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生活

最通透的活法:不跟自己較勁

2024-06-29生活

文 | 有書克娜 · 主播 | 雲灣

有書君說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曹植一篇【洛神賦】震古爍今,引無數書法家、畫家形諸筆墨,為之癡迷。

然而,比起這篇文章的文學地位,更為人津津樂道的卻是它的創作故事。

有人說,【洛神賦】是曹植思念亡妻,有感而發。

也有人說,曹植愛慕曹丕的皇後甄氏,愛而不得,遂將其比作洛神,以文抒懷。

還有人說,曹植借洛神之縹緲抒發自己壯誌難酬的苦悶……

那麽,【洛神賦】究竟緣何而作?

曹植一生悲劇到底是什麽造成的呢?

才高八鬥

「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曾說過:

「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獨占八鬥。」

這便是成語「才高八鬥」的出處。

曹子建,便是曹植,他也確實擔得起「才高八鬥」的美譽。

曹植自幼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十歲那年,他寫的詩,被曹操質疑代筆。

對此,曹植霸氣地回應:

「如若不信 ,現場考我便知。」

十八歲那年,曹植登台作賦,震驚四座。

曹操大戰袁紹,平定北方之後,修建銅雀台,建成那天,無數文人雅客在台前揮墨,企圖一展風采。

而曹植的【登台賦】一出,頓時讓其他人的文章黯然失色。

觥籌交錯間,曹植感受到父親向他投來了贊賞的目光。

或許,就在這無數眾星捧月的瞬間,曹植隱約看到自己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那便是像父親一樣,稱霸一方。

當時,曹操遲遲沒定世子,他在暗中觀察,企圖從兒子中挑選最滿意的一個。

儲位之爭,悄悄地拉開了序幕。

曹植主動請纓,隨父西征。

凱旋後,他被封為平原侯,不久,又被封為臨淄侯。

這獨一份的封賞,足見曹操對曹植武略上的肯定。

曹植也向朋友表明誌向:

「大丈夫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那便是建功立業,揚名立萬。」

從決定爭儲位那一刻起,曹植的人生便出現了一條清晰的路線:

成王、敗寇,成了他僅剩的兩種結局。

一敗塗地

曹植的世子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他最大的對手,便是那位懂得「藏鋒」的哥哥,曹丕。

父親對曹植的偏愛,有目共睹,令曹丕惴惴不安。

論文采,他沒有實力與弟弟一爭高下,但他從沒放棄過爭奪,他隱藏在曹植奪目的光環下,靜待出擊的最佳時機。

公元214年,曹操東征孫權,令曹植留守王都鄴城。

論才華和膽識,曹植的確是世子的首選,但他放浪不羈的性格,卻始終讓曹操擔憂。

於是,臨行前,曹操語重心長地對曹植說:

「當年,我擔任頓邱令的時候和你現在年齡相仿。

回想自己當年的言行,竟沒有一件事讓我後悔。

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樣。」

事實證明,曹操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曹植與好友飲酒作樂,喝得酩酊大醉,借著酒興,他開啟了王宮外的司馬門,駕車縱情馳騁,歡呼雀躍。

而在當時,司馬門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即便其他人奉召入內,也只能下馬步行。

身為文人,性格直爽灑脫自然是好事,只有這樣性格的人才能揮筆寫就富有情致的文章。

可身為政客,這樣不知輕重卻犯了上位者的大忌。

曹操聞訊大怒,當即處死了守門的士兵,也就此看清了曹植的本性,料定他在政治上難成氣候。

很快,曹操決定立曹丕為世子;

至此,曹植從人生巔峰跌落。

好在,曹操憐才。

為了寬慰愛子,他給曹植增邑五千戶,使他成為曹家子弟中唯一的「萬戶侯」。

或許正是這樣的「重視」,讓曹植的處境更加危險。

219年,猛將曹仁被關羽圍困,性命攸關。

曹操命曹植帶兵,南下救援。

面對這一立功的好機會,曹植欣喜萬分,然而,比他更激動的人,卻是曹丕。

為了讓自己的地位免受威脅,曹丕特意在曹植出發前夜,為他設宴踐行。

席間,曹丕假意與曹植推杯換盞,把酒言歡。

曹植大為感動,與兄長痛飲一番。

次日,曹植便因為醉酒而難以受命。

曹操對曹植失望至極。

此事中也可以看出,曹植本性自由爽直,喜形於色,這一性格的不足之處便是缺乏政治頭腦和警惕性。

這樣性子的人,本來就不適合權力場。

可當時的曹植並沒有發現這一點。

定位錯了的人生目標,註定不適合自己。

在這場爭位戰中,曹植簡直輸得一敗塗地。

洛神一夢

公元220年 ,曹操病逝,曹丕繼位。

礙於母後卞氏的壓力,曹丕保留了曹植的性命,但始終忌憚這個才華橫溢的弟弟,對曹植數次徙封,控制於股掌之中。

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舒展,飽受兄長的懷疑卻無力辯解,這對從小生活在光環下的曹植來說,是一次漫長的心理淩遲。

公元222年,曹植被封為鄄城王。

也就是在回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經典名作【洛神賦】。

曹植用華美的辭藻,傳神的情節虛構了自己偶遇洛神,向女神求愛的故事。

故事的最後,主人公求愛失敗,夢想破滅,內心悵惘。

這與他一生追尋的理想如出一轍:他的政治抱負,就像虛無縹緲的洛神一樣。

本質上,都是曹植求而不得的夢。

223年5月,曹丕召集曹氏藩王回京。

然而,曹植進宮沒過多久,就接到了弟弟曹彰暴斃的訊息。

對於曹彰的死,曹丕沒有給出過多解釋。

宮裏宴會照舊,一切看似祥和安寧。

但曹植隱約意識到,危險正在向自己靠近。

果然,一次用餐中,曹丕假借酒興,要求曹植七步作詩,否則要接受懲罰。

曹植心裏明白,這不過是曹丕借機除掉自己的借口罷了。

無人知曉,曹植當時經歷著怎樣的煎熬。

他邁著沈重的步伐,應聲成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悲戚痛苦的情緒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打動了曹丕。

曹丕決定放曹植一條生路,可曹植卻始終沒有放過自己。

經此事後,曹植如同行屍走肉,不復往日的神采,余生郁郁寡歡,直至離世。

曹植的一生,是一場悲劇。

他選擇了一條與自我本性並不契合的路,將其奉為人生的終極目標,結果不出所料,慘敗收場。

當然,也或許正是錯位目標帶來的痛苦,激發了他的創作動機,使其留下了千古佳作【洛神賦】。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曹植一樣,對得不到的東西格外癡迷,對唾手可得的幸福視而不見。

殊不知,「求而不得」不過是個華而不實的夢,如同陽光下的肥皂泡,五光十色,引人遐想。

換個角度回頭看看,或許才是與自我和解的秘訣。

人生苦短,切忌目標錯位,執念太深。

別跟自己較勁,才能學會釋懷,知足常樂。

參考資料:

【三國誌·魏書】

【三國誌·曹植傳】