿不過來的,唯有放下才能走得輕松。
人到中年,見過天地與日月,內心就會修煉得更加堅定。
不會再以物質來證明所處的圈層和階級,尋得內在的滿足。
周國平說過:
「一個人只要肯約束自己的欲望,滿足於過比較簡單的生活,生命的疆域會更加寬闊。」
生活多樣,事物更繁雜,與其追求得到,不如拓寬內在。
肯努力,懂知足,不追求高配,才能擁有自在的生活。
▽
林語堂說過:
「一個心地幹凈、思路清晰、沒有多余情緒和妄念的人,是會帶給人安全感的。
因為他不傷人,也不自傷。
不制造麻煩,也不麻煩別人。」
人生在世,置身人群。
我們被各種各樣的事物和關系影響,難免會焦慮掙紮,會犯錯失誤,會想要更多。
但無論如何,我們要記得:
生活是自己的,無需讓太多東西走進生命,也不必急於展露自己。
當我們足夠篤定,內心就會平靜安寧。
余生,願我們都可以活得通透,不被別人的情緒控制,也不指點別人的人生;
心寬、話少、寡欲,把繁復的生活過得簡單而明媚。
點個 在看 ,共勉。
有書傾情打造新欄目 「點亮城市計劃」 ,願與你一起領略全國600+城市的風貌,點選 進行閱讀。
每一本書,都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今天,有書君精心整理了 「名著原創專欄」 ,希望能幫書友們從書籍中收獲成長, 點選 進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